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探析

2021-11-15 13:10苏丽苏鹏
文教资料 2021年21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思政课大数据时代

苏丽 苏鹏

摘 要:网络信息化与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创新提上日程,课程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是关键。依靠大数据,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媒介之间新的教学生态是思政课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数据时代不仅给思政课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更给思政课教学提供一种思维和理念。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 思政课 媒介素养

一、大数据时代特点的两面性

正面积极影响。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时代将要释放出的巨大价值使得我们选择大数据的理念和方法不再是一种权衡,而是通往未来的必然的改变。”[1]大数据是社会科技多样发展的必然产物,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数据、信息、工具、媒介,如大数据将传统媒体的传播式,迎合客户的需求,发展成融合媒体形式。大数据传播早已冲破时间、空间阻碍,以迅猛不及掩耳之势冲击着人们的眼球。数据传播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数据整合功能强、传播方式多样化等优势,并且具有预判特点。大数据的这些特点既给普通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带来机遇,又带来极大的挑战, 毕竟普通人的学习速度远远不及大数据发展的速度,一个观念尚未成熟,又受到其他传播的影响而颠覆。

负面消极影响。大数据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导,要看技术掌握在谁的手中。掌握在正义者手中,影响积极,为大众带来福利、便利。掌握在邪恶者手中,为大众带来风险伤害。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环境中,非法访问控制终端、深藏恶意的软件入侵及恶意程序篡改、渗透等问题带来的利益与诱惑,正在以不同的形式威胁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诱惑大学生的意识行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域的风险随着大数据的价值创造而不断攀升,少数人为了获取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往往采用语音窃听、非法拷贝文件、篡改信息等手段传输、使用和存储信息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缺乏大数据发展意识,改革发展慢。高校作为思政课的重要前沿阵地,为能更好地担负起大学生思政教育,完成国家赋予的主体性培养任务, 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充分用好、抓实、灵活运用教学课堂这一主渠道,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一些教师对于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研究、实践不够, 缺乏大数据的专业知识和数据发展观念。

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弱。部分大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自控能力低,尤其对思政课自控能力不强。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手机。部分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玩游戏、看电影、查别的科目的资料、聊天等,导致思政课效果不佳。一些大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识存在偏差。

大数据时代整体改变思政课程的教学环境影响。高校思政课的授课环境因素有高校、教师、课程、大学生等。在大数据时代未到来之前,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教师是学生了解世界的主要窗口。大数据的发展改变了几者之间的生态,预示着思想政治教育私人定制教育发展时代即将到来。大学生通过选择学校、教师、课堂形成思政教育的新生态,手机App 的发展,云慕课、雨慕课的发展, 加速新的教学生态的形成。

三、大数据时代对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媒介素养要求

大学生媒介素养不仅关系到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更关系到大学生的成才,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标尺之一, 是影响其意识形态和三观的重要因素,更是大学生意识形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体现。

在媒介能力素养方面,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甄别媒介意识薄弱。大数据的兴起,海量信息的一拥而入,使个别大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到“有害”信息的影响。

媒介作为大数据时代传播信息的载体和工具,有特定的价值体现,如舆论导向、思维引导、观念传播、行为趋使等在交往、生活、游戏、学习中都有体现。对大学生而言获取处理利用这些信息所采取的媒介,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个人能力的体现。媒介素养的提升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培养媒介甄别能力,客观冷静对待网络与现实的冲突。在思政课学习上,大学生应重视思政课堂教学渠道, 在教师指引下,培养媒介甄别能力,系统学习媒介素养相关课程,阅读相关书籍,避免成为不良媒介传播的受害者、助虐者,深入了解媒介传播背后的实质问题、舆论导向、商业运作等。

大学生缺乏对媒介的甄别能力,缺乏经验积累,容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最安全的方式是信任官方媒介,关注主流媒体,校园网络。主流媒体是党和国家发布主要信息的平台机构,是国家舆论引导、文化传播、思想引领的制高点,校园网络贴近学生需求、学生心声,在学习成长和思政课教学中起到拓宽视野、培育人才的作用。

积极参加参与正能量传播活动。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习近平同志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青年如果被正能量包围,那么将来必然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和受益者。高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彰显当代大学生时代特征,尤其网络文化节在文化传播、专业展示、对当代社会的发展认识上,内容精彩呈现,主题明确突出。青年学生通过参加网络校园文化活动,能进一步深化对媒介的理性认识,强化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接班人、建设者。

树立对思政课学深学精的观念。尽管网络时代思政课程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发生变化,课堂不再是“一言堂”,师生成为思政课的主体,但这与思政课程要学好、学深、学精、学透的观念意识并不矛盾。思政课程不仅仅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更是方法论、思维模式、处理问题方式,回馈社会、报效祖国的指引,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

四、大数据时代思政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浅析

思政课数据资源库的建立。普通高校可以依托一个数据平台或多个数据平台建立数据资源库。在数据资源库的建设中,遵循顶层设计、有机建设、多样化资源、学习使用方便快捷的原则,结合国家大思政的发展战略,结合专业特点和大数据发展特点,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建设成適合当代普通高校大学生需求的数据库。数据资源库的建设,首先以纸质图书为基础,构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经典原著, 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读本; 开发四门课程的精品开放共享课程,包括课程的目标设计、教学标准、教学视频、课件、试题库、经典案例等相关内容。其次拓宽资源库与社会发展、主渠道新闻、社会事件的链接, 引导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形成看待、分析、理解问题的方法。

转变教师观念,树立大数据思维意识,推进高校思政发展。获得数据、分析数据、传递观点是教师必备能力,同样的四门课,讲出不一样的效果,其中的差异还是教师的差异。高校思政工作学习大数据处理信息技术,掌握思政课程框架,利用数据分析,以全新的视野传递给学生,不断探索思政工作的高价值信息,突破传统瓶颈。大数据思维模式的建立,不仅能改变全新的授课模式,还能使教师观测到学生浏览的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预防预测机制的建立、功能的实施,使思政教育开展更有针对性、目标性、效果性。

提高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尽快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思政课教学的创新一方面是教学的创新,另一方面是实践教学的发展建设。如今,线上教学发展逐步成熟,优势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线上互动的各项内容;劣势是部分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不能保证。线下教学注重课件、视频、教师的讲课魅力,线上教学要播方式快捷,周到全面、主动及时,登录有记录,浏览有痕迹, 都为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独特优势。在实践教学方面,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建设学习参观基地,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建设网络基地,利用大数据技术完成与思政课相关、与学生成长相关的课题。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科学、教学研究水平。大数据的发展变化不仅为社会提供海量信息,而且为思想教育提供机遇与挑战,生活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就业水平与就业能力的差异等,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要求思政工作者提高科研、教学水平,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寻找内在的联系。信息爆炸、平台多样,微信、QQ、微博、抖音、快手等, 使大学生人人都有“麦克风”,在这种剥夺和弱化的背后,更需要思政教师的引导与教育,现象与本质看似被混淆,其实差别还是很大。海量信息碎片一定体现一定的思想,网络文化、网络语言冲击着传统文化,时尚与坚守,精华与糟粕, 学生有时不易区分。

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意识形态领域防范工作。思政课是大学生意识形态发展的主渠道,高校既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思政课教学的辅助工具,又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防范工作。制定防范原则,防范预案,确保防范路径畅通。大数据技术一方面给高校发展带来技术革新,另一方面存在数据意识薄弱、制度设置不当、样本代表性可研究性不足等问题。对海量信息进行采集、整合、处理、筛选是高校意识形态防范工作的一部分,可以调动高校相关主体,如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等共同参与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做到有效预测、精准防范、动态呼应,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五、结语

大数据时代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造重大机遇,也使思政课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大数据预测与研判的重要功能,改革完善思政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时效性、规范性、科学性,实现知识资源的共享与利用。高校理应顺势抓住机遇,接受挑战。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 大数据时代[M]. 盛杨燕,周涛,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 09.

[3]习近平.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 人民日报,2019-01-26.

[4]何晓斌,李强. 中国实证社会科学的演进及使用大数据研究之现状与挑战[J]. 学术界,2018(5).

[5]邱泽奇. 大数据给社会学研究带来了什么挑战[J]. 实证社会科学,2018(2).

[6]李彪. 大数据时代舆情的内涵与分析方法[J]. 青年记者,2019(19).

[7]徐子沛. 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求内容多样性、平台稳定性、主动性增强等。手机App 的传[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8]凌小萍,鄧伯军.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1).

[9]谢爱林,王丽慧,徐玉莲. 离婚家庭儿童教育环境与抗逆模型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2019(8).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思政课大数据时代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发展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