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下“声音的特性”DIS实验教学活动设计

2021-11-17 23:31张旺汪志荣
物理教学探讨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设计

张旺 汪志荣

关键词:DIS实验:声音的特性:声波图:教学活动设计

“声音的特性”是在介绍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声音性质的认识,对初中声学内容起到引领和铺垫的重要作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最好的方法是动手实验,让学生通过真切的感受去认识。

与传统实验教学相比,运用DIS进行本节探究活动设计,结合直观的实验现象,发挥实验数据采集和信息可视化功能,帮助学生从振动图像特征的角度去理解声音特性的概念,将声音响度的大小、音调的高低以及音色的差异,与声波波形图的高低、疏密和形状等性质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将有利于学生形成描述声音特性的相关物理概念。

物理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教育价值,是三维课程目标的整合、提炼与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本节教学将DIS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和中国传统乐器结合起来,设计“声音的特性”探究教学活动。

1情境导入

首先,欣赏一段《保卫黄河》交响乐,创设问题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这段音乐时而亢奋,时而平稳,其中的声音有何不同?交响乐演奏当中用到哪些乐器?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有何不同?其中有男生合唱和女生合唱,这两种声音又有何不同?进而提出如何认识不同声音的特性?由此开展实验探究教学活动。

2DIS实验设计

2.1探究响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首先进行实验演示:用不同大小的力敲击音叉,让学生辨别音叉先后两次发声有何不同?引导学生分辨出声音的强弱不同,进而指出,物理中用响度来表示声音的强弱,即声音的大小。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有关响度差异和变化的声音现象,加强学生对响度概念的理解。

教师追问:影响声音响度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围绕上述问题,开展演示实验:依次用很小的、较小的和较大的力敲击音叉,并让音叉接触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引导学生听音叉三次发声的响度和观察乒乓球的振动幅度,指出乒乓球振动有何不同?三组声音的响度有何差异?

进一步说明,敲击音叉,音叉振动发声,但是振动很微弱,肉眼无法观察,所以运用转化法和放大法,将振动的音叉轻触乒乓球,乒乓球便在音叉的作用下振动。乒乓球振动的幅度越大,反映音叉振动的幅度也就越大。由此指出,物理学中,用振幅表示物体振动的幅度。

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探究响度的影响因素,除了传统实验外,还可以应用DIS实验装置。

实验时,用较大的、较小的和很小的力敲击音叉,通过声波传感器依次采集音叉发出的声音,用电脑显示三段声音形成的波形图(图1),并无线投屏到讲台上的大屏幕。

通过观察、分析波形图可知,不同响度的声音形成的波形图高低不同,波形图越高,说明振幅越大,则声音的响度越大。

应用DIS实验探究声波振幅,利用图像进行表征,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振幅概念的理解,认识振幅和响度的关系,同时还能够引导学生认识通过物理图像分析声音特性的研究方法,为进一步探究音调和音色的影响因素奠定认知基础。同时,结合数字化实验技术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进一步追问学生:声音的响度除了与声源振幅有关,还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并列举声源距离和分散程度引起声音的响度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声音响度还与声音的传播距离和分散程度有关。

2.2探究音调及其影响因素的DIS实验设计

教师首先播放一段用古代编钟演奏《东方红》的音乐视频,让学生猜想古人用编钟演奏的声学道理。为了让学生认识编钟演奏的原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用不同长度的合金管制作了简易合金管“编钟”,如图2所示。让学生用木棍由长到短依次敲击合金管,保持敲击力度大致相同,让学生感受长短不一的合金管发出声音的差异,体会其中音乐演奏的道理。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声音的高低不同,引出音调的概念,在物理学中,用音调表示声音的高低特性。

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再次用木棍依次敲击合金管,由长到短,合金管发出的声音逐渐变得尖锐,即声音的音调逐渐变高,提问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接着开展随堂小实验,让学生拨动直尺,直尺振动发声,改变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再次拨动直尺,两次操作发现直尺振动的快慢不同。由此指出,在物理中用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是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赫兹(Hz)。

2.2.1定性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

古代乐器排箫是由长短不同的萧排列组合而成,如图3所示。排箫发声稳定,吹奏长度不同的箫管,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因此,可用排箫和DIS实验定性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

教师演示排箫发声:选择四根箫管,由长到短地均匀用力吹奏,用力大小相当,让学生辨认几组声音的音调差异。

同时,用声波传感器采集上述实验的四组声音,并将电脑显示的声波图(图4)投屏到大屏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振动特点的差异,得出音调的影响因素。

实验表明,随着排箫的萧管长度变短,发出声音的音调变高。分析DIS显示的声波图可知,随着排箫长度变短,发出声音所形成的波形图逐渐密集。波形图的纵坐标表示振幅,横坐标表示时间,由于频率与周期成反比关系,所以波形图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振动频率的大小,波形越密,频率越大;波形越疏,频率越小。

2.2.2定量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

通过“听”和“看”进行定性的对比实验探究,能初步得出音调与頻率的关系,但该结论的精确性和普遍性还需要定量探究。

(1)设计方案和实施探究

DIS声振功能界面不仅能显示声音的波形图,还能显示发声物体振动的具体频率值。排箫共有14根长短不同的箫,为了凸显数据的变化规律,按照由长到短的顺序每隔一根选取一根箫为研究对象,共选择7根箫,对它们从1到7进行编号,测量其长度。由教师吹奏排箫,同时开启DIS实验装置,用声波传感器依次采集这些排箫发声的频率,学生依次辨别和记录各自发声的音调特征,并记录数据。以下记录了3组实验测量结果,如表1所示。

(2)科学观察和数据分析,总结结论

听7根箫发声的音调,定性寻找音调与排箫长度的关系特征,记录7根箫发声时空气柱振动频率数据,定量分析排箫发声音调与排箫长度、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特征。

由实验数据可知,三组实验均表明从长到短依次吹奏排箫,声振的频率越来越高,声音的音调也越来越高,说明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3)对实验结论进行科学解释

关于音调决定于声源的振动频率,应从发声的物理机制进行解释,阐明物理原理。吹奏排箫,气流进入管内,与管的内壁发生摩擦和碰撞,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由于每根箫的长度不同,管内空气柱振动的快慢不同,即频率不同,管越长,管内空气柱振动越慢,频率越低,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

2.3探究音色及其影响因素

理解音色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物理内涵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对于音色的影响因素,各版教科书中都未做过多描述,只提到“不同发声体结构材料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物体振动发声,振幅影响响度,振动频率影响音调,所以讨论音色的影响因素时,自然会想到声源振动的某一属性。

运用DIS实验,从图像的角度去分析不同材料结构的振动方式不同,很容易突破音色这一教学难点。

教师通过播放音频,让学生辨别二胡、鼓和笛子发出的声音,学生可辨别出这3种乐器发出声音的特色、品质不同。由此可以指出,物理中用音色表示声音的特色与品质。同时列举闻声辨人等例子,强化学生对音色概念的理解。

设问: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那音色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演示:敲击合金管“编钟”和吹奏排箫,两次发声的音色不同。

追问:合金管“编钟”由金属制作,属于打击乐器,排箫由竹子制作,属于管乐器,这两种乐器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为什么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呢?

运用类比方法,设计DIS实验,分析这些声音所形成的波形图。教师先敲击音叉发出声音,再依次播放笛子、二胡的独奏乐曲,用声波传感器依次采集这三组声音,让学生观察这三组声音所形成的波形图,如图5所示。

现象分析:3列声波图的形状不同。很明显,音叉发声的波形图形状更平滑,更规则;相比较之下,笛子和二胡发声的波形图形状不规则,但是也具有周期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引导启发:音叉、二胡和笛子等振动的方式各不相同。音又是金属振动发声;二胡发声是拉动弓弦与琴弦摩擦使琴弦振动而发声:笛子发声是气流进入笛管内,与笛管内壁发生摩擦、碰撞而使空气柱振动发声。音叉作为特制的声学实验仪器,金属材质均匀,结构规范对称,所以振动方式较为稳定,从而形成的声波图形状比较规则,呈周期正弦波图形,即使振动衰减,声音的响度变小,其形状规范性不变。相比较之下,二胡是多根琴弦振動,其振动方式较为复杂,所形成声音的波形图不规则。同样,引起笛子发声的空气柱振动方式也比较复杂,声波图也不规则。

通过应用DIS实验显示声波图的方式设计探究活动,能够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由于声源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其振动方式和振动性质有差别,因而导致发声的音色不同。这种针对音色的概念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认识其物理本质。

3传统声乐文化教育

中国古代传统乐器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物理声学和乐律学知识,通过运用合金管“编钟”和排箫开展探究活动体现了对学生进行中国古典声乐文化教育。编钟是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其声音洪亮、形态雄浑、坚固耐用,正因为如此,历朝历代都把编钟尊为宫廷乐器之首。据史料记载,早在商朝就有了青铜编钟,具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人类青铜时代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也是有史以来音乐考古学上罕见的重大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全套编钟由多达65件单体青铜乐钟组成,有着三层八组的宏大构造,总用铜量达4421.48千克。排箫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编管乐器,最早出现于远古社会末期,是一件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其形制、音色都体现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理念,是中国悠久传统音乐文化的象征。

教师进行声音特性的教学活动前,可以简要介绍中国古代传统乐器,开展传统声乐文化教育。这种活动设计,不仅仅介绍大型编钟和排箫的历史资料,还让学生运用合金管“编钟”模仿编钟演奏古代乐曲,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增进对编钟的了解。学生根据排箫的发声原理,可以在课下用吸管自制排箫,体验运用排箫演奏乐曲的乐趣,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4结语

运用DIS传感系统和中国传统乐器开展探究活动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一方面,运用DIS实验开展声音的特性探究活动,将实验现象转化为数字图像,学生同步观察到声音的动态波形,对比分析不同声音的波形图,能够促进对音调、响度和音色等物理概念内涵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认识其物理本质,更好地形成科学的物理观念。另一方面,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注重渗透方法,通过转换、放大、图像法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开展实验数据解释和评估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能力。此外,运用编钟、排箫等乐器开展探究活动,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声乐文化教育,有利于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彰显中国古代的文化自信,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设计
英语App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英语教学设计多样性对课堂教学个别化的推进作用
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农村薄弱中学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有效性初探
有效教学理论中的高校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职教英语教学活动设计—以英语听说为例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基于设计的学习” 在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基于童话载体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学生语文素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