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气道三维重建在小儿气道异物中的诊断价值 ①

2021-11-16 13:44岳甜甜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三维重建支气管镜异物

岳甜甜

(郑州大学附属信阳医院信阳市中心医院CT诊断科,河南 信阳 464000)

气道异物是儿科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多发于1~3岁的儿童[1]。异物长时间滞留在气道内可引发肺气肿、肺炎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患儿死亡,为降低气道异物的并发症与致死率,尽早进行临床诊断并给予针对性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过去,临床上主要通过X线摄影技术判断患儿气道异物状况,但异物为非金属材质或患儿间接征象不明显时容易出现误诊与漏诊现象[2];此外,X线检查基本无法确定气道异物位置,无法为后续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3]。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凭借自身快速、准确、安全、无创等优势,逐渐成为小儿气道异物诊断的重要手段。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气道三维重建在小儿气道异物中的诊断价值,为其在临床中的普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01~2020-10收治的106例气道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男74例,女32例;年龄3~36个月;病程2h~2个月;具备异物吸入史82例(77.36%,82/106),无明确异物吸入史24例(22.64%,24/106);临床表现:喘息(48.11%,51/106),通气不畅(42.45%,45/106),呼吸困难(35.85%,38/106),发热(33.96%,36/106),呛咳(28.30%,30/106),咳痰(26.42%,28/106),咳血(14.15%,15/106)(患儿具有一项或多项症状)。纳入标准:①经支气管镜检查确诊为气道异物;②年龄0~3岁;③患儿家长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器质性疾病的患儿;②合并恶性肿瘤的患儿;③精神障碍的患儿;④影像学禁忌的患儿。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进行,患儿家长对本次研究同意且知情。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接受多层螺旋CT气道三维重建诊断,采用64排GE Lightspeed VCT(德国西门子公司)对患儿进行扫描,扫描参数:120kV,40mAs,层厚1.5~3mm,Pitch0.663,重建图像层0.8~1.5mm,层间距0.7mm,螺距1.29,矩阵512×512,视野180mm,时间0.33s。检查时患儿取仰卧位,做好非扫描部位的保护措施。对烦躁、哭闹的患儿可以给予0.5mL/kg 10%水合氯醛糖浆进行镇静处理。待患儿镇静且平静呼吸时开始进行扫描,扫描部位为鼻腔上缘至肋膈脚。扫描结束后将数据上传至PACS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实施最小密度投影法、曲面重建与多层面重组处理重建患儿气道使得患儿肺野组织、气管与支气管能清晰显示,从多轴位、多角度观察气道异物状况。由两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共同阅片,存在争议的交由上级医师做出最终诊断。阅片结束后所有患儿均接受支气管镜检查并将气道异物取出,以支气管镜检查结果作为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气道异物位置分析

多层螺旋CT气道三维重建检查结果提示:106例患儿中气道异物位于主气管4例(3.77%,4/106);气管分叉处1例(0.94%,1/106);左侧支气管42例(39.62%,42/106);右侧支气管57例(53.77%,57/106);左右支气管均有2例(1.89%,2/106),与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完全相符,诊断符合率达到100.00%。支气管检查确定异物包括:坚果47例(44.34%,47/106);水果及蔬菜23例(21.70%,23/106);豆类15例(14.15%,15/106);骨类15例(14.15%,15/106);其他6例(5.66%,6/106),所有患儿均将异物顺利取出。

图1 气道异物CT表现

表1 气道异物位置分析(n=106)

2.2 气道异物征象分析

多层螺旋CT气道三维重建检查骨块呈高密度异物影,其他均为中等密度。患儿表现出一项或多项间接征象,包括:肺气肿77例(72.64%,77/106);肺炎34例(32.08%,34/106);肺不张5例(4.72%,5/106);纵隔积气5例(4.72%,5/106);皮下气肿4例(3.77%,4/106)。

表2 气道异物征象分析(n=106)

3 讨论

儿童是气道异物的多发人群,调查研究表明,2岁以下儿童气道异物发生率高达75%,男孩发病率显著高于女孩[4]。其原因可能在于该年龄段的儿童认知能力较低、接触范围大,同时吞咽、咀嚼功能均未发育完善有关。儿童可能在跑跳、哭闹或进食过程中发生呛咳导致异物进入气道。小儿气道异物主要包括以下3类[5]:①植物性异物,包括蔬菜、水果、坚果等,该类异物在患儿气道中会因为潮湿而膨胀并加重气道堵塞;②动物性异物,包括各种动物的骨头、牙齿等异物,该类异物引起的气道反应相对较轻;③矿物性异物,包括铁丝、纽扣等异物,该类异物引起的气道反应最轻,但部分异物可能对患儿造成机械损伤。气道异物可引起呼吸困难、发热、咳嗽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患儿死亡。但该年龄段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多数患儿没有明确的异物吸入史[6],为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当前,气道异物诊断的金标准仍是支气管镜检查[7]。但支气管镜属于有创性检查,检查前需要对患儿实施麻醉,增加了患儿出现喉水肿、麻醉意外等并发症的风险,且该方式操作风险较大、技术难度较高,故通常不作为气道异物诊断的首选方式[8]。过去通常采用X线与普通CT等影像学手段辅助进行诊断,X线在金属类高密度异物诊断效果较好,但在气道异物中占多数的中密度异物检查中的显像效果较差,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普通CT可以通过横断位图像帮助判断气道异物的位置与大小,但其辐射剂量大、扫描时间长、且无法进行三维重建,导致其诊断结果欠佳[9]。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不断的发展并逐渐成熟,该方式具有准确、快速、无创等优势,其诊断效果得到了广大医师与患者的认可。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包括最小密度投影法、曲面重建与多层面重组等技术。其中最小密度投影法属于容积重组的一种,可以对低密度阈值低于选取阈值的线束的像素进行投影重组,从而能够清晰的显示患儿气管形态与异物密度及周边情况[10];曲面重建是指在容积数据的基础上,在感兴趣区作一条曲线并计算曲线上全部像素的CT值,通过二维图像的方式将其呈现出来。可以将支气管等结构进行拉伸,更好的展示气道全貌,有助于判断患儿气道异物与管腔间的关系[11];多层面重组是指在断层扫描的基础上对选取的层面进行各方向的重组,从而得到斜面、冠状面或任意面的图像,可以显示异物与气道所在的同一平面[12]。通过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就能清晰的显示异物与气道间的关系,可谓临床诊治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次研究表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与支气管镜检查结果完全相符,诊断符合率达到100.00%,证实了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在气道异物诊断中具有极高的准确率。气道异物位置分析发现,右侧支气管占比最高,达到53.77%(57/106),可能与异物的形状、大小、气流状况有关。一般重量较轻、形状呈扁平状、体积较大的异物容易滞留在气管分叉处,右侧支气管走形较直长度较短直径较粗,故异物多滞留在右侧支气管中。患儿的症状表现通常与异物滞留时间相关,临床上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吸入期,该阶段异物刚被吸入气道,患儿可出现剧烈呛咳、短暂憋气等症状;②安静期,该阶段异物已经进入患儿气道并滞留在某处,对患儿造成的刺激性较小,患儿通常表现为轻度咳嗽,无其他典型症状表现;③症状期,该阶段异物刺激与继发性炎症可加重气道堵塞,患儿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热、咳嗽等症状表现;④并发症期,由于病情迁延,患儿可出现肺气肿、肺炎等并发症情况。本次研究发现患儿间接征象中肺气肿发生率最高,达到72.64%(77/106),后经过针对性治疗患儿气道异物均顺利取出。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气道三维重建对小儿气道异物有极高的检出率,在儿童气道异物诊断中表现出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多层螺旋CT检查时仍存在辐射剂量大导致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推荐尽可能采用低剂量扫描。此外,气道异物可能导致个别患儿呼吸频率较高、呼吸幅度较大,从而影响CT原始图像质量,故在接受气道异物临床诊断时,需结合患儿病情病史进行综合诊断。

猜你喜欢
三维重建支气管镜异物
支气管镜灌洗联合体位引流治疗肺不张的临床效果观察
舒适护理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如何处理异物进入眼睛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三维重建的飞机机动动作库设计与可视化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在骨肿瘤影像诊断中的价值
支气管镜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慢阻肺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
基于Mimics的CT三维重建应用分析
眼耳鼻进异物咋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