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滩二佛寺释迦说法摩崖造像艺术特色分析

2021-11-15 09:42魏小豪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24期
关键词:佛寺摩崖佛祖

涞滩二佛寺摩崖造像位于重庆市合川市区东北约30公里外,濒临渠江,二佛寺分为上下两寺,上寺座落在鹫峰山顶,下寺是依山而建的两楼,一底重檐歇山式殿堂,该寺在晚唐就颇具规模.二佛寺摩崖造像堪称中国传统雕塑之中一绝,其技艺精湛,造型鲜活,艺术价值极高,为南宋高水准石刻的代表之一,其全部造像共编号42,记一千七百余尊,均分布下寺北,西,南三面崖壁上,与山壁浑然一体,俨然构成宏伟壮观的禅宗道场.

位于下寺中部大型组雕释迦说法图,宽15.7米,高14.6米,周围以起伏波浪状岩体呈

半包围状,表面刻满千佛,此波浪状千佛具有巧妙地处理构思,起伏表面如同音乐与佛祖讲法时的声音顿挫一般向外延展,著名音乐家思康利亚宾曾经把音乐与色彩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试图通过音乐演义绘画,在我看来二佛寺与宝顶山的工匠便是在用摩崖石刻的起伏来演绎佛祖说法时的曼妙佛国音韵,此种处理上承西汉的循石造型理念。

佛祖造像手持说法印,头后部与崖体不相接,仅靠身体与脖颈承载其头部重量,此项技术与其他遗留的等体量造像所仅有,整体造型风格与逻辑为典型的南宋风格。唐代造像的形体头部多以平脑门,圆球脸,肉鼻子,厚嘴唇,高发髻,耳垂多打有方孔,身体胸腔体量饱满,犹如两个大馒头,腹部如同球体一般,其线条走势多以曲线为基调,头部与身体皆空间纵深大,视觉效果为向前“冲”的态势;而此宋代的雕像高发髻转为如同帽子一般的贴头肉髻,额头圆鼓,长形腰果脸,鼻子方圆结合,眼睛线条起伏小,薄唇,耳垂则无耳洞,身体整体处理较平,且与头部不在同一空间深度,头向前“冲”,而身体向后“推”,这一“推”一“冲”加大了空间纵深,身体多以垂线与直线性处理为基调,因而显得安静,因而宋代石刻较之唐代的具有另一番意味与更大的空间意识。

佛祖背后以多位菩萨造像所环绕,应为是另一批工匠所雕凿,其整体相对主尊略显拙朴,造像形体的处理得呆板与僵硬,此种处理逻辑多有北宋遗风。位于佛祖两侧分别为阿难和迦叶造像,阿难头部于20世纪80年代重塑,迦叶像保存完整,此二尊造像皆先凿出大体方石,再以此方石为基准开凿,而此方法去石量最少,更有种因石材而限制的板劲。位于二弟子上方分别为善财童子与龙女,造型均为典型的南宋造像,纷繁热烈,上文论述了唐代造像与宋代造像的区别,而时至南宋,其线性处理韵律又再次回归,以曲线为主的做法,唐代形體较之宋代具有制式化,而多在制式之内求变,而宋代模式较少,无论是构图、形体处理均发展出了更自由,更具生命力的形式,单就头部形体而言,此龙女与善财童子的构图与形体处理,让我折服,龙女的头部从后脑到下巴作者直接处理成一颗大腰果,身后厚重却飘逸的飘带更加强了他们的动势,他们两尊造像与大佛、阿难和迦叶构成了静动静的节奏变化,加之前文论述的循崖造型手法,更酷似一场交响乐现场。

作者简介:魏小豪,男,汉族,辽宁沈阳人,助教,硕士,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传统雕塑系,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雕塑方向。

猜你喜欢
佛寺摩崖佛祖
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将在国博展出
试论四山摩崖刻经的书风与艺术内涵
老鼠的心
唐代佛寺壁画研究
赣州通天岩宋代摩崖书法赏析
摩崖造像
世上根本就没有一蹴而就的事业
孙悟空问佛祖的五个问题
佛祖的袈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