小小美术本 大大美育情

2021-11-14 15:12贾华杰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有效指导美育

贾华杰

摘 要:美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人的美术素养,树立正确审美观,提高感受美、认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美化生活,改善环境,培养人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小学低年级美术更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学习美术的兴趣之根本目的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帮助儿童的智力开发和创新意识的形成,良好的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美育 作业现象 有效指导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意义

美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人的正确审美观,提高人们认知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美化生活,改善环境,培养人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小学低年级美术更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学习美术的兴趣之根本目的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帮助儿童的智力开发和创新意识的形成,良好的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中也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对于小学生来说,获取信息绝大多数来自视觉,观察是小学生认知世界的主要途径,美术活动则属于视觉艺术活动,所以观察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前,需要先观察、再思考,最后动手创作,锻炼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同时,美术教育还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美、理解美、感受美的能力,有利于少年儿童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情感。

二、了解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特征

不同阶段儿童的绘画心理表现形式有一定区别,这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是相联系的。人们通常将儿童绘画心理分成几个阶段:涂鸦期、前图式期、图式期、初期写实期。

第一阶段:涂鸦期(1~3岁),此时儿童还无法用言语表达情感,因此涂鸦是儿童最开始表达自己感受或情绪方式。由于这一时期孩子手部肌肉没有力量,无法控制手指手腕,只能用握笔的方式画出一些随机杂乱的线条、圆圈。这一时期的涂鸦有:无序涂鸦、线型涂鸦、圆型涂鸦、有意识涂鸦。

第二阶段:前图式期(3~6岁),这一时期手部小肌肉群开始发育,能够控制手指的肌肉,有意识地画出认知的图形:如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第三阶段:图式期(6~8岁),此时儿童感知能力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对事物所呈现的空间、方向、大小等特点的认知有很大局限性,只注意事物的大致轮廓或整体特征,无法做到精细表达。他们会用基本的图式来表现房屋、树木、人物等形象,所以只有了解此阶段儿童绘画心理特征,才能有效地进行美术教,育教学。

第四阶段:9岁以后(初期写实期),这一时期孩子对画面线条、形状、细节的要求逐步增加,颜色分辨开始准确。尝试用透视法表现空间,但透视准确度不高。此时他们开始关注画面的完整度,对构图已有意识,但认识上还显不足。由于自身或者兴趣的转移等方面的原因,一些孩子的绘画能力出现停滞,绘画水平不在提升,也是许多成人作品看起来像9、10岁孩子的画原因。

三、小学低年级学生美术作业常见问题

由于小学美术还处于儿童期绘画表现阶段,了解了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特点,有利于教师更好的进行美术教学。低年级学生已从涂鸦期进入到绘画的图式期阶段,此阶段学生的画面开始出现一些差别,有的作业画面相对丰富和充实,有的进步比较缓慢。通常情况下低年级美术作业会出现以下一些现象。

1.构图意识没有形成

小学生对于构图的认知理解需要不断学习,其画面内容不是画的过小就是偏离画面中心,从视觉上看画面非常空洞。这需要教师在学生画面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同样的题材,为何老师表现出来的画面在视觉上看起来更能得到认可和接受,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合理的构图意识。

2.画面内容不够丰富

低年级学生绘画正从涂鸦期向图式期转变,此时学生更关注绘画对象的轮廓、外形,画完后通常会进行大面积的单色平涂,对于画面内容上很少展开想象。既怕破坏画面效果,也是缺乏大胆想象和创造的体现。

3.绘画语言相对单一

学生通常只会运用一种线条从头画到尾,虽然从线条中看到画面内容,但是这样的线条没有粗细长短变化。从这样的画面可以感受到学生对绘画语言的丰富性需要学习。

4.作业画面杂乱无章

涂色是低年级美术作业中一个重要练习,学生会用多种方式进行涂色:平涂、交叉涂色、画圈涂色等等,但是有些学生会将多种颜色重复叠加到一起,其结果是所图之色完全混杂在一起,无色可言。还有的学生没有认真思考就匆忙下笔,没涂两笔不满意就开始用橡皮擦,结果画面可想而知一片糊涂。

5.缺乏想象创作源泉

许多家长给孩子报送一些课外美术兴趣班,这些培训班所教授的幼儿绘画形式内容上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手法:甜腻的卡通人物、动物、风景,丝毫没有体现幼儿自己的绘画语言,进入学校美术课堂,学生只会按之前的方式作画,思维已被束缚,不管画怎样的题材都感觉像是一个模子刻出的“印刷品”,这样的美術学习又有何创作意义。

针对以上低年级美术作业出现的现象,教师要从教学入手,利用低年级儿童特有的心理特征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提升美术作业质量。

1.用生动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的特点,在美术教学时教师要运用学生喜欢又易接受的方式:如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鲜明的图像,趣味丰富的游戏,实物信息化的教学手法等,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多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作业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帮助低年级儿童树立自信、热爱学习的动力。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环境都有区别,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绘画工具材料进行创作性教学,虽然学生多使用油画棒、彩铅、记号笔等简单的绘画材料,但这不影响绘画的创作效果,主要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发散性的思维。比如在讲授二年级美术《我们身边的树》一课中,笔者就是让学生先到校园中进行观察,去发现树的结构、造型上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绘画中的点、线、面元素进行大胆想象,大胆组合,夸张的表现不同树的各种特点,虽然只是常用的绘图工具,但表现出来的画面效果出人意料的精彩,真可谓“千树有千面”,各有各的特色。

3.把时间交给学生。美术创作从构思到创作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节课教学时间往往十分紧张,加之学生能力有差异,进度慢的学生完成时间不够就会仓促涂色,或者只画一半,等下一次美术课进行创作时状態就大不如前,有的便草草了事。鉴于这种情况,笔者将课堂时间由一课时延长到连续的两课时完成一次美术作业。这样学生可在一个充足的时间内完整的完成一次美术作业创作。

4.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每个学生,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强,接受的快,有的则慢;有的学生在绘画上有一定天赋,有的稍显不足。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根据不同学生给与不同的作业要求。我们班有一个学生造型能力很弱,他总是怕画错不敢下笔,说画的不像,不好看。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不断地鼓励他绘画没有对错之分,画得像不一定画的好,只要是你通过观察、想象创作出来的画面就是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在学习《吃虫草》这节课中,这个学生不知道如何去表现吃虫草的特点,笔者让他把吃虫草当成一个植物“怪物”来表现,不需要和生活中的吃虫草一样。笔者给他做了示范,在此基础上鼓励他自己去想象创作,又和他一起合作完成画面,其表现出来的画面非常有趣味,他的脸上也露出开心的微笑,自信心明显提高了。降低对学生的期望值,就会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也能从学生作品中获得无限欣慰。

5.创作灵感就在身边。低年级学生对于身边的事物虽然处处充满好奇,但却缺乏进一步去想象和创作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给予及时地引导,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作。一(四)班教室的玻璃上有粘贴的窗花遗留的印记。一次美术课让学生根据事物进行联想,一些学生想象力大胆、丰富,而有些学生则陷入了困境。笔者突然被玻璃上的印记吸引了,发现这些印记能够引发无限想象,于是笔者邀请学生一起去观察,很多学生瞬间被吸引,展开无限想象:有的说像小鸟,有的说像兔子……那些原本缺乏想象的同学也发现了有趣的图案。在此基础上笔者告诉孩子:艺术无处不在,就在于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活动中,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的学习中去,其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小学低年级美术学生的作业质量。

对美的认知、理解、感受希望像一颗种子般深埋在幼儿的心中,静待其生根、发芽……孕育出灿烂的美育之花!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合肥市莲花小学 安徽合肥)

猜你喜欢
有效指导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丰富积累,引流习作之源
有效指导幼儿活动区游戏研究
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
美育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