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时代症候的“梗”,是门槛也是反抗

2021-11-15 11:44张丰
廉政瞭望 2021年18期
关键词:症候汉语言门槛

张丰

/媒体人、专栏作家

最近人们似乎开始围剿一种叫“梗”的东西,指责它“吞掉了我们的语言”,让我们不能好好说话。

有些“梗”是诸如YYDS(永远滴神)这样的拼音简称,也有一些“梗”来自于一些影视剧。它是浓缩和隐藏的“笑点”或者“桥段”,需要“破解”,从中获得翻倍的愉悦。

这些“梗”的共同点,都是一眼看上去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必须去琢磨乃至求证一番,才能搞明白。所谓“梗”就是阻塞,语言的阻塞。它成为一个交流的门槛,一种筛选,能搞明白的就是自己人(共同看过某部剧、电影或者综艺),大家就会会心一笑。

这样的筛选,当然是一种保守的想法,说明参与者不再寻求“全方位寻求同意”,他们只想和一个“小共同体”进行交流。用流行的说法,就是“不接受反驳”,或者“不喜勿喷”。这简直是对人人都可以说话的互联网的一种反讽。

当然,一个“梗”只在它形成的时候,才有这种筛选效果。等到它被“滥用”,比如到处都是YYDS,确实有点让人厌恶。有人指责它是汉语的某种衰败,仿佛有一个阴谋集团故意搞出各种梗似的。

汉语中出现各种“梗”“拼音组合”或者乱码,让一些老派人士感到担忧,他们有一种不能和年轻人交流的危机感。如果我们指望有一种纯洁的、透明的汉语的话,“梗”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但是,它其实也是汉语的一种“调适”,说明汉语言仍然在变化和流动,还有着活力。

“梗”只是一种“结果”或者“现象”,它可以被视为一种时代症候:为什么人们不再“好好说话”?最根本的原因,是中文互联网本身出了问题。当正常的表达会带来危险的时候,人们就会使用一些替代方案。

以被主流媒体批评的“伞兵梗”为例。在网上,人们喜欢用“SB”来骂人或者吐槽,但是在直播或者发言的时候,这两个字会被屏蔽,所以就有人使用“伞兵”这两个字。

主流媒体认为这是对一个兵种的不敬大加讨伐,虽然非常正确,却完全丧失了幽默感。但是这种“讨伐”,其实也可以理解成整个“梗”的一部分。一个“梗”的兴起和衰亡,其实能够反映出社会的某种症候。

这不是说所有的“梗”都是敏感的。类似YYDS这种,不过是人们使用键盘的产物罢了。但是,确实有一些梗能够给说话者带来风险。在更小的共同体(微信群中),人们甚至使用大量错别字和符号来规避系统的审视,这就是“梗”的变体。

“梗”并不是“限制交流”,而是筛选掉一部分,然后再进行更深入和真切的交流。它是门槛也是反抗,大多时候都反映出一种无奈的智慧。越是举报横行的平台,“梗”就越流行。大量“梗”的存在,就像是“行话”或者“黑话”。

这是一个新的符号系统,也是人群不断分裂的证明。如果说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为人们的沟通创造各种可能的话,“梗”就是一种“逆流”,它处处证明“交流”的困难和不可能,但是,相比于那种“科技改变世界的乌托邦”,“梗”所代表的阻碍、限制、扭曲、变形以及恐惧,毫无疑问更接近现实。

对“梗”的围剿是莫名其妙的,也是耐人寻味的。它们已经高度透明,也主张一个一眼能看到底的“透明世界”,而“梗”的存在,创造了一个晦暗、模糊的世界,它既抬高了交流的成本,也提高了透视的难度。“梗”的世界,也因此变得珍贵。

对网络的各种“梗”,我们没必要大惊小怪。我们可以说汉语出现了某种“病症”,但是这些病症也是汉语的一部分,或许是汉语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仍旧具备强大生命力的表现。很多“梗”,会像前些年流行的火星文一样散去,而有的则会沉淀为语言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症候汉语言门槛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网络作家真的“零门槛”?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年代剧”中的时间叙事与文化症候
异地高考岂能不断提高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