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角下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1-11-15 13:10张娟曾素芳
文教资料 2021年21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建构主义课程思政

张娟 曾素芳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性发展。本文基于建构主义视角,提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要强化教学主体的课程思政认同意识,突出教师在课程思政理念建构的关键角色;创设课程思政情境,促进课堂高效的教学互动;深度挖掘潜在的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的资源数据库;完善教学评价与激励,促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创新。把课程思政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把立德树人内化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形成“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课程思政 实施路径

习近平同志2016 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成为“课程思政”的缘起。之后,作为思政教育中的一种全新的育人观“,课程思政”认识得到不断聚焦和深化,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各级各类学校为之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建构主义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诠释课程思政,以此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学效果的增强,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积累了行之有效的经验。

一、强化教学主体的课程思政认同意识

课程思政教学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学校是承担育人职责和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师是直接体现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主体。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专业、学科之间的融入和迁移实现。学校在充分发挥教师对课程建设能动作用的同时,需要优化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重新梳理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融入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育人目标中,将思政内容有组织、有计划地穿插到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环节中,主动引领学生的发展。但是面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新要求,部分授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还相对薄弱,认知定位相对模糊,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短缺,教学处理技巧仍有差异。受学校传统的内部体制机制运作模式的影响,一些学校管理者习惯参照传统的培养方案把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划归到专门的思想政治部门,其他专业院系担任各自的专业课教学工作,集中完成规定的专业课程知识的传授,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些脱节,无形中弱化了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的认知,且难以发挥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2]因此,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从思想上强化教学主体的认同意识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责任,通过多种途径真正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施力。

首先,加强学校教师思政素养的培育。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肩负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理健康建构的责任。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和综合教育能力是推动课程思政实施的基础和现实需要。其一,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自主创新意识,自觉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将正确的课程育人理念无声地融入学生专业学习中。其二,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 这要求教师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强化自我约束能力和主体责任,不断深化政治理论学习,发挥教书育人功能。[3]

其次,引导教师主动进行课程思政理念的“意义建构”。将课程思政的理念植入教师课堂教学的具体问题中, 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增加生动形象的育人元素,关注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找准学科定位,从价值维度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在坚持理论自信的基础上,自觉付诸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结构与建构的价值观念紧密融合,逐步内化为学生新的认知结构和思想价值观念。

二、创设课程思政的教学情境

在课程思政的开展中,课程思政的情境创设体现的是教师把思想品德知识放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上搭建新的知识内化体系,保证学生在全面学习专业课的同时能受到价值观念的引领。教师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艺术、创新思政元素和资源的同时,良好地嵌入专业课知识,润物无声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学不同于科研,它强调从抽象到具体,将教材上抽象的规律用生活中丰富具体通俗的语言讲述,因而教学是再情境化。创设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有效教学的现实要求。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应注重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挥主观能动性。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中根据该专业蕴含的思政元素再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创设相应的情境,和学生同时进入角色,再导入本节课的内容,系统地梳理和讲解。教师在授课时还需考虑学生的個体差异性,正确把握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和情感丰富的特点,紧贴时代发展变化,采用启发式教学,变基本原理为生动道理,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培养积极乐观的情感认知。例如,有的学校在课程思政实践中试验“情景体验式”教学法,以舞台剧、小品、话剧等形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形象的情感共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育宗旨,依靠形象的力量、感情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将抽象深奥的教育内容融入家国情怀和个人责任感之中,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这才是思政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课程思政所赋予的时代意义。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实现师生在课程思政教学课堂良性互动和思政知识的内化。教学互动是当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课程开发设计的重要部分,有效的教学互动是活跃课堂氛围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融合生动的思政元素来深度拓展教学内容,在课堂提问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适时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朝不同的方向发散思维,同时给课堂适当留白,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进行思维碰撞,形成认知。实现“课程思政”,不是纯粹地在各类课程上贴上思政教育的标签或者简单地把价值观念与思政知识平移到教学实践中,而是将核心价值观培养与思政教育理论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协作学习是课程思政育人环境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创设良好学习情境的应然之果。课程思政中的协作是学校管理部门与各大专业院系部门之间的协作,是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协作,也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当前部分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的思政课程的比重远低于专业课程,且学校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设置都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其价值引领和情感态度目标偶有缺失现象,难以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功能。部分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专业课和思政课的协同育人推进力度不尽吻合, 课程思政实施缺乏行动力,效率低。因此,要创新教师课程思政学习模式,加强教学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定式,将专业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衔接,实现课程思政所有教学资源的相互配合和共享。

三、深度挖掘潜在有效的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的挖掘是教師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工作,课程思政的初衷是从专业课中衍生出来的,思政元素的挖掘与专业课教学密不可分。教师要努力提高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从不同维度的专业课教学中提炼出生动且有效的思政元素,并巧妙融入授课内容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育人的强大功能。各类课程都不同程度地蕴含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鉴于各类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是所有思政元素都直接显露于课程内容表面,可能隐含在基础理论的深处,深藏于每个知识体系之中,需要教师主动发现、利用和再造。思政元素是动态发展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它的挖掘应随着时代的推进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教师要充分认识所教课程的特殊性,围绕教学内容传授、课程开发设计和课程思政知识深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提炼等方面提升自己,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负责。

一方面,教师要考虑到自然科学类课程和社会科学类课程的差异性,深入分析每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从十二大学科门类着手,找到对应学科的专业课程中蕴藏的思政元素,或者从差异性入手,将其分类并按照不同课程的类型,通过联系的原理、系统的方法找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根据各类课程各自的知识领域和知识体系,设计教学目标,并将其分解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进行深度和浅度的剖析。[4]当然基于课程的不同特性,相比自然科学类课程,社会科学类课程蕴含更加丰富的显性思政元素,例如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内容流派众多,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非历史化的个人倾向,需要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同时,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回到当时作者创作的历史情境中,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文学现象,将思政元素、家国情怀自然地融入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个人责任感,实现与思政的完美融合。[5]当然,由于学科的固有特点,自然科学类课程在知识传授上与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有较明显的区别,因此思政元素的提炼与融合与之不同。自然科学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往往是隐性的,例如计算机或通用技术课程,在授课时,不仅是计算机操作知识的教学, 还需要改变教学内容,穿插介绍我国的IT 企业、互联网精英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课上融入思政元素后,结合具体的思政案例,变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科研能动性,在学科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力。[6]

另一方面,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一交流学习平台,构建课程思政的资源数据库。课程思政资源库可根据学校发展的独立性,构建彰显学校特色、涵盖所有学科专业的数据总库。资源库建设可从课程思政的文档资料中建立一个包含课程思政的学科体系、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的文本库。专业课教师授课时可通过文本库里的资料导入课程思政,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及配套的电子课件和教案, 同时也可根据教师录制的公开网络课程视频和图像建立影像库和案例库,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视频案例资源库可附带检索功能,使用者在观看视频前可根据学科、专业及思政等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方便教师在审视查阅的同时加强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除此之外,课程思政的资源还需建立试题库,这是检验学生对课程思政理解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与激励

课程评价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和反思,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机制是提高教学实效性、规范和引导教师教学行为的内在动力。学校教务部门和教学评估部门在定期进行的学生评教的过程中,应该结合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求,以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满意度为关键指标,整理、核实和反馈相关教师的部分信息,真正建立以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学习效果为中心的动态评估和质量评价制度。在评价过程中,还需根据学生的适应性及发展需求适当地调整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保障授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使教学效果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引进专家评审制度,着力于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育人因素的挖掘转化、课堂教学效果及教师专业素养进行专业性评估审核,考察和持续性跟踪评价学生实际学到的内容,形成课程思政评价的多重视角。另外,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可激发教师共同参与思政建设的热情,学校还应完善教师激励与考核机制,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要成为教师职称评聘和评优奖励的重要指标。因此,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要适当增加“价值引领”功能的比重,同时设计“思想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观测点,从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环节更新课程育人理念,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通过评价和激励共同规范教师的工作模式,构建全新思政教育机制,自觉把能力提升当作抓手,发现并调整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问题,使课程思政和思政教育真正融合,提高思政教育质量,推动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践角度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是增开一门思政课程或者增加一项思想教育活动,也不是为了融入而融入,而是全校师生高度认同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建构,在深入分析专业课与思政课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深度挖掘生动有效的思政元素,并运用到课程教学实践中,促进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真正落实以课程思政作为学

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其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专业知识传授、思想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相融共进。[7]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 教育文化论坛,2016,8(6).

[2]胡洪彬. 课程思政:从理论基础到制度构建[J]. 重庆高教研究,2019(1).

[3]王金霞. 浅谈“微思政”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融入[J]. 文教资料,2020(8).

[4]成桂英. 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

[5]张敏.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2).

[6]王赛娇“. 课程思政+实践创新”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21(5).

[7]王海威,王伯承. 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建构主义课程思政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