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教育促进老龄化社会治理的价值、挑战及路径

2021-11-15 07:49桑路娟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老龄化办学群体

桑路娟

(河北大学,保定 071002)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是指由于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长而呈现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的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1]。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19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全球人口仍在增加,所有国家都在经历人口老龄化,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史无前例地超过5岁以下人口数量。我国人口中60周岁以上的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65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截至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2.48亿,显然,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2]。老龄化现象给社会带来诸多问题,老年教育被提至全球议题,甚至关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发展老年教育对于推进社会治理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经济高效发展、形塑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老年教育促进老龄化社会治理的价值

(一)助推学习型社会形成

学习型社会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特征的一种理论描述,即在信息社会,科技的发展、信息与知识的快速更新对人类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学习成为个人、组织和社会的迫切需求。学习型社会的特征就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全民学习,进而构建终身学习理论体系,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习型社会最广泛的参与主体是成人,但是处于成年晚期的老年群体,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参与性相对降低。开展老年教育可以有效拓展老年群体的学习渠道,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模式,促进其身心发展,丰富其日常生活,从而确保老年人以更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同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更多的老年人获得学习机会,可以给整个社会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习型社会早日建立。老年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通过资源共享、平台互通、理念互换,打破老年教育的“特殊界限”,使其真正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完成个人终身学习目标的“最后一公里”,助推学习型社会早日形成[3]。

(二)促进老年群体积极老龄化

积极老龄化的概念源自于社会权力理论,旨在凸显老年群体参与社会的权利,强调健康、参与和保障三个维度的重要性。身心健康是积极老龄的基本条件,参与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保障的作用是维护老年人的人格、尊严和权利。总体而言,积极老龄就是保障老年群体身体、情感和文化素养全面发展,达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目的[4]。开展老年教育,设置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组织老年团体活动,可以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确保身体机能快速运转,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陶冶情操,使其身心更加愉悦。例如,参加学习后更新知识储备,对娱乐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从学习中获得内心的满足感,从而实现老有所乐;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获得知识、技能的提升,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实现老有所学;老年教育可以进一步激发老年群体参与社会学习的内驱动力,让老年群体真正融入社会、回归社会,提高社会地位和价值,实现老有所为;此外,开展老年教育能够确保教育资源全覆盖,有效与社区、城镇、乡村的养老和医疗机构建立联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三)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也逐渐发生变化,老龄化群体的养老需求也从单一的物质需求转向精神与物质并重、追求高层次的爱与归属的需求,乃至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群体的消费观念由“一度省吃俭用”转变为尝试外出旅游、健身和美容等享受型消费,老年人逐渐舍得对自身进行投资,这也为老年教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处于农村偏远地区的老年群体,迫于生活的压力,需要通过学习新知识与技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在追求物质需求的同时也相应地刺激了老年教育产业的发展。这种状态不断刺激老年教育产品快速研发更新,例如,研发出的老年学习软件,方便快捷地解决老年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网络销售老年教育精品课、教学用品、书籍、报刊等产品,刺激老年教育产业的不断创新;还有依托老年教育机构开设的专门为老年群体服务的中介结构,精准服务老年群体,为老年人量身打造老年旅游、保健、咨询等服务,既满足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又能间接获得市场利益。除此之外,老年教育还能充分利用闲置资源,节约经费投入。例如,山东老年大学与中信银行分行联合成立的中信银行校区,一方面解决部分老年群体上学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满足了银行退休员工接受再教育的心愿。以上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我国经济发展都具有推动性。

三、老年教育促进老龄化社会治理的挑战

(一)保障机制尚待完善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国家对老年群体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重视。首先,相关政策文件陆续颁布,各省市也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政策(表1)。但是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仅仅体现出老年教育应该得到重视,具体的保障措施仍然需要加以修订,并且老年教育相关的单行法也应当加以重视,它涉及到老年群体的权利和福祉[6]。其次,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老年教育机构有限,不能完全满足老年群体的求学需求。老年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教学设备落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也影响着老年教育的开展。再次,老年教育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东部地区基本形成市、区(县)、乡(镇)、街道和农村(社区)四级老年教育系统,例如上海已经基本实现了老年人口全覆盖,市、区县、街镇、村委会、养老机构均设有老年大学,然而,中西部的老年大学则较为少见,农村的老年教育机构更是少见,多以养老院开展老年活动为主,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无法保障所有老年群体接受相应的教育。最后,从事老年教育的人员主要是政府工作人员和高校的专业教师,虽然综合素质较强,但是缺乏老年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并不能做到因需施教,因而难以满足老年教育专业化的学习需求,保障老年群体的教育质量。

表1 部分省/市颁布的老年教育政策文件

(二)办学主体单一

办学者一般指具备国家教育法律规定的资格和权利,通过资金或其他辅助手段发起、倡议并具体负责举办学校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或者个人[7]。按照国家条例的规定,老年教育的办学主体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教育机构。然而,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办学主体单一,主要是依靠政府部门投资为主,形成公办性质的老年教育,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公立老年大学。实际上,根据老年教育的性质,学习发达国家老年教育的办学形式,应当借助社会力量办学,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对老年教育的认识仍然存在偏见,使得老年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被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老年群体所关注,未能充分鼓励和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参与老年教育事业,这就成为老年教育在促进老龄化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三)管理部门职责交叉

老年教育具备复杂性,属于社会性质的教育事业,独立于教育事业,同时又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自我国第一所老年大学创立以来,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整个老年教育管理体制主要分为三类:党政主导、财政供给;部门主办、经费自筹;社会办学、自主管理。总体而言,老年教育的办学主体主要围绕党政部门开展,因此,管理体制上也主要以党政部门为主导。老年教育最初由老龄委主管,老龄委以老年群体为服务对象,虽然主管单位相对明确,但是不涉及教育领域,所以相对也存在不足。后来老年教育又划分给文化部管理,由文化部牵头,其他部门共同管理,造成“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局面。之后又由党委老干部局主管,也有其他部门主管。但是各部门之间职能界定不清晰,管理呈现无序状态,并且主管单位不统一,各地老干局、老龄委、文化局等部门各自为政,很难将老年教育纳入政府部门的工作职责、发展规划、财政预算、统计系列和教育评估、监督、表彰等工作范围。此外,不同地区之间或者同一地区上下级部门之间也存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管理方向不明等问题[8]。

(四)内容缺乏针对性

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完成,只有达到老年课程内容适切性的要求,才能有效促进老年群体积极参与学习,课程内容应当满足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个人目标或职业目标[9]。目前,从我国老年教育机构开设的课程内容来看,大部分是以休闲娱乐为主(表2)如音乐、书法、戏剧、绘画等课程的设立,另外设有家政、计算机等课程。这些内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老年群体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与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仍然存在差别,实效性方面还有待提高。老年教育内容的设立应当立足于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符合老年群体的年龄特点和所处环境,而大部分内容比较适合老年早期、并且有生活保障的老年群体。老年中期、晚期且生活没有保障的老年群体,需要获得心理上的引导、新兴知识技能的学习及卫生安全等方面的内容。例如,对于老年晚期阶段的群体而言,就应该有病人关怀、养老关怀、死亡关怀等课程;对于生活没有保障的老年群体,就应当有电子通讯设备、专业知识学习等课程。另外,关于卫生安全的内容也应当作为普及课程,再辅以其他特色课程,才能满足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

表2 部分老年教育机构课程设置

四、老年教育促进老龄化社会治理的路径

(一)健全老年教育保障机制

健全老年教育保障机制是促进老龄化社会治理的首要前提。首先,健全法律保障。法律是确保国家各项事业系统、规范开展的有力武器,是捍卫人民群体权力和利益的工具。老年教育法规应当增设具体的保障措施。例如,在各项法规条款中明确老年教育的经费投入、教师资格、社会地位。还应当设立老年教育单行法,针对老年教育开展具体的指导规划,尤其是老年大学的构建规划。法规的设立应当考虑各地实际情况,避免缺乏统一标准,造成混乱杂序的局面。其次,健全经费保障。足够的经费投入能够确保老年教育顺利开展,各级政府应当把老年教育列入财政预算,完善老年教育收费制度,制定差异化收费标准,降低老年群体的学习压力。探索教育与市场的有效衔接,发挥市场在老年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学习者等多主体分担经费的机制。再次,健全区域公平保障。加强中西部、农村老年教育的资源供给,根据当地文化传统和老年群体的需求开发各类教育资源,加强在区域政策、经费等方面的倾斜。最后,健全人员保障。合理选聘优质的工作人员和教师,

在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上,选聘高校、职业院校、文化团体和企业中的人才,也可以招聘有相关经验、乐于为老年教育服务的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同时,严格把控教师的入职条件,要求应当具备老年学、心理学等基础知识[10]。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以上各项保障措施共同构成了老年教育保障机制(图1)。其中,法律保障是前提,经费保障是手段,公平保障是基础,人员保障是关键。各子系统从顶层设计到底层跟进,为老年教育的顺利运行奠定坚实基础[11]。

图1 老年教育保障机制

(二)鼓励老年教育开放办学

老年教育作为老年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单一的办学主体必然满足不了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福利多元主义主张,提供福利的主体应该更加多元化,不但有政府参与,而且应该有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和社区、家庭的参与。该主张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罗斯(Rose)提出的福利多元理论。它作为福利制度建设的理论,近年来逐渐应用于养老服务和老年群体,为老年教育开放办学提供了理论基础[12]。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老年教育应当体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鼓励老年教育开放办学。

第一,尝试引进慈善性质的企业开展老年教育,呼吁企业退休工人参与办学或者参加培训,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例如,济南市馆驿街社区引进天瑞集团,既满足了老年群体就近学习的需求,又满足了退休老年人员自我价值实现和对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需求。合理利用市场资源的优势,能够丰富老年教育办学模式[13]。第二,在高校开展试点办学,由继续教育部门承担教学工作。可以结合老年群体的特征,借鉴高校内部成人教育的办学模式,凸显老年教育的地位。同时,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激发老年教育体系创新。第三,推动老年教育深入社区和乡镇,创造独具特色的农村办学机构。鼓励教养结合,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送学到家,在养老院、老年公寓等机构设班开课,方便老年群体“活到老,学到老”。

(三)构建社会协同治理体制

善治理念深入人心,老龄化社会坚持以治理理论为指导,力求突破传统教育行政体制藩篱,倡导建立社会协同治理机制。社会协同治理是涉及多个子系统且子系统之间关系复杂的体系,促进老年群体积极老龄必须打破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用系统思维来实现整体系统中各要素的良性互动,实现由“权力独掌”向“责任共担”转变的社会协同治理模式[14]。

老年教育的办学主体多元,管理主体也纷繁复杂,解决部门职责交叉、各自为政的局面应当充分吸纳社会力量。第一,明确各部门职能,构建“管、办、评”分离的老年教育体系。党政机关、老干局、文化部找准定位,明确自身的职能,牵头管理老年教育行政规划方面的工作;教育部、老年大学、高校、老龄委等机构熟悉老年群体的学习需求,并且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理应主动承担老年教育办学方面的工作,对办学、教育规划给予专业方面的指导;社会群体、企事业单位、家庭、个人作为老年群体的亲密接触者,能够了解老年群体的学习状况,提出切实的意见和反馈,进一步促进老年教育高质量办学。第二,依据大部制改革方案,合并效率低、同职能的部门,突出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的特征,确保政府部门管理范围广、资源浪费低、推诿扯皮少[15]。老龄委、老干局和党政机关内部的老年管理部门存在共同的职能,可以对相关部门进行合并,重新组成老年教育规划部。省、市、县、乡镇等级别的老年教育部门也应当精简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组。第三,合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营造社会协同治理的氛围。企事业单位中的退休人员、在职人员和社会组织都可以参与老年教育,对管理、办学和评价提出建议。

(四)加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

布鲁贝克曾经说过:“不管采取什么教学形式,都必须对课程的选择、组织、结构及其内容的逻辑和动机做深入分析[16]。”据此观点,老年教育课程适切性的选择应当满足老年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同时切合教学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开设多元化课程内容。依据老年群体的年龄特征,为其制定专门化课程内容。早期老年教育阶段的老年人主要以兴趣和爱好为需求,健身、舞蹈、书法等课程尚合理;中期老年教育阶段的老年人记忆力衰退、行动缓慢,应当以养老、保健、安全等课程为主;晚期老年教育阶段的老年人往往面对死亡带来的恐惧,主要以生命尊严学习为主,安全度过老年焦躁期。此外,从经济视角出发,老年群体的收入存在差距,针对无退休保障的人员,适当增加专业知识、技能的课程内容,凸显课程建设的多元化特色。另一方面,探索老年教育特色课程。在具有文化差异的地区,讲授有当地特色的学习内容,比较容易为老年群体所接受,教学效果也比较好[17]。例如,安徽老年教育结合地方戏曲黄梅戏,开设戏曲特色课程,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特色课。特色课程的开设需要建立后续追踪机制,由专家、管理人员和学员共同组成评价队伍,对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适切性做出合理的评价,确保课程内容不断创新,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

猜你喜欢
老龄化办学群体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