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2021-11-17 19:42谢光碧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典故古诗文重要性

谢光碧

摘要:高中语文课本精选的古诗文中用典频繁,而典故历来就是师生教与学的难点之一。文章试图把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教材课文典故赏析为例,阐释说明典故在解读古诗文旨意上的重要性,以唤起师生对古诗文典故的重视。

关键词:古诗文;典故;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9-0095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的古诗文经典作品中,不乏用典密集的作品。李商隐、王勃、苏轼、辛弃疾都是用典高手。他们往往把典故都设置在诗文中,对理解文章的精髓十分重要。但实际的典故教学是不尽人意的。教师怕烦,学生怕难,常常想绕道而行。师生对典故都缺乏追根溯源的耐性,或生硬地识记表面意思,或笼统讲解一带而过,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只知其表,不知就里。阅读渗透不到诗文的幽微处,理解上始终像隔层纱,不通,不透,错过了许多美丽的风景。下面,笔者试从理论探究与实例剖析两方面阐释说明典故在古诗文中的重要性。

一、理论探究典故在古诗文中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文人写诗作文喜欢引经据典,这不仅与中国人的审美观相连,更与中国人的性格有关。中国文学向来就追求含蓄美,不喜直白的表情达意。清代的文学理论家叶燮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典故的应用无疑就是追求含蓄美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一则,典故可以使诗文凝练典雅,延长读者探索玩味的审美过程,扩展诗文的内涵和意境;二则,诗人难以言说不便言说的话语也都可借助典故来委婉传达;再则,引经据典还可显示作者心中的满腹经纶和万千锦绣,这也是古代文人引以自豪的涵养;最后,喜用典故赋诗作文是和中国文人含蓄内敛的性格吻合而匹配的。如果用好了典故,真可谓“多全其美”。所以,古人喜用典故,典故遍布在古典文学作品中,解读古诗文都会遇到,它在作品的传情达意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典故名称由来已久,原指旧例旧制,也指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典故在《辞海》和《辞源》中皆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现代泛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人物和事件。典故的内涵外延在不断地变化扩大,就其数量来说可谓浩瀚,就其种类来说可谓繁杂。而每个典故本身的来龙去脉,发展演变、作者运用时采用的方式技巧都是要让读者查找、推敲、费一番心思的,现代读者解读起来确实困难。但古诗文中的许多典故像是镶嵌在文中的粒粒珍珠,它的光芒隐藏在内里,需要我们用耐心一层层剥离,作者想要传达的深意和旨趣就是隐藏在一个一个的典故里,凡是用典的作品,解读典故都是重要的环节。高中课本所选的经典作品本身就是精华中的精品,虽然对没有一定功力和积累的学生来说,解读典故十分吃力,但这是古诗文学习绕不开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重视,寻求可循的方法,突破这一难点。

二、实例分析典故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实用典故在古诗文中的作用与魅力

辛弃疾是最喜用典的词人,他的典故以事典实用为主。首先看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词的上片经山川、落日、断鸿、游子的极力铺垫渲染后,下片作者连用张翰、许汜、刘备和桓温四人的典故含蓄委婉地传达自己无人会意的难言心境。首先,在张翰因鲈莼之思弃官归隐的典故上加上“休说”二字,表达出词人不愿归隐而愿效国的心志;再在许汜“求田问舍”的私利之举上加上“怕应羞见刘郎”的解释说明,明确了词人有一颗关心国家安危的心,“怕”和“羞见”二词中透露出来对刘备建功立业的倾慕以及自己报国无门、无法建功立业的惭愧;“树犹如此”的时光流逝里,蹉跎岁月,倍感惆怅。因赋闲而不受重用,空有一腔热情的伤痛在别人的故事里婉转地流淌出来,有缓冲,有韵味,含蓄简洁。而词的容量也随着典故带给人的联想自然而然地扩大了。

同样,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作者先搬出两个在京口起事建功立业的英雄孙权和刘裕,然后用“无觅处”的失望,“寻常巷陌”的物是人非,“气吞万里”的无处可寻来前后对照,在肯定和否定间,借用历史事迹曲曲折折地传达出作者对英雄的倾慕,对当朝者的失望,表达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感慨。紧接着,作者再借刘义隆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讨伐北魏却落荒而逃的史实,暗讽当时南宋宋孝宗隆兴元年草率北伐兵败的事,战争惨败,收复中原无望。用外族拓跋焘所修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表现出对人们忘却战败历史,安于现状的担忧。收复中原靠谁:北宋政府?英雄?人民?辛弃疾?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自比,道出自己想为国效力的赤胆忠心。但空有报国之心,又有谁来赏识他、重用他呢?全词连缀五个典故,一气呵成,情感脉络依次相承。借历史人物的事迹把自己心系国家,渴望被重用的心思传达出来,委婉而有说服力。

以上两首词的用典都是借用典故的史实本源,典故中的人与事与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有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只要理清典故的来龙去脉,还原典故本来的面目,再看作者的运用方式,也就不难明白词人用典的苦心了。

2.意用典故在古诗文中的作用与魅力

唐朝诗人李商隐也是一位用典大师,他的典故运用另有一番境界,他在用典时侧重取其味,即典故带给读者的审美感觉,而不在意典故原本的故事。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锦瑟》就是他意用典故的代表。全诗总体给人一种典雅华美之感,读起来好听,理解起来吃力,感觉美,却不知美在哪里,意境扑朔迷离。首联在交代“思华年”后,中间两联连用四个精选的典故编织,典故中充斥着“蝴蝶”“杜鹃”“春心”“珠泪”“明月”“蓝田玉”这些美丽的意象,充分调动起读者的视觉听觉,营造出华美的意境。接着,作者用“梦”“迷”“沧海”“托”“烟”等字渲染,为意境又罩上一层浩渺朦胧的面纱。抓不住作者所写的实在物象,但仔细探究,作者的情感脉络其实是可根据四个典故带给人的感觉梳理出来的:诗人取“庄生梦蝶”时的“沉迷”“迷惑”之感受,传达出自己曾经沉迷于某种美好事物的欢喜;接着用“望帝啼鹃”给人的凄美感觉来传达这种沉迷美好却最终不得的伤心;因伤心而流下令人心动的“鲛人珍珠泪”;心境也会如“蓝田日暖”后生出的“玉烟”般恍惚迷离。不知情为何事,但知情感真切炽烈。在这首诗中,典故蕴含的某种感觉与诗人的某种感觉高度契合。诗人只是借用这种情绪和感觉,分层表达出自己想要的情感流动变化。至于典故原本发生的事,作者情感的本源都不是诗歌言说的重点了。我们为这样的情而感动而共鸣,在扑朔迷离的意境中,我们得到的是诗人的真性情。传情传得如此动人美丽,确实得益于典故的巧妙应用。

三、结语

理论探究让我们知道,中国文人含蓄的性格,追求含蓄美的审美要求让典故成为写作诗文的重要手法。古典的文学作品里处处是典故,我们的古诗文教学绕不开它。同时,典故的形成源远流长,其数量浩瀚,种类繁杂,内涵外延又在不断发展变化,这让我们在古诗文典故教学中碰到很多难题,这也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因典故的难懂绕道而行。在具体的篇章学习过程中,要有探究精神,重视典故的积累,弄清典故的作用,把握作品的精髓。

以上的实例赏析也让我们知道,无论是实用典故还是意用典故的,只要用得恰當巧妙,它就会让诗文生发很大的魅力,这正是作者喜用典故的原因。细细解读典故的过程就是一次审美的过程,它不仅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还让我们能深入作品的幽微处,感受作者苦心经营后带给我们的文学精华。由此,我们也领略到古诗文学习中解读典故的重要性。用得好的典故犹如上乘的茶叶,只要我们肯用耐心去“泡”,就能还原出它的味,使整个文章香气四溢。

总之,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因典故生涩难懂而弃之而避之。正确的做法是:重视学生典故的积累,耐心引导学生深挖典故的意味,还原和尊重作者创作的原初,感知他们在写作时的苦心经营,走进古典诗文的精妙世界,不错过美丽的风景。假使我们做好了,典故给诗文带来的美好自然也会呈现出来,隔膜消除了,这些一粒粒的珍珠已然会在诗文中熠熠生辉。

当然,不是所有的用典都是好的,生僻的典故固然让人生畏,而滥用典故也有“掉书袋”之病,也有卖弄才学的嫌疑,我们面对古典作品,也该有一定的甄别能力。古诗文的教学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艰难,典故教学更是难上加难。语文教师如何在瞬息万变、信息爆炸的社会环境中坚守自己的一方阵地,潜心传播国学,这需要耐心,也需要定力。

参考文献:

[1]徐茜.古诗词典故教学方法探微[J].文学教育(下),2011(3).

[2]田洪翔.高中文言文教学探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S2).

(作者单位: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中学校615700)

猜你喜欢
典故古诗文重要性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浅谈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重要性
论变更管理对项目效益的重要性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闻鸡起舞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