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方法与评价探析

2021-11-15 12:44姜洪涛
文教资料 2021年21期
关键词:教学评价课程标准课程思政

姜洪涛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中国成立后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内容,是“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课程育人”的教学实践性方法。高职院校有“课程思政”意义的课程标准,在构建和实施过程中,从教师、学生、课程、教学辅助、行业企业五个层面对思政理念的贯彻并进行可行性的评价,是高职院校达成“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课程思政” 教学有效方法 教学评价 课程标准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承担“立德树人”、建设全面型人才的任务,在作为培养主体的专业课程中,以知识、技能为教学内容,用思政思维去安排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 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思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从课程目标构建、教学体系形成、教学手段及方法探究、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标准建设等层面对专业课进行系统全面规划的“课程标准”是构建专业课“课程思政”有效方法和评价的实践指导性文件。

一“、课程思政”历史及现实渊源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宋朱熹《朱子全书·论学》中,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而现代语义中的“课程”,来源于西方,指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思 政”即“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 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1]在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一词常与德育 通用,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心理教育等的总称“。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劳”等理念中的“德”或“德育”均指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思政”由“课程”和“思政”两个词语组成,即“课程德育”。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在《礼记·经解》中便对课程的育人功能有所阐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强调课程育人的作用,该理念在新中国教育政策发展中一直有所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明确。

2017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对“课程思政”进行了专业界定“: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即“课程思政”是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充分挖掘各个课程的思政资源,优化教育环境、拓宽教育的渠道,发挥所有教育主体的协同作用,并将理论与实践、教师与教材配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高度集成与融合的教学观。

二、有“课程思政”意义的课程标准构建

课程标准,英语中用“academic benchmark”表示,清末在各级学堂章程中的“功课教法”中,列有课程门目表和课程分年表,是中国教育体系中课程标准的雏形。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的过程中,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层面从国家级别广泛应用。高职院校在专业课课程改革过程中,认真借鉴并普遍推广,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有“课程思政”指导意义的专业课“课程标准”构建的基础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课程思政”与“课程标准”,均以专业课程为基本载体,以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实现对学  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提升为核心目的,因而二者是相辅相 成,互相促进的统一关系。在构建专业课“课程标准”的过程 中,需要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上充分重视 “课程思政”贯彻实施的方式方法的应用与评价。

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标准”的构建,可以从与“课程标准”勾连的五个维度:发出者——教师;接受者——学生;实施载体——课程;实施客体——教学辅助,最终受益者—— 行业企业,进行“课程思政”层面的分解,以认识基础—实践过程—成果评价三个体系形成有“课程思政”指导意义的专业课“课程标准”的构建基础。

要在专业课教学中将“课程思政”贯彻始终,在“课程标准”结构构建的初始阶段就要始终坚持“思政”意识。

从备“教師”层面,着重分析教师自身的思政素养,考查教师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对党的理论政策、国家发展的成绩成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行业企业的文化需求和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自觉学习,从教师已有的政治意识、文化修养和职业素养出发,探索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可以并且应该传递给学生的思政认识。而实施的关键点是提升教师在专业课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的自觉意识,有意识地发现

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切入点,自觉在专业课教学中传达思政相关的知识和认识,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职业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并在实施考核时,形成与专业课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密切结合的对学生思政能力提升的考核,积极探索公正、公开、公平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

从备“学生”层面,应对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前的思政素养和思政认识进行探究,发现在教学中可以提升或者修正的弱势,进而分析教学实施时能够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其思考、促进其发现的思政点,在教学考核中有针对性地对思政融入的效果进行研判,重点考查可持续的思政意识的建立。从备“课程”层面,在对课程进行常规分析的基础上,专门进行“思政要素”的探究与发掘,发现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政因子,从思政角度对课程进行深层次解读和辨析,引发教学双方对专业及行业发展的研究和提升;并在认识的基础上, 研究思政要素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传达于学习者有效、可行的,有指导意义的,有持续发展生命力的方式、方法、手段;有针对性地寻找考查学生在整体学习进程中,思政意识的提升效果的可评价方式以及长期可持续对学生思想状态进行评估的有效途径。

从备“教学辅助”层面(这里只针对教材、教学硬件、教学软件三个基本要素):首先,对教材的考查,既要纠错,秉持高度政治责任感对教材中可能存在的思政方面不准确甚至错误表达保持警惕,也要思索,透过教材中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表述找到实际存在并对学生有指导价值的思政元素将之贯彻于教学;其次,不能将教学硬件和教学软件孤立地作为教学工具,而应该在科技发展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和理念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在教学硬件使用和教学软件的功能开发中最大限度利用其对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施和考核提供的便利,使其為“课程思政”服务而不是孤立于“课程思政”实施之外。

最后,从备“行业企业”层面,高职院校更看重教育教学与地区经济发展走向及行业企业专业发展和人才需求之间的紧密联动,分析行业企业在专业技能需求之外对从业者思政水平的要求,探索教学进程中专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等的结合点,在教学评价中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与行业企业对员工素养评价有机结合。

以上“五个维度—三个体系”对专业课程中思政要素的研究和分析,是有“课程思政”指导意义的专业课“课程标准” 构建基础,是高职院校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每一位老师在制定专业课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实施前的基本功和必修课。应从制度上加以强化,以期成为高职院校以“课程思政”为抓手达 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面上的保障。

(二)有“课程思政”指导意义的“课程标准”构建的实施

“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实施,目前阶段体现为思考大于行动:学校的制度先导下,教师的思考研究多,而课程的执行实施、学生的学习评价和可持续提升少,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学生去向紧密相关的行业企业参与接近于无。构建并实施有“课程思政”指导意义的“课程标准”对于改变现状意义重大。

教师维度。教师作为教学实施者,是课程思路上的领导者,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都是基于教师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对课程的认识在授课之前完成的顶层设计“。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在教师维度里,呈现三种形态:一是独立形态,如在教学目标中,可以在专业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之外,设计独立的思政目标,既是前三种常规教学目标的补充和升华,也为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贯彻奠定基调;二是并存形态,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考核,从常规以及具有专业课程特征的教学方法中,从软件及硬件构成的教学手段中,从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中,提取能够与课程的思政目标相关联、相一致的思政要件,并将之与后续的教学实施匹配并应用;三是蕴含形态,教学实施的基本进程:教学导入—教学实施—教学任务—教学评价中,有意识地在每一个环节发现蕴含在专业课程知识和技能中的思政相关因素, 单独列示但蕴含实践。综合来讲,教师维度对有“课程思政” 意义专业课“课程标准”的构建实施强调思政意识的鲜明、清晰、贯穿始终。

学生维度。从根本上讲,学生是“课程思政”成果的真正受益者,相对于可以进行客观考察和度量的专业课知识和技能,其对思政理念的接受程度,更有延伸性和长期性的影响。在进行“课程标准”学生层面的设计时,注重“以学生为主导”,在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分析中,明确学生思政认识基础和有专业及职业导向的对综合素质的需求;教学实施中采用有效手段诱发学习能力上自主学习的意愿,赋予其终身学习的技巧;学习考核中除了考察常规思政知识的掌握之外,通过问卷和谈话等手段了解其思政相关自主意识的提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止为行业企业提供单纯的技术工人,更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生活趣味、职业理想、正确价值观的全面技术技能“人才”。

课程维度。课程是教学核心,也是教学中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所在。对课程维度的解析,首先是先于教师维度的, 如课程的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设计。前者从专业设计和职业发展视角对课程进行整体定位,后者以专业、职业以及课程特征形成课程知识及技能体系框架,是教师教学相关设计的整体指导。课程定位中思政相关素质养成及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作用的发掘可以提升课程在整体人才培养中的宽度,是课程体系设计中知识和能力体系里思政要素构成的基础。

其次是与教师维度并行的,如课程目标、课程重点、课程难点和课程实施。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的对位统一,通过教学方式和手段解决课程重点、难点,课程实施的点状型和教学实施的流线型的交叉合一,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思政视角的要求是意识,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中有意识地单独或融合性地体现思政元素。而思政要素的分析,既应有依职业需求和学生状况贯穿始终的基本国家意识、政治素养、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等内容,同时也要有依课程特征和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专业素养的要求,共同形成围绕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思政元素系统,是对课程定位和课程体系设计中思政元素的细化分解和最终实现。

最后是与教师维度分立的,即课程评价。作为教师,需要清楚地区分教学评价和课程评价。教学评价以教学为依归,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而课程评价是以课程目标实现和重难点解决程度为标准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是对教学目标实现度、教学方式和手段设计合理化、教学实施流程有效性的考察,通过课程评价和评价基础上的反思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效果。

教学辅助维度。高职教育中的“教学材料”,以教材为基础,由教师的教案课件等教学文件以及行业相关信息材料和学习资源构成;课程硬件,除教学传统观念中的电脑/投影设备等,还有具有行业企业特征的应用性的设备;教学软件, 除基本教学软件外,有鲜明的专业特色。高职教育的教学辅助,一方面由教师从教学角度去组织构建,另一方面由行业企业正在或将要使用的设备及对应的软件构成。其中“课程思政”的贯彻是双向的,既要坚持有思政相关错误一票否决, 也要充分发掘教学辅助对于课堂传递思政意识的辅助价值。

行业企业维度。基于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关联,从教学实施上讲,要警惕“落后”,纯粹从教学出发,囿于学校和教师的固有认知,造成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要求的脱节;要紧密“追随”,真正做到“行业企业需要什么,我就培养什么”,实现校企无缝对接“,现代学徒制”、专业“订单班”虽不能在所有院校和专业广泛推广,但其理念可以在专业课教学中加以借鉴;而核心是做好“引领”,教育要服务于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于行业企业需求,但开启民智、改良社会、扩充效能的功能不能弱化。

高职专业课教育应该与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的发展并行甚至超前,教育教学必须有超越行业企业发展的前瞻性。知识、技术、技能在因新技术时代的飞速发展日日更新,而 “课程思政”传递给学生的创新理念、学习能力成就学生自我提升终身学习;家国观念、道德意识保证行业企业发展的正 确方向;文化素养、价值体现实现社会前进的核心动力。高 职教育中,应该也必须完成专业课课程标准建设的“课程思 政”贯穿。

三、有“课程思政”指导意义的“课程标准”构建的评价

专业课课程标准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是否能够起到应用的指导作用,可从以下方面作倾向性评价:

首先是着意性“。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设置体现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效果实现取决于学生的主观感受。评价课程标准的“课程思政”指导意义,需要考察其通篇思政意识的贯通,是否从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思想、结构设置、内容表述和实施细节都有思政相关思想的体现。着意性的评价既要考察思政意识独立性,每个环节单独的思政描述展示对思政的重视,同时要考察融通性,思政元素应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着意性体现高职院校教师自身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研究意愿,是管理层面的硬性规定无法替代的。

其次是实践性。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一大障碍是思想脱离实践,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排除教师主观因素,根本上是“课程标准”中思政相关内容的设计脱离专业课教学目标或者教学内容,脱离行业企业或学生发展需求所致。专业课“课程标准”思政相关内容设计合理性,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性结合紧密性,是不容被忽视的。在教学过程中验证、修正、探索“课程标准”中“课程思政”的实践性是每一位高职院校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功课。

最后是发展性。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行业企业的技术技能要求、教育教学的实施实践、教师学生的认识需求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课程思政”相关的理论理念也是不断发展的。两种持续变化的要素的结合对其发展性尤为重要。在基本架构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语言表述和结构设计留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余地,是有“课程思政”指导意义的“课程标准”建设的实际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课程标准”是高职院校以“课程思政”为实践方式,完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的实施性保障。有“课程思政”指导意义的“课程标准”构建,需各级各类教育参与者深入研究,在各抒己见、教学相长中发现最有效、最具实践价值的共通点,满足高职院校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持续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書·教育》[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 号.

猜你喜欢
教学评价课程标准课程思政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