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情怀

2021-11-19 03:52张荣海姜木枝
老区建设 2021年18期
关键词:主要内容时代价值

张荣海 姜木枝

[提 要]黨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环境就是民生”等富含生态民生情怀的新论断、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情怀萌芽于陕西梁家河,形成于河北正定,发展于福建、浙江及上海,完善于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情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是我国民生建设的根本性指导方针。

[关键词]习近平;民生情怀;形成逻辑;主要内容;时代价值

[作者简介]张荣海,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理论; 姜木枝,通讯作者,江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理论。(江西南昌 330045)

[基金项目]江西农业大学思政专项“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研究”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略,将改革开放的深度、广度持续向前推进,在经济上取得了长久稳定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在发展初期,粗放型、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环境的承载力接近了极限,空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环境不断恶化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环境就是民生”等一系列富含民生情怀的新论断、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情怀萌芽于陕西梁家河,形成于河北正定,发展于福建、浙江及上海,完善于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情怀是我国民生建设的根本性指导方针,是对中国共产党民生情怀的发展,也为全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民生情怀的形成逻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情怀在梁家河知青岁月和河北正定主政期间开始萌芽、形成,在福建、浙江、上海工作期间得到了发展,在党的十八后得到了系统的完善。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民生情怀的萌芽与形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情怀萌芽于陕西梁家河、形成于河北正定。习近平总书记担任梁家河大队书记时,通过《人民日报》了解到四川沼气池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敏锐地察觉到这是解决梁家河缺柴缺电的关键措施。于是,他远赴四川学习建设沼气池的经验,并根据陕北的情况进行改良,成功点燃第一口沼气池,为梁家河解决了生火和用电问题。当时的沼气池只需要粪便、作物秸秆等就能产生沼气,不仅能为村民提供火源和照明,而且能有效改善卫生条件,是对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艰苦情况下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一次实践,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民生情怀的初步体现。在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时,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摒弃了传统的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的“唯GDP论”发展观。他主持制订了《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强调既要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又要坚持保护环境,不能割裂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低消耗、高效率的生态经济,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在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县委领导班子因地制宜,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林业、农业和旅游业等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老百姓生活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林业、农业和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优化了经济产业结构,奠定了正定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初步形成了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情怀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规划》中提出“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的生态发展理念中慢慢形成的,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在发展中改善民生。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民生情怀的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情怀发展于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浙江、上海工作期间。在福建任职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从主政地方到福建全省,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通过制定一系列促进绿色发展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用法律法规整治当地传统的产业,去除那些通过破坏环境来取得高额利润的产业,并且首次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思想。在浙江任职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生态文明进行了更为深层次的思考。他将生态和经济同时作为工作的两个重点,大力推动生态经济强省建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两山”理论的提出,系统地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地回答了是要经济增长还是要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是用辩证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探索,也是对中国现实国情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切实把握。在上海任职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仍然坚持将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的环保标准,促使企业从技术落后、耗能高、效率低、质量差、高污染向高新技术、低耗能、高效率、高质量的转型。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民生情怀的系统与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得不到保障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将民生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上高瞻远瞩,把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建设有机融合,提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环境就是民生”等具有浓厚民生情怀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些富含民生情怀的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辨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建设之间的关系,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方向和目标。[1]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民生情怀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进程中,将解决民生问题和治理生态问题融合在一起,把以民为本理念贯穿于生态实践全过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环境就是民生”等科学论断将民本思想嵌入其中,把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等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导向,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守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民生初心。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民生情怀的基本遵循。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逐步深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出多样、复杂的特点。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人与环境的关系依然紧张,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态意识也随之产生了新的变化,对自身生存环境也有了严格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如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了我党执政面临的最大任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3]等科学论断。这些科学论断为我党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了方向指引。

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西方放弃经济增长强调人与自然机械地和谐相处的深绿思潮和服务于资本主义而忽略人们对生存需求的浅绿思潮具有根本的内在区别。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看似互相矛盾,实则是辩证统一的[4],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发展经济。我们认识“两山”内在关系的实践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用生态环境作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二阶段,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二者兼顾;第三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达到了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地发展。因此,要从实践当中不断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过思想观念上的改变,把落后地区的生态优势转变成具有显著优势的经济效能。[5]“两山”辩证关系的阐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明确的道路,即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摒弃用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始终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把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

(二)环境就是民生

“环境就是民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民生情怀的价值向导。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我国民生的内涵也随着发生改变。物质需求在文化水平低、技术落后的时代是人们生产、生活最突出的需求,改善物质民生成为了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为了满足物质需要,人们用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来达到生产力的发展,而保护生态环境被看成改善民生的阻碍。随着生产技术水平不断革新,经济得到高速增长,物质民生问题取得了根本性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较之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旧的、传统的以破坏生态环境来获得发展的手段,虽然让我国极大地缩短了工业化进程,用较资本主义国家更短的时间基本实现工业化,但是这使得我国在生态环境问题上面临着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为严峻的危机,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清洁的环境逐渐成为老百姓的生活追求,生态民生成为了民生问题中的突出问题[6]。

生态民生成为民生问题中的突出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就变成了与民众息息相关的重要事情。解决生态民生难题就是要解决社会发展与生态治理之间的矛盾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首次诠释了面临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如何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3]坚持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关键在于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7],这事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同时也是对我党增强执政能力的一种新考验。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状况还不够乐观,民众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还不是很强。“环境就是民生”的民生情怀既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所在,同时也为民生建设注入了精神动力,为生态民生建设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民生情怀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民生情怀深远的时代价值既表现在是引导民生建设发展路向的根本性指导方针,彰显了我党执政为民的宗旨,又表现在是对中国共产党民生情怀的发展,拓展了民生情怀的内涵。同时,这些生态民生实践的成果和方案又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情怀是我国民生建设的根本性指导方针,彰显了我党执政为民的宗旨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中,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等方面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生态环境问题成了老百姓最担心的问题之一,也是老百姓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能够缓解我国现在面临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解决,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这不但契合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而且体现了我党执政为民的宗旨。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对经济增长的简单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到全方位、深层次的一种需要,对我国的生态民生建设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情怀为民生建设方面指出了明确的实践道路,也为政府的工作提供了根本的价值导向。政府在社会建设过程中,要将“绿色GDP”核算体系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方面,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成效、民众的满意度等作为政府工作成效的评判标准,破除以GDP论英雄的损害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的错误发展方式,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发展。[9]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3]因此,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让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以保障生态民生建设。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情怀是对中国共产党民生情怀的发展,拓展了民生情怀的内涵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国共产党就把解放全国各族人民、为广大人民谋求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都意识到民生问题和环境生态问题之间是相互渗透、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生态的优劣直接关乎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大的社会民生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围绕如何改善人民生活条件这个重要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毛泽东强调,环境保护对民生建设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治理水土流失等工作,在促進经济增长的同时又缓解了自然环境的压力。邓小平重视制度建设,强调制度建设对生态保护的根本性、全局性作用,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的同时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将环境保护法制化。江泽民则继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完善环境保护法制体系,使生态保护和民生建设初显成效。胡锦涛面对国内生态问题频发的情况,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关系方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继承我党民生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环境就是民生”这一科学论断,表明了我党在执政过程中民生理念的进一步深化。民生问题不仅仅是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物质民生,还是包括文化、生态等在内的全方位的民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情怀是对中国共产党民生情怀的接续发展,是新时代民生的新体现,拓展了新时代民生的内涵。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民生情怀为全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

目前,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越来越深入,地球的生态环境越来越不堪重负,气候变暖、大气污染、海洋污染、酸雨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仍然非常严重。这些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环境问题正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人类的发展进程,而这些问题需要得到根本性地解决,不是一个国家能够完成的,必须全球所有国家一起参与治理。全球生态环境是一个命运相连的“生态利益共同体”[10],生态环境面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只要有一个国家忽略整体利益,继续以破坏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则全球所有国家环境都会受到影响,世界范围内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也就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样具有浓厚民生情怀特质的科学理论指导,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制更加健全,环境治理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这些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不但满足了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生态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为全球的生态治理、全人类福祉贡献了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建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逻辑与时代价值[J].河南社会科学,2020,(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

[3]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5-10(2).

[4]王雨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环境正义论与环境民生论及其价值[J].探索,2019,(4).

[5]沈满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从“两山”重要思想到生态文明思想体系[J].治理研究, 2018,(2).

[6]张永红.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3).

[7]武传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论[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7,(4).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9]王磊,肖安宝.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探论[J].理论导刊,2015,(12).

[10]韦洪发,赵婷.习近平生态民生观探析[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9,(5).

[责任编辑:上官涛]

猜你喜欢
主要内容时代价值
现代化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组织管理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新形势下高职生诚信档案的有效构建方法
罗辀重教育思想探析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