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理论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

2021-11-15 08:42王怡源高明浩丁锋张先花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4期
关键词:内卷化协同理论校企合作

王怡源 高明浩 丁锋 张先花

摘要: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是一个多主体的协同育人系统,是高职院校实现产教融合这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理想目标的必由之路。然而,校企合作路径所伴生的路径困境,严重制约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育人效果。基于此,本课题,在协同理论框架下,基于先“破”后“立”的逻辑关系,通过引入“内卷化”概念,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路径困境及发展现状展开研究,为后续路径优化策略的构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协同理论,内卷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01 绪论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共同承担的一种协同育人方式。受资源禀赋条件限制和利益追求的不同,校、企“双主体”无法真正满足产教融合的理想育人诉求,推动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逐渐由“双主体”扩大为“多主体”,高职院校、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等通过以合作路径为表征的主体关系构建,实现“1+1+1>3”的协同育人理想目标,形成一个多主体的协同育人系统工程。

然而,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以合作路径为表征的主体关系构建,在组织、环境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现行合作路径均不同程度地伴生了路徑困境,使得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进入一个有增长无发展、有量变无质变的“内卷化”发展形态。因此,如何破解校企合作路径困境成为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而校企合作作为一个多主体的协同育人系统,相关研究应在协同理论框架下展开。

02 理论溯源

“协同”概念最早由上世纪60年代德国著名物理学家Hermann Haken所提出的,后经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夫引入企业管理,并被视作公司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因素,主张通过架构“1+1>2”的协作机制来实现企业整体效能大于企业内部各部门效能之和。随着协同理论的广泛应用,“协同”更多地被纳入系统分析的范畴,协同内涵也被泛化为系统内各子系统彼此间的相互协作,并与外界进行能量或物质交换,实现系统整体效能大于各子系统效能之和,并推动系统呈现新的功能特征。

“内卷化”理论则是认知和研究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领域时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滥觞于美国人类学家戈登威泽,成型于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后经美国华裔学者黄宗智而被我国学界所广泛关注,用于表达“系统在外部扩张条件受到严格限定的条件下的内部过程的不断精细化和复杂化”的发展形态。本研究,在协同理论框架下,引入“内卷化”概念主要用于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路径困境及发展现状。

03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路径困境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校内外人才实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订单式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构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平台建设、职教集团组建等方面进行了多渠道路径探索,提升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但也不同程度地伴生了路径困境。

纵观已有研究,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路径困境大致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合作积极性的“校热企冷”困境,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因投入出产出失衡而导致合作积极性不高;第二,合作深度的“浅层化”困境,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虽试图组建职教集团来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但因职教集团身份性质与功能任务定位模糊,大多呈现“集而不团”的运行现状;第三,合作范围的“窄口径”困境,现代学徒制极大地增加了校企合作深度,但又窄化了校企合作范围,导致校企合作完全受制于合作企业;第四,合作效度的“空转化”困境,校企合作效度从根本上取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然其养成难度较大且耗时较长,既需一个较为完善、与时俱进的教师培训体系,也需一个较长时间的知识与技能的双重积淀过程。

04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内卷化”

基于“内卷化”的概念初衷,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作为一个校企合作框架下的多主体协同育人系统,其“对外扩张”主要是指校企合作主体的主体关系构建,而其“内部过程”则主要是指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当“对外扩张”,在路径困境的媒介作用下,无法科学、全面、有效地作用于“内部过程”时,必然导致“内部过程”进入一种不断自我精细化和复杂化的过程。

为突破“内卷化”的发展形态,当前针对路径困境的优化,在借鉴欧、美、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德国职业教育成功经验的同时,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也进行了诸多方面的尝试,但“外部扩张”仍然受限于校企间的组织异质性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整体不足的企业投入产出失衡矛盾,以及企业投入产出失衡有效性调控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使得当前校企合作路径困境无法得到有效破解,难以突破“内卷化”的发展形态。

05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基于“破”目的,在协同理论框架下,通过引入“内卷化”概念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路径困境及其发展现状进行研究。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是一个“多主体”的协同育人系统工程,当主体关系构建的“对外扩展”,在路径困境作用下,无法有效作用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内部过程”时,易于进入一种“内卷化”发展形态。对于路径困境的破解,需要细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内部过程”,基于“内部过程”的过程缺陷和实际需求来构建主体关系,最终构建一个“外部扩展”与“内部过程”具备良性辩证关系的校企合作路径。

参考文献

[1]陈伟.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应用型院校校企合作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924(20):66-69.

[2]H.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226-234.

[3]沈小峰,郭治安.协同学的方法论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01):89-95.

[4]安索夫.公司战略[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5]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5):96-110.

作者简介:王怡源(1982-),男,山东日照人,汉族,韩国仁川大学博士,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知识转化路径的优化管理,E-mail:wangyiyuan@rzpt.edu.cn;

课题项目:本文系日照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人文社科培育计划项目“基于协同理论的多主体校企合作研究”(课题编号2019S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内卷化协同理论校企合作
重庆市铁水联运协同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促进机制研究
中国当代乡村伦理的“内卷化”图景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何以“内卷化”:我国警察权控制格局的审视
资本下乡真的能促进“三农”发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