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绩点下的“内卷化”与“去内卷化”

2021-11-18 06:42陈曦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0期
关键词:内卷化高校学生

摘要:在高校学生为了追求高绩点而陷入“内卷化”漩涡的情况下找到“去内卷化”的有效途径可以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本研究从社会、学校、学生自身三个维度找到造成学生“内卷化”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因素逐一击破,提出:社会对毕业生增设多元、复合型评价;学校对课程内容、质量、评分准则严格把关;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动机,形成“去内卷化”良性循环三点建议,以期为高校学生发展提供方法借鉴。

关键词:高校学生 绩点 内卷化 去内卷化

内卷化就是团体无意义的内耗,在近几年,“内卷化”成为了一个热门词汇,它被频繁地运用于各种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之中。将“内卷化”引入到教育学的研究中,有利于研究者从教育过程中不同主体的视角去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教育的发展,拓宽教育发展研究的思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建构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内卷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近年来,“内卷化”作为一个与中国社会的某些特点密切相关的概念,在中国社会学领域被广泛应用和影响。“内卷化”的概念被格尔茨、黄宗智等学者用来研究农业和农村问题,并在学术界引起轰动,又从农业领域向系统内卷化、国家内卷化、文化内卷化等其他领域扩展。[1]

总的说来,我们可以将一个群体中为竞争某些有限利益而复杂化、功利化工作内容,但对自身或行业的进步却没有起到推进作用的情况称为“内卷化”。比如在高校中,学生为了争夺少量的一等奖学金名额或保研名额,在学习或选课中以获高绩点为目的导向这种学生看似为获得高绩点努力竞争,但专业水平停滞没有发展的现象就是高校学生发展的“内卷化”现象。因此,“内卷化”的概念工具可以用来分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学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大学生的培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二、高校绩点考核背景下的学生“内卷化”现象

(一)平均学分绩点的概念

学分制是以课程选择为基础,以学分为单位計算学生学习量,并以满足学分下限作为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基本条件的一种课程和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2]

(二)高校学生为获得高绩点的“内卷化”现象

绩点会对学生评奖评优、出国留学、保送研究生、实习就业等方方面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各高校的学生进入高校后就不得不受到绩点的敦促和制约。在由绩点度量一切的世界里学生没有机会考虑能学到东西是否符合兴趣,毕竟谁都知道绩点在履历上的重要性,学生卷入这个竞争之后,付出了更多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但是却收获甚微。由于大学开设学分制,在选课上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权,想要获得高绩点不仅是靠努力就可以的,学生开始以结课时教师能否给高分作为第一选择条件。学生为了这些能得高分的课程放弃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朋辈之间的竞争不再是谁知识掌握的牢固谁就胜利,而转变成了谁作业量看起来大谁就是高分赢家。学生开始以高GPA为导向,忘记了他们学习的初衷。

(三)造成学生绩点下的“内卷化”因素分析

1.社会对毕业生的评判标准单一化

绩点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社会辨别毕业生的优良,但随着它被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时,就会像指挥棒一样指挥着学生功利性的追求高绩点,绩点越来越高,实际收获却没有相应增长。[3]为了扣出成绩他们开始单纯增加无谓的工作量,将所有人卷入“内卷”的漩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无意义的工作量攀比反而会影响学生整体学业的发展状态。

2.学校课程评分标准的不统一性

在大学里,各门课程的绩点权重几乎完全取决于其对应学分,然而,不同的选修课以及由不同老师教授的必修课,其课程内容与考试难易可能天差地别。因此,如何在这些领域以讨巧的方式补回成绩上的硬性差距,也就成为学生们追逐的重点。

3.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化

学生在功利化获取绩点的大环境中无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机会主义心理,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下降。 [4]高等教育仍然是以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为基础,教学仍然以“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理解和记忆为主导。[5]大学生几乎把所有可用的时间都花在学习课本知识上,重复上一代人的研究成果,只为考试和分数而学习,却忽视了自身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虽然学生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他们的总知识一直在增加,但他们不能突破知识的局限性。

三、高等教育绩点下的“去内卷化”

高等教育学生培养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阻碍了高等教育和学生的健康快速发展。在分析大学生“内卷化”成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内卷化”的途径。

首先,社会对毕业生加以多元化、复合化的评价。笔者认为,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应是多元、复合型的。同时,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种动态的需求,其变化的范围、速度和水平都非常大。所以,这就要求社会在评价毕业生能力时需要多维度审视,以此全面的了解高校毕业生的真实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绩点。社会层面如果能打破“绩点为王”的评价方式,学生在校时也会调整心态,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中去,以此推动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

二是学校对课程内容、质量、分级标准严格检查。笔者认为高校使用绩点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上同样课的学生来说是相对公平的。学分制在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效果反馈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学校要严格控制课程质量,建设“黄金课程” ,摒弃“水课程”。学校需要确保所开设课程向“金课”靠拢,要求所有教师负起责任,合理要求学生,统一评价准则,将不同课程的评分公平化,从根本上断绝学生通过选课技巧进行内卷的机会。

第三,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动机,形成“解内卷化”的良性循环。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机,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客观要求的反映。[6]想要“去内卷化”首先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成绩转化为知识,把成绩转化为能力。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去内试卷”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用指向学术、指向全面发展的学习动机来引导学生“去内卷”,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进步才是硬道理。

四、总结

绩点下学生内卷化现象存在的核心问题是:为绩点而绩点,为字数而字数,形式至上,量先于质。用绩点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本质上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式,但这需要社会、学校、受教育者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去内卷化”,让学生们在一个良性竞争的环境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继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J].社会学研究,2007(03):194-208+245-246.

[2] 金刚,郭荣艳.相对性学分绩点制评价体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8(01):44-48.

[3]陈依元. 不能让“教育内卷化”愈演愈烈[N]. 宁波日报,2021-04-30(009).

[4]黄梦婉.传统教育“三中心”说的由来及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6):137-142+158.

[5]吴永军.其实有很多误解:接受式学习再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9):34-37.

[6]曾嘉鸿,陆爱桃,黄子容,张心怡,蔡润杨.自我价值感与学习投入:学习动机和经济状况的有调节中介模型[J].心理研究,2018,11(05):434-443.

作者简介:陈曦 ,女,1995年9月生,汉 河南开封人,硕士生在读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内卷化高校学生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价值观形成策略
“运动世界校园”对促进高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调查研究
中国当代乡村伦理的“内卷化”图景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何以“内卷化”:我国警察权控制格局的审视
资本下乡真的能促进“三农”发展吗?
党内民主探索的问题分析
社会服务内卷化及其发生逻辑:一项经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