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责任感,核心在这里!

2021-11-16 14:10叶雅萱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1年11期
关键词:乱丢垃圾道德品质被动

叶雅萱

责任感,是个人获得幸福生活、维持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不仅能够对自己负责,也勇于担当对他人的责任。但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能自觉地维护自己房间卫生,却在公共场所乱丢垃圾;能够爱惜自己的书,却随意破坏别人的书;能够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却在面对别人求助时不情不愿……

哲学家伊曼纽尔·列维纳斯认为,对他者(他人或他物)负责不是外在于人的压力与规范,而是人由心而生的需要与欲望。一方面,只有在对他人负责的过程中,个人的内在需要才能得到满足,进而得以实现真正的自由(道德意义上的自由);另一方面,正是在责任的履行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责任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自我。

实际上,培养“对他人、他物负责”的责任感最核心之处,是将“负责”由一种对外在责任压力的被动承担,转化为对内在责任需要的自觉守护,从而在对他人、他物的守护中获得道德自由的体验,收获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具体而言,父母应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人、他物的内在联系。相比于对自己负责,對他人、他物负责如此之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孩子没有感受到他人、他物与自身的关系。因此,培养责任感的第一步,就是要使孩子在生活中建立起自我与他人、他物的联结。具体来说,父母要引导孩子认识到自我与那些看似“与我无关”的人或物实际上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例如,父母可以让孩子意识到,是叔叔阿姨的辛勤劳动维持了我们的生活,是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滋养了人类的生生不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基础和能量。没有他人、没有自然、没有世界,也就没有我们自身。我们与他人、他物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正如鲁迅所言:“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因此,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保护环境等不仅是我们对他人、他物负责的表现,更是我们自身存续与发展的内在需要,所以为他人、他物负责也就意味着对自我负责。这样,在面对他人的需要时,或在与他物相处的过程中,责任的承担就不再是对自身自由的束缚,不是一种外在的压力,而是成为一种由心生发的需要与动力,成为自我道德自由实现的条件。

第二,强化对他人、他物负责带来的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在很多情况下,责任总是与“惩罚”联系在一起,常常出现在“承担后果”的语境中。例如,为破坏他人书籍的行为承担赔偿责任、接受乱丢垃圾行为带来的惩罚……虽然承担错误行为的消极后果是责任的一个重要部分,但若仅仅强调这个部分,责任就愈发带有被动要求的意味,不利于责任感的培养。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更加注重强化孩子为他人负责的积极体验。例如,父母与孩子共同守护他人书籍的整洁干净,让孩子在归还书籍时从对方露出的笑容和日渐增加的信任中,体验到对他物负责带来的喜悦。对他人、他物负责的积极体验,不仅能为孩子带来“做好事”的成就感、提升自我效能感,也能给予孩子不断努力实现道德自我的动力和能量。

总之,将“对他人、他物负责”看作是外在压力的被动承担,或许在短时间内能使孩子承担起一定的责任,但对于责任感这一道德品质的真正养成难以产生持续性的效果。只有由被动承担走向自觉守护,激发孩子对他人、他物负责的内在需要与渴望,责任感才能长久地内嵌于孩子的道德人格之中,成为提升孩子道德幸福感、实现道德自我必不可少的品质。

(本栏目由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供稿)

猜你喜欢
乱丢垃圾道德品质被动
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蔓延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漫画
1.7亿件
“好奇”的代价
管教晚矣
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