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对沿线区域经济的影响
——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2021-11-15 00:17
市场周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经济区高速铁路高铁

梁 剑

(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徐州电务段,江苏 徐州221000)

一、引言

在推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诸多因素中,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纵观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出铁路交通运输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关系非常紧密。近十余年来,我国的现代交通运输技术取得了快速进步,高速铁路在技术、安全、性价比、运行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展现出来,高铁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日常出行交通工具。

新科技革命时代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高速铁路非常符合现代经济的需求,其具有速度快、容量大、集约型的特征,能够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世界上第一条高速铁路——日本的东海道新干线的开通运行,世界经济进入了高速铁路发展的时代。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在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其在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制造业、重工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的繁荣发展。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相比较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但是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速度却是令世人震惊的。系统有效地分析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状况的影响,能够改善区域的交通运输条件,能够缩小区域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能够优化我国的经济地理布局,总结经验为高速铁路科学布局、合理发展提供实际的参考依据。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能够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和合理的聚集,使区域间能够互通有无,加强优势互补,推动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通过研究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清晰了解其对沿线区域经济的影响,有利于铁路沿线各经济区域发挥资源禀赋优势,优化经济职能。

综上所述,研究京沪高铁对沿线各经济区域,特别是相对落后的淮海经济区的影响,有助于充分施展高铁的作用,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提升就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交通运输能力的提升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铁路是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的载体,近些年来高速铁路发展,被学者们公认为是国家和区域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前提条件之一。国内外很多学者在研究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理的前提下,从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状况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区域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Peter(2003)指出高速铁路的修建对当地经济有着正面的推动作用,他从两种不同的区域类型进行分析:一类是经济低迷或转型期的区域,高速铁路的建设能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能够使当地经济恢复发展;另一类是经济繁荣的区域,高速铁路的建设能够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有效的助推作用。David(2010)以美国田纳西州的铁路作为研究对象,构造了能够预测高铁运行的交通需求模型,以此模型推断出高铁的建设和运行能够为当地经济带来的时间和运输方面的收益,得出的结论是高速铁路的建设能够进一步推动田纳西州经济的发展,所以应该推动当地高速铁路的建设。刘似臣和胡迪(2010)选择了行政融合度、GDP等指标构造了城市经济引力模型,构建模型的目的是计算高速铁路开通前后经济引力的变化。通过测算得到的结论是:当京津的行政融合度没有发生变化时,城际铁路使得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引力变小;当京津的行政融合度发生变化时,城际铁路使得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引力随着行政融合度的提高而变大。谌丽等(2017)使用地级城市数据做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高速铁路的建设能够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开通时间越早的城市,高铁推动经济增长的幅度就越大。

从区域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Sevara(2010)认为高速铁路的建设会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有可能在高速铁路的沿线形成大都市连绵区,从而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经济要素的再次分配,使产业结构在空间上表现出不均匀的特点。Vickerman(2017)系统研究了英国的西北高铁网和第一条高铁,发现交通基础设施本身并不具有变革性,但是在修建高速铁路的基础上,如果加上政府其他的干预性政策,引起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就会提高,进而会对铁路沿线各经济区域产生巨大影响。姚如青(2010)研究认为高铁的客运是其基本运营方式,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主要是对第三产业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于运输速度有要求的旅游产业,文章的结论是:高速铁路的开通能够极大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俞晓春等(2012)采用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讨论了高速铁路的修建和运行给长三角经济区中短途旅游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从区域就业状况角度来看,Kingsley(1997)研究的起点为各地方政府建设高速铁路的动机,并且列举了实际案例,以及修建高铁的当地政府相关政策,得出的结论是: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能够极大地减小就业压力,进而降低本地区的失业率,提高就业率。Chen和Silva(2014)构建了SEM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测算出高速铁路与西班牙各地区GDP的关系,结果显示:高速铁路的修建和运行能够推动GDP的增长,为新兴产业和新的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能够吸引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入,提高当地的就业层次。平野卫、邹振民(2001)以日本新干线铁路网络作为研究对象,并且结合了我国高速铁路修建的实际情况,得出结论: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将改变铁路沿线的城市经济发展、开发和就业,同时对各地居民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节奏产生影响。尹冰(2010)研究的出发点是高速铁路对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作用,具体分析了北京和天津城际高铁对就业的影响,得出结论:高速铁路的修建和运行对房地产行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如增加了建设、销售、管理等就业岗位。

综上所述,对于高速铁路的修建和运行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不少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认为高速铁路的修建和运行能够加快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就业率。鉴于高速铁路能够对沿线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状况改善等起到积极作用,同时考虑到京沪高铁在淮海经济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论文选取了京沪高铁和淮海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京沪高铁对淮海经济区的具体影响,为制定京沪高铁和全国高铁网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三、我国高铁交通及高铁经济发展现状

高铁的修建和运行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相比较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我国高铁起步较晚,但凭借后发优势目前处于领先地位,因为我国掌握了先进的技术以及最多的营业里程。通过高速铁路建立起来的高效综合交通网络能够缩短区域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能够推动区域之间的交通运输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推动铁路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

(一)高铁交通发展现状

我国地大物博,各区域的自然资源丰富,但是存在分布极不均匀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发展长距离的高速铁路交通运输网络,减小区域之间时空距离,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自2008年我国高速铁路建成运行以来,营业里程持续增加,从2008年的672公里增长到2019年的25164公里,足有37倍;高铁营业里程占铁路比例也同时增加,从2008年的不到1%增长到2019年的近20%。2019年我国高铁营业里程已有3.5万公里,占全球总里程的70%,比其他国家高铁营业里程的总和还多。

我国不只各种自然资源丰富,人口数量也较多,但由于空间位置具有差异,造成居民拥有的地理优势无法凸显,此时高速铁路的修建和运行对区域间互相联通就具有了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铁基本形成了包含30个省会级城市和4个直辖市的高铁网,高铁作为便捷的交通工具,影响了人们日常出行和生活节奏。我国高速铁路自建设以来,客运量在逐步增加,从2008年的734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17.52亿人,足有238倍;高铁客运量所占铁路比重也同时增加,从2008年的0.5%增长到2019年的56.8%。旅客周转量也在不断增加,从15.6亿人/公里增长到5875.6亿人/公里,增长376倍之多;高铁旅客周转量所占铁路比重也同时上升,从2008年的0.2%增长到2019年的43.7%。

近些年来我国高铁正在逐步扩大交通运输规模,完善全国的高铁网络,如在相邻的省会级大城市之间建造两小时交通圈层,在省会城市与地级市之间建造一小时或者半小时的交通圈层,缩短两地之间的时空间隔,提升高铁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

(二)高铁经济发展现状

作为当今世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运输方式,高铁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铁的修建和运行改变了各区域之间的交通联络,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产生了“高铁经济”。

随着高铁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高铁网络的扩充,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高铁时代”。从经济的角度来讲,区域经济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之间是从属关系,但是两者还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作用。第一,我国东部地区三大经济区发展迅速,京津冀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的扩张,亟须相应的基础设施的支撑,京沪高铁的修建和运行推动着我国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缩短了区域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提高了资源流动的质量和效率,加强了京沪高铁沿线各经济区域的联系,能够直接推动区域和整个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二,京沪高铁修建和运行后,铁路沿线周边出现了大量相关的产业和部门,有效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我国高铁的修建和运行,对沿线区域和整体国民经济确实产生了推动作用。

铁路的修建属于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为了满足在高铁修建过程中需要的石材、水泥、钢铁等建筑材料的消耗需求,就必须增加固定资产投资。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进步和高铁建设规模的扩大,对各种生产资料需求增加,为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机械业、建筑业等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市场上与高铁相关联的产品也相继出现。除第二产业外,高铁修建也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高铁通过资本积累的方式拓宽了市场,加速了区域之间资源流动。

从整体来看,我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表现为倒U型的波动趋势。自2008年开通后,2010年投资高达7622.2亿元,随后出现了下降,2011年为5919亿元,后期又持续增长,在2017年达到8006.2亿元;就环比发展速度而言,2009年是63.53%,仅在2011年出现了负值-22.35%,这些数据说明了高铁的修建和运行是我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的拐点。从高铁建设之初,国家就投入了大量资本、人力等生产要素支持建设,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种种困难,如建设融资困难、基础建设停滞等。随着我国高铁技术的提升和高铁的高效运行,人们对高铁逐步改观,信赖感增强。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保证就业是我国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修建铁路符合促进人口就业的政策。因为铁路的修建涉及产业范围多、建设时间长、生产资料需求大,需要大量劳动力满足建设需要,同时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高铁修建更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以及高层次人才。第一,高铁建设作为一项巨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具有周期长、任务重、时间短的特点,需要集聚足够多的劳动力;第二,高铁修建需要的石材、水泥和钢铁等建筑材料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劳动力就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收入也能提高。整体来看,铁路就业人数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9年高达185.01万人,但在2010年下降到175.64万人,之后的三年就业人数没有大幅度波动,2014年增长到190.25万人,随后又出现了下降趋势;与就业人数相对应的环比发展速度在2009年是6.77%,2014年下降到5.91%,2010年出现了最低值-5.07%,这说明在2009年高铁提供了大量新增就业岗位,解决了就业问题,提高了就业率,但随后出现了初步饱和的状态。2014年我国加大了铁路新线投产的投资规模,此时需要大量劳动力来满足生产建设需求,建设完成后的几年就业人数又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四、京沪高铁对淮海经济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区域经济增长效应

随着高铁技术的进步,京沪高铁规划、修建、开通和运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沿线各经济区域的活力,为区域经济提升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京沪高铁的运行在初期确实推动了沿线区域的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经济增长放缓,目前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京沪高铁的运行对沿线经济区域的发展有积极的正向政策效应,并且表现出良好的稳健性。其运行后沿线各经济区域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城镇化率、进出口总额、沿线各经济区域GDP增长率和人均GDP增长率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数据都稳步上升。通过扩大各区域间的开放程度,资源能够得到优化配置,促进沿线经济区域的协调均衡发展。

(二)产业结构优化效应

在京沪高铁的修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如石材、钢铁、水泥等,这些需求直接带动了第二产业中制造业、建筑业、机械业等的发展,同时间接为第三产业的优化升级奠定了基础。相比较未开通高铁的区域,京沪高铁的开通初期就产值占比的增长幅度而言,第二产业远大于第三产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而第三产业不断加速。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行推动了沿线经济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使生产要素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提高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商贸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产业间相互联系产生了乘数效应,提升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加快沿线经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就业状况变动效应

京沪高铁的运行解决了沿线区域间生产要素流动的需求,同时高铁在修建完成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活动,这样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沿线区域的就业。从时间的角度来说,京沪高铁沿线经济区域的就业总人数初期有大幅度的提升,到后期发展速度逐步放缓。从区域的角度来说,京沪高铁沿线区域的就业发展状况领先于未开通高铁的区域。从高铁的角度来说,京沪高铁的运行对促进沿线经济区域就业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这表示京沪高铁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的初期大量的企业集聚在铁路沿线,使得劳动力的生产规模显著扩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进步和关联市场饱和等原因,京沪高铁对于人力资本要素的刚性需求在减小。

(四)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分析

京沪高铁的运行对沿线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状况的影响显著,依据各区域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等要素禀赋,可以判断出京沪高铁沿线各区域的经济发展表现出不同的趋势。但是从整体看来,经济发展趋势迅猛的区域大多是经济发展的极点、经济贸易的中心,这些经济中心城市凭借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拥有丰富的社会经济资源,经济发展程度领先于其他区域。

五、政策建议

京沪高铁极大程度地带动了沿线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也凸显出各种问题,如经济区域间明显的差异和后期就业人数放缓等,根据区域经济学的循环累计因果效应,这些问题有可能扩大区域间的差距,形成区域发展失衡的局面。为了高效科学地发挥京沪高铁对沿线区域的经济带动作用,实现在高铁时代淮海经济区的平稳快速发展,有三点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淮海经济区与东部其他区域的合作,促进京沪高铁沿线区域的经济协调均衡发展。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行,加快了各种生产要素在沿线区域间的流通和优化配置,但是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对于发达区域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而对于欠发达地区有可能阻碍其经济增长,扩大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为降低虹吸效应对本经济区域产生的影响,沿线区域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寻找适合本区域的发展模式来推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人口的增加。

第二,发展与高铁相关的第三产业,优化京沪高铁沿线区域产业结构。京沪高铁的运行可以增加淮海经济区的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的途径,以此加快信息、技术的扩散,促进沿线区域间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加速推进淮海经济区的发展。

第三,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战略,增加京沪高铁沿线区域就业机会。区域的经济发展既需要硬件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更需要软件的人力资源。京沪高铁的运行解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但是也会有溢出效应,出现沿线经济区域人力资源外流的现象。所以政府应该发挥良好的行政作用,制定人才引进战略,留住人才,并且吸引更高层次的人才。

猜你喜欢
经济区高速铁路高铁
中国高铁再创世界纪录
中秋节:62万人坐着高铁游云南
市政道路下穿高速铁路技术简述及应用
预制胶拼架桥法在高速铁路工程中的实践
高速铁路明确仅运行动车
第一次坐高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