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西双版纳泼水节的创新开发与经济效益研究

2021-11-18 04:39蓝家凤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泼水西双版纳傣族

文/蓝家凤(西南民族大学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旅游与文化相伴而生,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与文化产业在文旅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效益尤为明显。相较于其他旅游目的地来说,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具有独特性,文化与旅游相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产业更进一步发展,也能使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得到新的发展机遇[1]。21世纪,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随着人民群众可支配收入与闲暇时间的增多,传统的休闲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旅游者需求,文化与审美体验成为旅游者新的关注点。少数民族聚居区因具有独特且神秘的文化而吸引了众多中外旅游者,其中民族传统节日对游客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已不能作为单一的民俗活动,节日本身带有较强的“展演”性质,拥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属于旅游资源中的“多吸引力资源”[2],从而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关键因素和文旅融合的新节点。

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作为民族传统节日,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安排,即有相对固定的地点、时间与活动内容[3],其活动形式多样,参与感极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泼水节已不仅仅是民族传统节日活动,而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以促进当地旅游与经济发展。

一、西双版纳泼水节概况

傣族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民族文化,泼水节是流行于云南傣族聚居区的传统节日,也是目前国内最知名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景洪市、德宏、西双版纳、耿马、孟连等地以及景谷、景东、元江、金平等县。其起源、传播与发展都包含了傣族的大量历史与人文信息。

泼水节来源于印度婆罗门教的“沐浴洗罪”仪式,传统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意为新年)或“尚罕”,通常于公历四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三到七天。节前一个月,傣族人民会忙于做好过节事宜,如烤酒、杀鸡、杀猪、宰牛、捕鱼、打扫卫生、“豪罗嗦”(用芭蕉叶包裹糯米面蒸出来的粑粑)[4],在节日期间人们要举办一系列的活动仪式,包括泼水节开幕式、泼水狂欢、文艺演出、游园活动、赶集、赛龙舟、放高升、燃放孔明灯、水灯、爱伲抢亲、象脚鼓舞、孔雀舞等民俗表演[5]。前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为迎新,传统的泼水节在节日第一天清晨,男女老幼会沐浴更衣并着新装,带着采摘的鲜花和树枝做成的花房及其他供品到佛寺赕佛,并用沙子在寺院中堆垒起约一米高的沙塔三至五座,然后世俗众生围坐于沙塔周围,聆听佛爷念经,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随着参加泼水节的游客人数增加,现如今的泼水节第一天清晨所举办的仪式演变成了一场盛大的开幕式,到中午12时或1时前后开始赛龙舟,晚上则放高升、焰火等。泼水节第二天的主要活动则是赶摆,即民间的贸易活动。最后一天人们会穿着节日的盛装,聚集在村寨的嗮谷场或是空地上,相互泼水祝福,寓意新年吉祥、幸福、健康。

泼水节曾在1966年被取缔,直到1977年得以恢复并延续至今。为保护与传承泼水节传统文化,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泼水节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2009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府对泼水节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并冠以“东方狂欢节”的称号,此后也迎来了泼水节发展的黄金期,通过媒体的宣传以及与各个行业的融合发展,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成为最具民族特色的节事活动。现如今的泼水节在保持传统节日仪式的基础上,由政府补助一定的经费,在州、县政府驻地开展泼水节旅游节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如2019年活动日程表(表1)。除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1999年傣族园景区成立并打造了“天天泼水节”项目,这也是当地文旅融合的初步尝试。尽管此项目带有商业与表演性质,但对于大部分游客来说,能不受时间限制参与到傣族泼水节中,也不枉来西双版纳一趟。

表1 2019年西双版纳泼水节主会场活动日程表

1978年后为吸引更多游客,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在传统仪式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了一场盛大、狂欢的文化旅游活动,活动日程相较于传统泼水节延长。从高铁动车“西双版纳号”首发作为泼水节旅游节的开端,到“西双版纳雨林逐梦美术展”作为结束,持续时间长达20天。泼水节旅游节的活动内容相较于传统泼水节也更加丰富多彩,不仅包含传统仪式中的赶摆、放高升、赛龙舟、象脚鼓舞与泼水仪式,还增加了旅游交易会、大型歌舞与明星演唱会等项目。除主会场活动外,各分会场,如告庄西双景、融创旅游度假区分会场、景洪城投分会场等活动也精彩纷呈,通过文艺演出、传统仪式、贸易交流等活动内容,将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打造成了名副其实的全民参与的“东方狂欢节”。

二、泼水节的创新开发

民族传统节日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经济因素是文化的根基,影响着文化的方方面面,民族传统节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相应地发生着改变。节日在民族旅游开发中被运用的方式一般有:在原生地展示以及在原生地有组织、有选择地展示[2]。为促进经济的发展,西双版纳泼水节也成为被政府、企业操弄的“节日符号”[11],从传统的民间仪式逐渐转变为全民狂欢的旅游节,其对泼水节的创新开发体现在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仪式在原生地以最为壮观的方式展现给游客,将节日内容进行舞台化展示,最大限度地“表演”给游客观赏,以及将泼水节缩影到当地景区,打造“天天泼水节”项目,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傣族节日文化的独特性,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图1为西双版纳泼水节创新开发运营模式。

图1 西双版纳泼水节创新开发运营模式

(一)“文化+旅游”实现互促共进

在民族旅游的开发中,节日通常被作为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加以利用(孙九霞),泼水节在政府及企业的“操弄”下,推出了一系列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2019年泼水节分会场的主办单位有云南景兰文旅集团、西双版纳融创主题乐园与景洪市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三家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文化特色搭台,旅游活动唱戏,将西双版纳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云南景兰文旅集团旗下的告庄西双景推出祈福大典、花车巡游、取水少女总决赛、万人齐放孔明灯等精彩活动;西双版纳融创主题乐园则以泼水为主题,设置了“花车巡游泼水”“DJ泼水狂欢造浪”“彩虹泡泡泼水”等多种新玩法,将诵经祈福、民族歌舞等融为一体;景洪市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主打“赶摆”文化,推出“摆”里挑壹、“摆”转千回、千娇“摆”媚等创意集市、雨林电音节等特色活动。通过举办富含民族文化内涵、极具吸引力的节庆旅游活动,达到了传播和宣传西双版纳民族文化、品牌形象的目的,也形成了社会、企业、个体多赢的局面。

(二)传统泼水节的“舞台化”呈现

过去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状态,简单的农业经济已不能满足其经济发展的需要,将传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发展,是实现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泼水节是“仪式性”的节日,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泼水节成为被搬上“舞台”表演的现代活动[7],传统泼水节的庆祝方式包含简单的泼水仪式和舞蹈活动,到20世纪60年代左右,增加了赛龙舟、放高升、堆沙、丢包等项目[6]。与传统的泼水节庆祝方式相对比,现在的泼水节庆祝方式多种多样,已经演化成一个全面体现傣族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现今的泼水节分成以村寨为单位的传统泼水节和政府组织的泼水节。由地方政府组织的泼水节,通常在政府广场或者江边,将仪式展演给游客。仪式展演能够引发游客的“真实性”体验[8],而游客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于眼见为“实”,这种“真实”也就是旅游者所要的“真实”[9]。以村寨为单位的泼水节活动过程与政府主办的大致相同,但少了商业活动,多了一些更具传统性的活动,如老人敬献染色糯米饭、“泼水粑粑”等食物,点香燃烛围坐树下祷诵祈雨,其他人则歌舞欢庆、互相泼水[10]。同时在旅游村寨也存在将村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包装成旅游资源的场景,可以将这样的过程称为“舞台化”,这种“舞台化”能够为游客提供听觉与视觉的享受,满足游客对真实的民族文化的追求[11]。

(三)将泼水节打造成为常规性旅游项目

随着西双版纳旅游业的发展,1999年傣族园应运而生,并在2001年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景区内有曼将、曼春满等5个保存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作为西双版纳唯一集中展示傣族历史、艺术、体育、建筑、生活习俗、服饰、饮食、生产活动及特色旅游商品的景区。2002年,傣族园抓住泼水节发展契机,打造了百名傣家小卜哨“天天欢度泼水节”等系列民俗精品活动。与一年一度泼水节不同的是,在这里泼水节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成为天天都有的民族旅游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赶摆、歌舞表演、天天泼水节等。根据季节特点,举行赛龙舟、放高升、斗鸡、赕佛等活动项目。而游客最喜爱的还是“天天泼水节”项目,在每日气温最高的14:50~15:20举行,一天表演两场,由100多名傣家小卜哨与游客共同参加。游客可以花上几十元钱租上一套傣族服装,进入水池中尽情享受泼水的过程。泼水节在西双版纳成为一个常规性的旅游项目,在傣族园中,如它的宣传语所说:“天天泼水节”将一年一度的泼水节打造成了国内外游客每天都能经历的“此时此刻”[12]。

三、泼水节旅游开发的经济效益

随着泼水节旅游节一系列节日品牌活动的不断完善,大量中外游客慕名而来,泼水节也成为推动旅游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民族文化产业。

(一)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

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作为一项大型节事活动,其中以商贸活动作为节日活动内容的一部分是不可或缺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其基本特征(光映炯)。云南省处于我国边疆地区,有利于发展边境贸易,2019年西双版纳泼水节活动中便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第二十二届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泼水节旅游项目属于发展经济贸易的突破点之一,具有较大作用,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外贸商来云南建立企业,促进云南地区的经济对外交流项目发展,还可以使更多国内外游客来云南交流文化,从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13]。

(二)促进当地各行业经济增长

泼水节在国际上知名度高,可以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西双版纳泼水节期间,大量游客涌入,对当地的餐饮、宾馆、娱乐等行业起着拉动效应,有效地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14]。据西双版纳州文化和旅游局公布消息,2019年泼水节期间(4月12日至4月18日),西双版纳州接待过夜旅游者37.28万人次;一日游游客66.15万人次;农家乐接待5.97万人次。打洛口岸出境游客1912人次;磨憨口岸出境游客22159人次。民航进港406架次,进港旅客5.23万人次;旅游汽车公司调用车辆428辆,乘坐游客0.91万人次;自驾车103056辆次。观看晚会游客2.07万人次;游轮接待0.79万人次。景区接待合计19.03万人次。全州共接待游客103.4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23亿元。在泼水节期间,直接通过游客为餐饮、住宿、娱乐、交通等行业带来了收益,同时也通过招商等方式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提高当地就业率

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就业环境的改善。泼水节提高了西双版纳的国际知名度,大量国内外游客进入西双版纳,除旅游岗位增加,住宿、餐饮等行业需要的人力也逐渐增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傣族园景区内,傣族园公司免费为村民在景区内搭建水果摊点,村民可以把自家的水果或集市上贩来的水果向游客销售,寨子里的老人们也可以将自己做的手工艺品卖给游客,年轻人则可以在景区做导游或者安保。一些家庭也做起了傣家乐,参与旅游服务。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参与傣家乐的家庭几乎家家住满了游客,生意火爆。旅游的发展给傣族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

四、结语

在文旅融合深度发展的政策与实践中,“文化”与“旅游”相辅相成。民族节日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表明:节日符号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成经济资本。但传统节庆在创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商业化”,商业化并非使地方文化消失,通常是作为一种兴奋剂,但是这种刺激表现在地方文化被重塑,使其对资本和消费具有更强的吸引力[15]。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文化变迁不可避免,即使没有旅游介入,传统文化也将面临转型问题,注重传承与创新在民族节庆开发过程中同等重要,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经过一系列创新开发,成为人人都能参与的“东方狂欢节”,泼水节在旅游化过程中既传承了民族文化,保护了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傣锦、纺线、贝叶经等,又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民族文化产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无论是由政府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还是景区策划的“天天泼水节”项目,都是泼水节基于传统的创新,其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保护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泼水西双版纳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西双版纳 一个与冬天背道而驰的地方
西双版纳可直航柬埔寨暹粒
泰警方呼吁民众理性泼水
傣族:亲水的民族
泼水咯
泼水狂欢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接吻节
试析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