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关联

2021-11-14 13:50梁凡
学习与科普 2021年17期
关键词:传统教育历史教育

梁凡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教学不断的在继承中发展,而中学历史教学是传统教育的一种延续。历史教师应该继承教育传统文化并让其融入历史教学活动,学生就能通过学习知识与能力,体验历史的过程与方法,自然而然的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历史教学活动就会像春天里的千树万花,姹紫嫣红。

关键词:传统教育;历史;教学;教育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汪洋似海。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教学不断的在继承中发展,而中学历史教学是傳统教育的一种延续。历史教师应该继承教育传统文化并让其融入历史教学活动,学生就能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体验历史的过程与方法,自然而然的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历史教学活动就会像春天里的千树万花,姹紫嫣红。

一、传统教育与历史教学的渊源

1899年,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使用同“现代教育”相对的传统教育的概念。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称为“传统教育”,把自己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或“进步教育”。他认为传统教育的概念不能与社会历史阶段的划分相脱离。认为与古代社会(以手工工具为主要劳动工具的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发机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它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相对应就有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凡是适应过去的经济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文化体系所形成的教育观念、方式、制度、体系,都可称为传统教育。传统教育并不是过时的、陈腐的教育,一方面它好的、优秀的一面,为历史所继承;另一方面对于传统教育,过时的陈腐的一面,在历史教学中就需要加以扬弃和改造。这是因为,现代社会是从过去的社会不断演变发展而来的,过去的许多东西对现代来说,仍是有用的、可行的。历史的时代性告诉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我们需要改革的是那些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传统教育;对那些仍然适用、甚至是优秀的东西,则需要吸收、继承和发扬。

二、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我们最丰富的营养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互联网时代,面对各种文化交流、激荡、相互影响的新形势,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而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他还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于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校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最重要的阵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责。习近平同志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现在的中学生,通过互联网所接触的信息量大,他们思维活跃,拥有较强的个性与主体性,是人身中三观形成最重要的阶段。但青少年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强有力的学习压力和繁重的学习任务下,有些不大关心国家大事,缺乏必要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奉献精神较差。这种缺陷的产生,有着时代的原因,那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脱节。作为现代化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中国的栋梁之才,青年学生有必要继承历史的遗产,传承文化的薪火,将传统文化丰富弘扬。而历史学科的主要功能便是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更有必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初中历史学科的课程地位和性质决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教学中运用五大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课程分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则明确指出:“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这些都表明,历史课程教育和历史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求我们继承传统教育中的优良品质,弘扬和发展历史人文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准确示范和积极引导学生在探寻历史原本面貌的过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吸收,通过关注历史人物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培养青少年正确的道德感、价值观和传统文化意识。

三、历史教学应适应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性

(一)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

一直以来,教育部门在中小学教材中穿插的传统文化内容都占据了不小的比例,尤其是在历史、语文、道德与法制等多门课程中占有着相当的分量。历史教材基本以传统文化为主;政治及思想道德课主要以传统道德教育为主;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也超过 25%的篇幅。可以说,从“量”来说,现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完全能够满足青少年的学习要求的。然而从传统教育的教学质量、从学生升学的角度来看,在升学压力的常年压制下,学生对于历史史实、文言课文等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大多都是机械背诵,不能使他们从从心底的认同和热爱中国的传統文化,他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及自觉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仍旧有待提高。要让青少年从心底里认识、接受和喜欢传统文化,要实现知识与能力到情感态度上的转变,进而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意识,不能仅为了教学进度或应试考试进行“升学”似的教学,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知识的内涵与深刻的教育价值,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学校作为学生兴趣、潜能及个性的开发和引领者,应充分发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历史课程教育的契合点,让学生深切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操与文化情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尝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的展示,利用青少年求知精神,引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通过对英雄人物的解析和学生活动的演绎,引导学生尝试从历史时代背景以及英雄人物的视野出发对历史事件进行开放性的探讨,进而对青少年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拥有良好的作用。

(二)当代时政下的传统文化教育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历经磨难而愈挫愈勇、奋发奋起,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一个民族如果抛弃自己的文化,就会失去精神支撑,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提出的明确要求。时事作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与纽带,通过将时事引入历史教学可以在教师的引领下感悟古今发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习近平主席在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日中说:“忘记历史就是等于背叛”那么无视现状等于逃避,时事就是历史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新鲜血液。讲时事引入课堂教学中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起到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增强领悟能力等目地。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交流空前扩大,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遭遇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的挑战,以及面临着传统的保持和现代化转变的矛盾中,如何在现代社会鲜明的时代特色背景下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作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优秀内涵的渠道,所面临的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等诸多问题又使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慎重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所以,历史教师必须要超越自我,具备新时期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要在教学中根据时代发展的特色不断予以教学创新。 民族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逐渐渐积淀了某些不良因素,成为影响民族和谐和社会发展的阻力。所以,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历史教师要从时代特色以及青少年的发展方向出发,让受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重新审视、发掘和有效转化民族优秀文化,引导他们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发展的眼光,传统教育也应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在适应中求发展,发挥传统文化的最大价值。摒除民族文化中腐朽、愚昧的旧观念和旧习俗,让民族优秀文化成为净化思想、激励进步的动力。只有站立在时代发展的高起点上推动民族文化的内容,对教学手段、形式和方法进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才能与当代社会体制和发展步伐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平衡。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五千年文明史创造的历史智慧结晶,其文化精髓仍然对当代我国甚至全球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代历史教学中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应把握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找准它与我国现实的契合点,在适应全球化过程中不断深化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通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把青少年培养成一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有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人文素养健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庆超.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民网人.2017(12)

[2]蒋福军.教育传统与当今中学历史教学之我见[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3(03)

[3]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王永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5]乔香会.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目标的制定[J].新作文.2011(12)

猜你喜欢
传统教育历史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
“互联网+” 背景下网络教育的利弊分析
高校教学中的慕课及传统模式关系探讨
新历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