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融入

2021-11-15 12:44蔡梦婷
文教资料 2021年21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

蔡梦婷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互结合,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掘红色文化元素,为红色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驱动力,更好地将红色文化贯穿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

关键词:红色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融入

习近平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立德树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红色文化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展现了科学的、向上的、民族的革命文化,都可发挥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功能。红色文化对思想道德体现出非常值得肯定的教育功能,有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红色文化是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将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性地拓展融合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较好地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有效性,推动高校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社会价值结构多样化,西方文化的冲击及互联网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的“三观”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高校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虽然近几年国家给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政策,取得了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大多时候为大班授课模式,学生若有其他重要的活动,则会下意识地选择不上思政课,或者单纯地对课程不感兴趣,认为与专业课的关系不大,导致没有学习动力,没有浓厚的学习氛围,课程效果不显著,教育效果不佳。其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比较缺乏,目前只是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视为理论课的辅助和点缀,和专业课程相比缺乏实践教学重视度。同时,实践活动的吸引力不够强,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的成效很难发挥出来。再次,课堂形式和手段单一,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沟通比较少,联系时事热点问题不多,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并没有理解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存在部分脱节

高校设置的思修课、形势政策课程等的课程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方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比较偏向纯理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另外,在课堂授课中,虽然高校部分教师已经逐步采用社会实践调研、课程分组研讨汇报、情景表演等方式方法,学生反映良好,但还是有个别学生将思政类课程置于边缘地带,上课时不听讲或者做其他课程的作业。深入思考后发现,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并没有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思所想,没有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惑,一些学生产生学了也没用的认知,对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贯穿大学生的学业生涯

目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停留在主要依靠思政课教学及辅导员思想引领的阶段,还没有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学业生涯的全过程。一是部分教师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是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职责,认为其意义不大,在这种错误认知影响下,部分教师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二是各个专业课程没有融入思政元素,没有很好地发挥专业课程育人的作用,一些任课教师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主动性。

二、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2018 年 5 月30 日,习近平同志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的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目前高校已经在实施红色文化教育,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育理念较为陈旧

当前,一些高校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采取的还是比较简单化、程序化的方式,只是单纯地给予学生理论性的灌输及传统的宣传教育,与时代结合不紧密,不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没有融入他们的生活中,難以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影响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未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教育内容较为乏味

红色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在学生看来这些都是“高大上的理论”,他们不感兴趣。目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基本都是关于革命精神的讲座报告、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观看红色电影、探访老党员、组织红歌赛等,这些传统的教育内容确实可以让大学生接触到红色文化,对红色文化有一个大体的感知,但是比较浅层,是偏向灌输性的教育,实践体验教学方式不够丰富多样。在活动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比较难领悟红色文化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和寓意。

(三)较为缺乏科学规划

红色文化教育已走进高等教育的课堂,但总体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教育教学内容没有进行系统开发,缺乏明晰的教育总体目标、中长期目标、指导思想、建设方案等。总体来看,现行的红色文化教育普遍比较随意,针对性不突出,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简单地重复,无法形成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常态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参与其中的主动性。

(四)对学生个体关注不够

红色文化教育主要偏向宣传的需要,强调普适性,注重教育内容的全覆盖,但是对于学生个体并没有给予很大的关注, 没有关注其主体性,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没有和学生的个体价值统一起来。学生个体可能有另外的需求,如果不注重实现学生的个体价值,那么红色文化教育的整体价值就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影响红色文化教育的实际效果。

(五)红色文化氛围不浓

目前,一些高校对于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并不是非常普及,开展的相关活动呈现零散的状态,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意识比较淡薄,接触到的红色文化比较浅。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由于专业壁垒的限制,平时对于红色文化接触得较少,将主要学习精力放在学习科研上,缺少主动了解红色文化的驱动力。

三、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措施

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首先在于紅色文化作为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充分发挥其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实现红色文化培育及价值传承。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与意识形态较量的严峻形势下,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能够有效防止西方意识形态的传播,坚定“四个自信”。

(一)夯实第一课堂的基础作用

高校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作用, 采取多种方式方法促进红色文化教育进课堂,突出思想政治担一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师团队,组建核心教学力量, 编撰紧跟时代背景的教材,制订科学完备的课程教学计划, 做好教育教学前期工作。二是深化专业课程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及红色文化教育的整体认知,引导他们在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注重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三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成绩定位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考核因素,促使学生打心底里重视思修课程,增强学习主观能动性。

(二)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

充分利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平台,广泛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红色文化为指引,强化社会实践。例如可以在国庆节、建党节、青年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实践小分队前往革命纪念馆、青年学习社、革命老区等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深入体验红色文化,活动结束后让团队成员分享展示,让更多的同学感同身受。同时,可以重点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深入挖掘本校历史,开展寻访活动,讲好红色故事,如寻找学校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老党员老战士老校友口述历史采访、最美党员故事寻访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知。

(三)发挥辅导员在红色文化中的作用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排头兵,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扮演红色文化教育主导者、红色文化教育组织者和红色文化教育传承者的角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思想引领功能。[4]辅导员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要重视价值引导,提高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重视,探索将红色文化“初心”元素融入党课团课、党日活动、形势政策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工作中,结合地域红色文化特质,授课中穿插革命传统、红色文化教育。同时,以学生喜欢的、乐于接受的方式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增强育人效果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实效性,构筑强大的精神“城墙”,只有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红色文化有益,红色文化才能真正感染和吸引学生。

(四)将红色文化嵌入班团组织建设中

班级和团支部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方式,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平台。可以以加强班级和团支部建设为抓手,有效运用红色资源,开展班级同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筹划筹办主题丰富、内容多样的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大学生对红色文化有一定的情感认知,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选择和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伟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扩大,与国际的接轨,网络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多种文化的融合,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以文化人”的优势,通过“教学深入、实践感知、教师引领、班团带动”,走进学生,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时代感和针对性。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精神,对于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教育课程的核心地位。一是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主要承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19.

[2]王新红,黄彦,马宁.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路径[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2).

[3]石书臣,张朋林. 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论述的德育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5).

[4]郭世平,刘仰浩. 高校辅导员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研究[J]. 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11(5).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