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教师与培养

2021-11-15 08:02刘旭东
中国教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教师培养教师职业高质量发展

刘旭东

【摘 要】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为价值目标,它要不忘初心、回归原点,直面生命的生长与发展。教师是教育本质属性和职能的承载者和展现者。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教师要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高超的沟通交往能力、强大的理性精神和浓郁的人文情怀、卓越的实践智慧、运用自如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为此,需要从师范教育及其人才选拔培养入手,创新新时代教师培养方式。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 教师职业 教师培养

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精神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对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立足点与原动力,驱动教育发展方式具形化为高质量发展样态。

教育高质量发展包括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等方面的根本转变。以往,教育发展的逻辑按照速度和规模、数量和效率的目标做出设计,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及发展路径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致使教育的本体功能被遏制。教育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社会活动,为了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就必须直面生命、关注生命,引导生命的生长和发展。如果它的发展囿于速度和规模、数量和效率,就必然会皈依外在目标而背离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背离教育的初心。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旨趣在于克服教育发展中长期非均衡高速度增长所形成的种种矛盾,推动教育实现从非均衡增长向高质量均衡发展的转变,满足和服务于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教育满足感和教育幸福感。为此,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在改革创新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使教育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自立自强的各类高水平人才,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需要。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所有成果,都以人的高质量发展为落脚点,归根结底是促进学生的持续成长,而学生的发展则有赖于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是各类人才的培养者,也是通过自己的工作彰显教育本质功能的人。要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只有教师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功能和育人本性才能得到充分显现,也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为此,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获得更好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没有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就没有教育高质量的发展;要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这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

教育发展主旋律的变化为教师职业和教师发展带来了诸多新的挑战,这是高质量教育的内在逻辑的要求。高水平的教师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石,要依照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创新教师培养方式,使他们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教育本质的展现者,高水平的教师应该是能够直接触摸生命并给予生命的生长以引导和充实的人。教育是以促进人的生命生长为内容的社会活动,教师工作承载着教育的本质功能。在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理解生命、懂得生命,并且能够支持生命生长的新型教师。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工作及其培养范式要能够从传统的注重数量规模发展模式中摆脱出来,关注生命、关怀生命、支持生命生长。

二、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教师职业的特征

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教育的内涵与发展模式与以往有了显著的区别。以往,对教育的理解通常是站在“上所施下所效”的立场上,教育被理解为一种有实体性传递内容的活动。基于这样的教育观,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所有者和传递者,由此形成了教师工作是被外在于生命的规范或目标所牵引的认识和理解,功利化色彩浓重,偏离了教育的原点,这导致教师工作的本体职能被遮蔽,社会对教师工作性质、工作方式、工作内容乃至工作价值的认识产生了诸多的偏差。例如,在技术理性的钳制下,以传统的“专业”视野来看待教师发展,看不到育人意义上的“专业”与一般技术性工作视角上的“专业”并不可相提并论,而是将两者混淆,结果必然使教师工作陷于程序化、操作化的窠臼中,看不到教师工作对学生的全部发展领域都能产生影响的职能,窄化教师工作的意义和内涵。

随着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到来,加上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直面生命、关注生命、促进生命生长的本质属性被凸显出来,使得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往遮蔽在其身上的各种谬误被剔除,教育能够激活生命、引导每个生命绽放其活力的功能因此得以彰显,不再被理解为一种知识的“授—受”活动。由此,教育活动的实践方式将发生显著的变革,它将加速摆脱以往为外在目标所牵引的功利化发展模式,教师工作也将进一步回归促进学生发展的初心。教师是引发、促进学生彰显其生命力量的人,这决定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价值就融会于教师的工作过程中,教师工作的本质力量也展现于这个过程中。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指导下,教师的职能将转向对教育原点的探寻,更加关注生命的生长,教师职业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

1. 强烈的生命意识

促进生命生长是教育的本质力量,也是回归原点的高质量教育的必然要求。在高质量的目标下,教育所担负的引发、培育人的本质力量的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彰显,教师工作必然会更加全面地回归到对生命生长的关注上。高水平的教师对人的成长应该具有超乎常人的敏锐而深刻的感悟能力,能够充分而得体地运用自己的生命力量去影响他人。雅斯贝尔斯认为,生命的唤醒只有通过能够触及生命本质的方式才能实现,如果离开了充满活力的生命的影响和激活,就难以唤醒另一个生命。教师职业以育人为天职,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处于成长之中的生命。教师要基于一定的理念,通过掌握的各种教育资源,采取专业的策略和方法去唤醒每一个生命、促进其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自我的生命觉醒和对生命的感悟能力,教师就无以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其职业的社会功能就难以充分地显现出来。

2. 高超的沟通交往能力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化的存在,是不断生成中的存在。人的生成性决定了生命的觉醒和对生命生长的影响要通过主体间关系才能实现,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有研究者指出,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高超的沟通和交往的能力是教师必须具有的核心专业能力:“教师不再是传统的课程讲授者,而是将工作重点放在与学生情感互动、创新互动以及其他综合互动之中,在学习过程中更体现为一位协助者。”[1]只有在与学生全面深入的交往和沟通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才能发挥到极致,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才能至深至远。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具有高超的与人沟通和交往能力的人,他能够在错综复杂的教育情境中,通过积极的沟通交往,创造性地实践因材施教的理念。

3. 强大的理性精神和浓郁的人文情怀

理性和人文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基本构成,生命的唤醒需要有强大的理性精神和浓郁的人文情怀的支持,这是教师充分发挥其专业职能的精神基础。教师的仁爱之心是建筑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由理性支配的情理交融的复合体,它建构了教师的内心世界,使他能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秉持公平公正的理念,设身处地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当下情境中的需要,尤其是能够关爱处于不利境地的学生,同时能够灵活地把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融会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去。为此,在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强化对教师全面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使每位教师拥有更为强大的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4. 卓越的实践智慧

人是情境性的存在,教育情境瞬息万变,不可能机械地按照既定的路线复演。教育情境的生成性、建构性使得教育活动中存在着诸多的可能性,这是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特征,积极创造机会、捕捉机会、借机施教是生成教师工作内在价值的重要条件,也是可资教师开发利用的重要教育资源。然而,由于牵涉教师工作的外在因素很多,情境的重要性很容易受其控制而被遮蔽,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就要拥有高超的、巧妙摆脱外部因素的干扰、及时把握和运用教育情境的智慧和能力,能够把自身学科化的专业能力融会在具体情境中的人和事的实践上。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的核心能力,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分界点,也是在教师培养过程中要特别予以关注的方面。

5. 运用自如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力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能够驾轻就熟地使用与教育有关的各种智能技术、有能力获得各种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进入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主导下的客观环境使得学习与教育成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它将给教师工作从原理到方式带来革命性变革,需要教师能够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自如,使各种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三、创新新时代教师培养方式

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教师的全面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创新教师培养方式,培养出与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新教师。

1. 弘扬师范教育的内在品格

办好师范教育是强根固本之举,是否有一流的师范教育决定着是否有一流的教师。师范教育以培养教师为己任,其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类型的专业教育无法比肩的,大力发展高水平师范教育是新时代社会进步与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教育得以在新的更高的平台上获得发展,追求内在品质成为其发展目标,迫切需要师范教育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彰显自身的博雅气质、文化内涵、育人本性和独特地位,超前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师。

中国的师范教育具有优良的传统和品格。在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师范教育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将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作为自己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使命并不断使之发扬光大。继承和弘扬我国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是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教师的要求,是师范教育不忘初心、回归原点的诉求。新时代的师范教育要能够更加充分和全面地彰显教育的本性,体现其人文性和科学性,在完善人格的培养方面引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有意义的经验。今天在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要把传统师范教育的精神注入其中,使教师教育成为有灵魂、有丰富价值内涵和情怀的体系。

2. 准确把握师范教育的学科性

新时代为师范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从育人的立场看,师范教育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是世之模范,文理兼道、人文情怀、仁爱之心、精深的学科和专业素养是理想的教师职业人格特征。在各种具有职业和专业性质的教育形态中,只有师范教育最具有展现教育本质力量的可能性。师范教育在人格塑造上的独特性使得它对其他类型的教育有重要的理念引领、方法指导功能,它本有的博雅品格所蕴含的强大的基础性力量,使得在社会变化发展和基础教育实践变革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新思想、新理念都有可能及时转换为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从而引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发展,因而是最有条件、也是最有可能实践被教育变革激荡出来的新思想、新理念的领域,其价值和功能具有最为鲜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新的人格的塑造有赖于对新教师的培养。近年来,我国师范教育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革,由过去的三级师范逐步演变为两级师范。这固然是师范教育与时俱进的必然,但由于中师教育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格和育人模式,人们也经常感念、回味其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有人总结中师教育的特色为“重视教学基本功训练;实施全科教育;尤重美育”[2]。“中师学校由于其办学目的、培养目标、生源构成、专业结构、课程体系都较为纯粹、单一,所以表现为一种浓郁而鲜明的师范性校园文化。一切皆以未来合格教师培养为指向,注重环境氛围的创设与隐性课程的生发,转化为师范生的职业情怀与人格素质。”[3]尽管中师教育已逐渐化为历史,但它在辦学理念、目标、学校文化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可以说,它所培养的一代代中师生支撑起了中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是新时代师范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历史基础。由此可以获得的启示是,师范教育致力于人格的全面发展,在人格塑造方面有其自身独特的策略和方法,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优秀师范教育文化是当代教育的典范,彰显了教育的普遍性价值,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

3. 设定符合教师职业特性的教师职业准入标准

良好的禀赋是成为卓越教师的前提,也是成为好教师的条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每个孩子都可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对于师范教育而言,由于它是工作“母机”,为了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它应该是具有特殊性的教育,这体现在愿以教师为业者需要有天分,尤其是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能够将心比心、善解人意,了解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在需要,并善于把自己的想法用恰如其分的方式表达出来。为了培养具有卓越品格的教师,落实“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的理念,就要构建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制定明确的教师职业入职标准,把有教师天分的人才选拔出来,运用更加专业的方式来培养他们,使他们有可持续发展力,能够成为教育家型教师的培养对象。为此,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要為像教师这样有更多品格内涵的职业构建出专门化的资格遴选体系和标准,创新教师遴选的方法和手段,为其得到适合的专门化的教育和培养创造条件,这是培养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高水平教师的先决条件。

4. 创新对有良好教师禀赋者的培养方式

要创新对有良好教师禀赋者的培养过程和方式,要使师资培养专业化。要对有良好教师禀赋者进行有品位的专业化培养,就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质,为其成为卓越教师奠定基础。作为有特殊内涵和品格的人群,教师是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终身发展能力的,因此,要创新教师培养方式,就要充分体现“实践—反思”模式在教师培养中的内在价值,帮助教师积淀实践智慧。同时,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不仅仅实现于具体“做”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在高位理论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锤炼,这是其拥有反思能力的关键。为此,教师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也要强化对教育理论的学习,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5. 重视对教师行动能力的培养

行动是展现人的卓越性的唯一途径和方式,只有通过行动,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才能够展现出来。有卓越品格的教师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他有强大的行动能力,能够以高超的言说方式去影响他人。行动具有统合各种异质性因素的力量,是彰显教育影响人的发展功能的主要方式。教师工作中充满异质性的因素,而且是越能体现卓越性的工作中,越有可能存在不同的认识和做法,要使它们能够趋同于服务当下学生的发展而不会背离目标,就需要通过建立在协商、对话基础上的行动来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在保留个人的独特性的同时把有助于问题解决的力量整合起来,引领其趋向于目的达成,行动的变革力量及其包容性在此得以彰显,教师的卓越性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这层意义上,行动是实现教育内在价值的基本条件,也是整合学生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唯一合理途径。为此,随着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创新教师培养的理念与途径和方式,着力培养教师的行动能力,帮助教师展现自身的卓越性。

6. 创新教师评价

教师工作的内在价值实现于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必须符合教师的职业特征,摆脱以往技术化、计量化的评价方式。要尊重教师职业的特征,回归教师工作的本性,充分彰显教师工作的过程性价值,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激活教师的反思能力,使教师工作更加卓越,发展得更好。通过构建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机制,充分体现教师工作的过程性,把教师评价落实在教师工作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 安雪慧.教育发展的那些不平衡和不充分[N]. 光明日报,2018-01-23(13).

[2] 刘秀峰.辉煌与消逝:中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回溯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10):56-62.

[3] 王建平.论中师教育传统的当代价值[J].教师教育研究,2016,28(4):37-41+56.

本文系甘肃省“双一流”科研重点项目“智能教育协同创新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项目编号:GSSYLXM-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教师培养教师职业高质量发展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地方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解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试论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教育管理者在青年外语教师培养中的责任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双能型”教师概念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