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减负,从心理减负开始

2021-11-16 21:57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1年11期
关键词:晶晶课外作业

任何政策在推行伊始,都会有质疑的声音,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当我们在一种生活模式中待得越久,就越会抱守“既得利益”,哪怕收获已经越来越少,仍然不肯跳出原有框架。当“双减”政策逼迫父母抛弃原有的教育方式时,各种担忧甚至质疑,恰巧暴露了父母在教育中的误区。

以下是“双减”政策推行后,父母常见的4种担心,我们特别邀请专家来解析,希望帮助父母看到引发这些顾虑背后的深层原因,真正了解政策、看见自己、理解孩子,解开心结,通过心态和行为的调整,达成更好的教育效果。

家长的担心之一

没有了课外班,孩子的学习就放羊了!

口述:征征妈

晚饭后的3个小时,是征征妈最煎熬的时间段。看着孩子一会儿揉揉眼睛,一会儿抠抠橡皮,半天才写两行作业,征征妈要花费百分之二百的力气压制自己的情绪,她觉得自己快要“疯”了。于是,从三年级开始,征征开始上“课后托管班”了。在“托管班”,征征仍然比较磨蹭,但老师说“不写完作业不让回家”,他只能拼命写。自从上了“托管班”,征征妈终于轻松了,她打算连周末也给孩子报课。他不是不自觉吗?那就让课外班的老师来管着他吧!

征征妈刚打算好,“双减”政策就来了。放学时间晚了,不用再送“托管班”,周末的课外学科类教育也全部取消。没有课外班管着,征征又要恢复到懒散放羊的状态了吗?征征妈欲哭无泪。

分析与策略:

不上课外班,孩子就不行了吗?征征妈的焦虑,一半以上来自心中的既定想法—孩子是不会自觉学习的。所以,她忍受不了孩子的磨蹭,总是想找个方法“治”一下他。但事实上,课外班只是增加孩子被动学习的时长,孩子在压力下的“拼命”,不是发自内心的。这种“出工不出力”的学法,无法让孩子爱上学习、自觉学习,而且,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双减”政策,取缔了一大批经营不正规的课外班,让孩子回归正常的学校教育,正是为了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然的过程中完善自我。父母要明白,想改变孩子的拖拉懒散,不是简单加压就可以解决的,真正自律的孩子,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自律,靠的是自觉而不是约束。很多父母怕少了课外班这个“拐棍”,孩子在学校浪费时间,那么,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让孩子对学习有自己的思考和安排。

能让孩子选择的时候,就把选择权交给孩子:是在学校写完作业、回家玩儿,还是在学校磨蹭、回家写作业,你自己来选。孩子刚开始可能不把这话当真,仍然拖拖拉拉,但是,这正是成长必须要经历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当他发现如果在学校完成作业,回家就可以玩乐高,甚至看会儿动画片,第二天还能和同学讨论昨天看了什么漫画书,就会重新思考“排序”。要记住,孩子可能會为回家打半小时篮球赶作业,会为与同学约定聊天赶作业,就是很少因为大人的唠叨而赶作业。所以,想让孩子快起来,要思考怎么用兴趣驱动孩子,而不是让他们在被监管的环境中“磨洋工”。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双减”政策,不是一刀切地限制孩子们补课,而是对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外减负的前提是,每个学生都能在校内学得会、学得好、学得足。比如,学校不能像以往一样,把辅导孩子作业的重任推给父母和课外班,不能把提升学生成绩的希望寄托在课外机构,而是要提供“菜单式”的服务项目和内容,并且组织优秀的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答疑和辅导。相信更好的学校教育服务和更松弛的学习环境,可以让孩子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得知国家要砍掉课外补习机构时,晶晶妈终于“松了一口气”,教育上的入不敷出,已经影响到全家人的生活质量了。每年,他们花费在补习上的费用有5万元之多,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负担过于沉重。可刚放松了一时三刻,晶晶妈的心又揪了起来:补课多年,突然不补了,成绩会不会倒退呢?

最初的补课,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的。那一年,英语的难度突然增加,孩子的成绩跌落到70多分,晶晶妈吓得赶紧给孩子报了两个外语班,一个攻阅读,一个攻语法。直到孩子的成绩回到90分,母女俩才终于松了口气。尝到“甜头”后,晶晶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所有科目都提前学。就这样,她们被课外班一步一步“套牢”了。每当看到孩子越发消瘦的身体和大大的黑眼圈儿时,晶晶妈也心疼,可是,初中后重点校竞争太激烈,她真怕孩子“跟不上”。

晶晶妈觉得,自己陷入了一个“怪圈”—你补课、别人也补,虽然补课不一定会更好,可是,没人敢先停下来。这回课外班被叫停,晶晶妈觉得自己被甩上了岸,但是,不知道孩子能不能站稳。

分析与策略:

那些在补与不补边缘挣扎的父母,心中总有一个声音—我的孩子不能落后,哪怕是暂时的落后也不行。看到孩子成绩落后,父母会先于孩子做出解读,认为落后会打击孩子的学习兴趣,影响孩子的自信,导致孩子“不爱学习”“自暴自弃”。然而,事实可能相反,有的孩子会因为暂时落后而激发斗志,花更长时间投入到学习中,保住自己的位置。这和补课提升成绩的区别在于,依靠补课的孩子,会形成依赖心理,而靠自己的能力找回优势的孩子,会形成自主性。

由此可见,放弃补课这条“捷径”,忍受孩子暂时的落后,反而是为孩子创造一个自我成长的机会。多数孩子有着正确的学习动机,那就是不想落后。他们需要的,是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用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当他们看到自己一次次的尝试带来成绩的变化,或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某种题型时,他们会对自己说:这就是我想要的学习。当孩子有了足够的自主性,好的学习结果是水到渠成的。所以,父母不能只想走捷径,只看眼前利益,而是要把眼光放远,授人以渔。

昊天爸开完“双减”的家长会后,抽着烟一言不发,偏偏,儿子还往枪口上撞:“爸爸,你知道吗?我做的背景音乐获奖了!”昊天爸怼儿子:“成天搞这些乱七八糟的能当饭吃吗?玩物丧志,我看你以后怎么办!”昊天耸耸肩,不以为意,转身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昊天爸更心塞了,这个儿子,从小就资质平平,偏偏还不肯努力。“假如你不好好读书,就要去干苦力”之类的话说了多少次,孩子就是不往心里去。初中,昊天爸费尽心思把儿子送进一所管理特别严格的学校,却赶上了“双减”。以往,看到孩子坐在书桌前写作业到十一二点,昊天爸好歹能感到安慰;现在,9点多儿子准时收拾书包,他觉得时间全荒废了。

昊天爸之所以希望孩子在学习上更努力,是因为他自己是高考的受益者。当年,从农村考入城市,努力多年站稳脚跟,一切都依靠扎扎实实的拼搏,所以他格外看不惯儿子稀松的学习态度。

每次,父子俩讨论读书的重要性时,都会不欢而散。昊天觉得,书是得读,但不是生活的全部,世界那么丰富多彩,不去体验一下多可惜?昊天喜欢花时间尝试新奇的事物,比如游戏编程,比如在网上找老师学编曲,比如自学手绘漫画……客观地说,昊天这次制作的背景音乐非常不错,可昊天爸却开心不起来。在他看来,只有学习好的孩子才有资格发展自己的爱好,儿子这样折腾,是舍本逐末。现在“双减”一来,学习压力更小了,昊天爸觉得儿子的人生棋局,还没开始就要输了。

分析与策略:

校内减负,到底是在促进孩子发挥天赋,还是抹杀原本成绩一般的孩子成功机会呢?这一点,要从对成功的定义说起。很多人都觉得,世界上最容易获得成功的方法,就是复制别人的成功经历。昊天爸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尝试到成功的滋味,自然希望儿子能够“走捷径”。可惜,大人铺设的路,不一定被孩子接受,因为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不同。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对社会有了自己的解读,他们会把自己的兴趣和经验融入价值判断中,重新定义成功。在孩子看来,成功有很多种。他们可能会对新兴事物感兴趣,可能会看到平凡人的坚持,也有可能想体验创业者的生活,总之,他们不愿意接受安排。

政策支持学校减轻学业负担,就是希望孩子有更多时间去探索自我,找到属于自己对成功的定义。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有两个重要的职能转变。一方面,是从单一的学科教育,向更为丰富的知识科普、文体娱乐、艺术创作、劳动技能等方向拓展。另一方面,从统一的教学内容,向分层、分级、按照学生的能力和需求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等方向转变,这样一来,能力较强的孩子有充足的发展空间,能力较弱的孩子也能在多元化的学业体制中体會到获得感,并支持自己完成更多的学业内容。

作为父母,如果用单一的成功标准去碰撞孩子多元化的价值感受,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如果父母过分打压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就会把精力投入到和父母的对抗中,反而会减少对兴趣的投入,这是教育的损失。相反,如果父母能够信任孩子,以多元化的标准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和他们一起去探索成功的价值,那么,孩子很可能会在不断尝试中慢慢修正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向社会的主流价值靠近。总之,成功与否,不应以父母的标准进行界定,而要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权。毕竟,孩子只有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才能收获真正的幸福。

减负,除了减轻课业负担,还包括减轻过分强调成绩给孩子带来的隐形压力,所以,学校减少了考试次数,取消了成绩排名。但青青爸觉得,一旦学校隐去孩子的成绩排名,女儿这种没心没肺的“傻白甜”,就只会随波逐流。

青青仿佛天生的乐天派,数学考了73分,不仅没掉眼泪,还找到理由安慰自己:“离80分就差7分,也就是两道选择题的距离,没差多少!”青青爸觉得,对于女儿这种“盲目乐观”的孩子,就得时不时排个名次,刺激一下她,让她明白自己的位置才能上进。青青爸记得自己小时候努力学习的动力,就是看到自己的名字排在“红榜”之内。如今,不再公布成绩和排名了,那拿什么去激励这些成绩差的孩子呢?

分析与策略:

对成绩和排名的重视,来源于父母的“功利”判断。学习,总要有个结果吧,这个结果就体现在成绩上。多数父母都认为,结果比过程更实际。

单纯从学习动机的角度来看,孩子很难从一个所谓的“结果”积累到足够的动力。打个比方,如果父母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别人不会喜欢你!”那么,为了避免一个糟糕的结果而努力,孩子会感到焦躁、悲伤。相反,如果孩子对学习有一个“正面感知”,真正意识到学习的用处,才会更加用心。

比如,对一个外语差的孩子说,“你这个外语成绩,会拉低你的平均分!”孩子往往会感觉父母过于功利,反而容易表现得对结果毫不在乎。相反,如果我们对孩子说,“你喜欢的《哈利·波特》,听说看英文版更有感觉,你多学习一些英语,说不定就能看懂了。”就会让学习外语这件事,变得没有那么功利和无聊。

总之,能够激励孩子的,不只是最终的结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每次获得小的进步,都会增强自信、修正自我认识。学校不公布成绩和排名的意义也在于此,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他们足够的成长时间和空间,用正向的力量点燃孩子的内驱力。

猜你喜欢
晶晶课外作业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炎热的夏天
快来写作业
The Impact of Dignity on Design Behavior
红樱绿茶两相欢
邵晶晶设计作品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