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三重维度

2021-11-15 22:51王安访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34期
关键词:人民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梦

摘 要:新时代的新形势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召唤和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坚持。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现实维度三个方面深入分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能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增强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认识和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入强大活力。從理论维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历史维度来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追求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历程中铸造而成;从现实维度来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适应了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关键词:人民;三重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4.002

1 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滋养

1.1 马克思主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是对《共产党宣言》的根本遵循和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能够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思想和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伟大纲领是《共产党宣言》。它以唯物史观中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础上科学指出了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以及无产阶级必须领导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能彻底解放自己的理论。《共产党宣言》从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中实践而来,必将发挥理论指导革命的作用,指导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从而一步一步解放全人类的同时解放自身。更具体的来说,无产阶级就是为了消灭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而产生的,是代表下层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无产阶级共产主义运动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力量。“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压迫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奴役下解放出来。”《共产党宣言》从这里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共产主义运动斗争的对象以及必须解放的对象,充分彰显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真谛。同时,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为人民谋取最大的幸福和满足,为什么实现民族复兴必须依靠人民而不能脱离人民,这就是其中的奥妙。马克思充分揭示了社会全体成员联合起来消灭旧的社会分工,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所必须的条件;同时也暗含了共同创造福利和共同享受福利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具体内容。立足中国进入新时代这一新起点,共同创造福利、共同享受福利,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实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对《共产党宣言》的继承和发展。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即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做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一切奋斗都致力于为广大人民谋取更多实惠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今时代最先进的政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再无自己特殊利益。革命的先导永远是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革命不是真正的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了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更多更广的利益和幸福,始终把毛泽东思想作为革命战斗的理论武器,先后完成了三件大事:一是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基本完成了对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而实现了社会制度的转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三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工作方针,并将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实行打开国门走出去与世界进行合作与发展重大决策,从而带领中国人民找到实现富起来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就是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导思想,是在建党近一百年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中经过实践检验得来的,绝不能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理论而空谈理想,因为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不可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成果是指引中国共产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以及人民幸福的智慧来源,但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看作是预测中国未来发展的万能工具,因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紧跟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节奏的,是经过实践检验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学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强大理论武器。

1.3 中华优秀文化价值理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根基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最危难时刻,遭受最残酷最无情的剥削与压迫,中国共产党必然承担起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使命。因此,中国共产党与民族的前途命运是紧密相连,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关系,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定会继续坚持对中华优秀文化价值理念的创新和发展。与此同时,在中国大地绵延几千年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与中华优秀文化在价值理念上高度契合的必然产物。中华优秀文化为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入鲜活的中华文明的元素,从而为其提供了最深厚的文化滋养。与此同时,对具有广泛认同的中华优秀文化价值理念的继承和弘扬,为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供了精神支撑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崛起不仅仅是依仗经济、国防等硬实力,还需要与之匹配的软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中国共产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系统整理、提取中国传统文化,并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文化,从而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凝聚文化力量。

2 历史维度:在追求为人民谋幸福的奋斗历程中铸造而成

2.1 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支撑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成的主体基础,而为人民谋取最大的利益、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人民保持鱼水之情是党坚持以人民为思想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不管是作为团结和领导人民群众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党,还是领导人民群众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并长期执政的党,都始终牢牢把握这个基础和关键。因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坚持和践行这个基础和关键。“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这突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与人民群众血浓于水、骨肉相连的深厚情感。中国共产党始终在用行动践行根本宗旨,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始终忠诚做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

2.2 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关切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动力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关系民主化大势难逆,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变革现象;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国家生产力的大发展,但另一方面增多了國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问题;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仍然深刻而复杂,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仍然长期存在,有时会相当复杂、尖锐;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互联网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的突出问题,中国共产党不屈服于也不畏惧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坚持走国与国之间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把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对于一切国际事务,中国共产党绝不会因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打压就动摇和放弃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始终坚持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国际地位决定了中国坚定不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和愿望,以期实现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因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关切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动力。

3 现实维度:中国梦实现过程中汲取的人民智慧

3.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

正确认识和把握一定群体和个人在社会历史创造中的作用,需要从坚持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和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阶级关系出发。“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出发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历史主体就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是人民群众总体意愿和行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结局取决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通过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进行社会变革来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

3.2 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民族,因而懂得复兴的深刻意义,也是有过惨重苦难的民族,因而对复兴有深切的渴望。习近平总书记于2012年11月29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地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具体地说就是人民对党和国家的美好期待,也就是在建党一百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梦视野广阔、内涵丰富、意蕴深长。习近平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即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追求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指明了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提出奋斗目标、描绘美好蓝图必须要找到将美好梦想转变为现实的力量,否则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对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深刻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力量”。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人民不仅书写和创造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而且培育、继承和发展了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梦是国家和民族的梦,同时也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期盼。

参考文献

[1]李松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认识与制度安排[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5):1-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王玉鹏.论认识党的初心和使命的三个维度[J].探索,2019,(05):34-41.

[4]孙绍勇,陈锡喜.反思、转化、优化:传统文化对中国梦国际传播的话语调适[J].求索,2019.

作者简介:王安访(1997-),男,汉族,云南昭通人,青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人民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梦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