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平台 激发内需 多元培养

2021-11-19 05:10程林唐致婷杜林梅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1年10期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中职教师专业成长

程林 唐致婷 杜林梅

【摘 要】江苏省职业教育程林名师工作室立足教师专业发展,就工作室平台下创新教师专业成长进行了大力探索与积极实践。工作室发现中职教师在专业成长中普遍存在的动力不足、职业倦怠等现状,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背景优势及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搭建教师专业成长最佳平台、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内在需要、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多元培养的有效做法,打造了一支在全省职教领域中有一定影响的优秀教师团队。

【关键词】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中职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4-0054-05

【作者简介】1.程林,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句容,212400)教学督导,正高级讲师,江苏省农学专业特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农林专业教学;2.唐致婷,江苏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句容,212400)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园艺园林专业教学;3.杜林梅,江蘇省句容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句容,212400)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种植类专业教学。

伴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和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的日益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名师工作室作为培养教师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共同体,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江苏省职业教育程林名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多年来就创新教师专业成长进行了大力探索与积极实践,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借地方山水,搭建教师专业成长最佳平台

句容市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现代农业特色鲜明,构建了“东种、西养、南果、北林、中间花”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打造了“优质粮油、特色园艺、高效林业、特种养殖、当令鲜果”五大特色农业产业新体系,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种养示范基地,先后获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等盛誉。“十四五”以来,句容市以生态观光农业为突破点,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着力点,紧紧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通过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标准化、园区化和产业化,全力打造国家农业公园。

工作室创建于2009年,由江苏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农学专业特级教师程林领衔,核心成员由学校农业专业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农业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在句容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工作室秉承“以名师带队,促专业发展;借地方山水,绘锦绣图卷”的建设理念,旨在培养一批农业职教名师,带出一支优秀教学团队,产生一批教学科研成果,形成一片推广辐射网络。

工作室利用现有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可供专业教师、企业员工使用的平台。如工作室与农业企业共建交流平台,在企业设置“名师工作站”,方便名师与企业员工交流,为企业员工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帮助;在学校建立“企业工作站”,为教师提供与企业专家、技师交流的空间;通过搭设网络虚拟平台,为企业和工作室发展创设平台,以此实现企业与工作室的资源共享和成果辐射。工作室成员与企业技术骨干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合作互动,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培养了教师的创新能力,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工作室还与“亚夫团队工作室”联手,构建工作室成员与当地农业专家交流学习的平台。工作室围绕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经常性地开展农业生产项目研讨、农业科技扶贫服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工作室活动全面提升了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素质与社会实践能力,工作室领衔人现已成长为亚夫团队专家组成员,2名工作室成员被评为镇江市优秀乡土人才培养对象。

2015年,工作室被评为镇江市名教师工作室,同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与辽宁省陈振锋“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安徽省周建平观光农业经营名师工作坊、江苏省职业教育黄卫华现代农业名师工作室等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教师提供了优质的培训资源和交流学习平台。

二、破原地踏步,抓住教师专业成长内在需要

中职教师要想让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别开生面,一定离不开内驱力与外动力的激活。为此,工作室从积极心理学的幸福理论出发,在积极探索并逐步打造教师专业成长外部环境的同时,着力探索如何激发和保护教师的内驱力,以此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良性机制。

(一)内外兼修,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感

客观地说,中职教师还普遍存在着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落差、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矛盾、内心需求与外在压力的冲突等问题,使中职教师产生一定的职业压力。若在制度和方法层面上无法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到良性的引导作用,将会使中职教师慢慢产生职业倦怠感,如部分教师安于现状,缺乏主动研究教学的兴趣,缺乏开展科研以及参加各项大赛的动力等。因此,加强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和谐的外部环境,让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接受和拥抱这个知识更迭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工作室致力于为团队教师打造和谐融洽的外部环境,不失时机地安排江苏省农学专业特级教师程林、黄卫华讲述个人专业成长的故事,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农业专家赵亚夫来工作室交流钻研农业技术的经验等。工作室从外到内,力求打破教师故步自封的状态,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的惰性,提升职业幸福感。同时,工作室对每位成员都设置了与其能力匹配或略高于其能力的任务,确保他们保质保量完成工作。教师置身其中,因相互的督促而变得积极向上,为促进整个团队的发展贡献力量,并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推动了整个团队的发展壮大,教师的专业能力随着团队的壮大而稳步提高。同时,教师建立了心理幸福感,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内心充满奋斗的动力,职业倦怠感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抱团成长,提升教师心理归属感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就一个专业教学团队而言,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需要通过一部分优秀教师的优先发展来树立榜样,促进和带动其他教师的共同发展。为此,帮助和促进全体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发展,就成为工作室的当务之急和现实之需。

工作室让团队教师在自我学习和成长的基础上,学会抱团前行,以此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通过开展抱团教研活动,让教师集思广益、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如工作室经常性地开展集体备课抱团教研、名师之路教育科研沙龙等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共同讨论,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邀请知名农业专家、教授和特级教师对教师进行指点,促进了全体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和教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工作室通过部分教师的优先发展,以及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相互促进,带动和促进了其他教师的共同发展。工作室培养路径呈现的同研共进、抱团取暖特征,产生了明显的共生效应,让教师有了强烈的归属感,为教师发展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助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多元评价,增强教师社会幸福感

个人的社会幸福感除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外,很大一部分来自集体对自我的评价、接纳和认同。受到传统的升学思想的影响,社会往往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职教师,中职教师的价值难免会被忽视。加之,中职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院校,普遍存在着技能操作不强的问题。尽管每年暑假学校要求专业教师到企业开展实践锻炼,但往往流于形式。专业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不佳,难以满足学生的技能学习需求。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往往会失去前行的方向,变得安于现状、停滞不前,导致社会幸福感较低。

多年来,工作室致力于探索如何让教师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并提升社会幸福感,让教师从内心充满希望,对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充满热情与动力。为此,工作室建立了一套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了基本教学工作、科研任务外,还将教师师德修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和企业的积极关系也纳入考核指标,充分肯定每位教师的表现,让教师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体会工作所带来的自我价值感和成就感,看到集体积极进步的潜能。工作室利用团队的力量搭建平台,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营造集体归属感和安全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并全身心投入工作中。

三、促百花齐放,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多元培养

工作室虽然是一个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但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同质性团体,成员在年龄结构、专业方向、学科背景等方面差异明显。正是因为这些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存在,使得工作室充满活力,也更具有发展前景。工作室在为教师制定培养计划时,根据教师自身特色进行“私人定制”,帮助每一位风格鲜明的教师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将优点发扬光大。

(一)实施“传帮带”工程,挖掘教师专业成长潛力

工作室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名师与团队青年教师的师徒结对,以及经常性地邀请省内外农业专家来工作室进行业务指导等方式,提升团队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不断挖掘他们的专业成长潜力。

在名师的精心培育下,一大批团队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有的锻炼了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市、省乃至全国的各类教学竞赛中屡屡捧得冠军奖杯,如王柏根、吴丽、赵越等教师获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唐致婷、王嘉靖、许寿琴等教师获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学大赛一等奖;有的青年教师凭借扎实的技能功底,一路披荆斩棘,在省市技能大赛中屡传捷报,如王柏根、王嘉靖、颜海琴、化志秀、任登峰等教师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不同比赛项目中获一等奖,涌现出王柏根、刘家保、冯方庆、王嘉靖等4位全国技能大赛金牌教练;有的青年教师已经独当一面,成为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的主持人,近几年工作室成员共主持省市级科研项目21项,其中6位成员主持了省级科研项目,12位成员参与了省级课题研究及新一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类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

(二)采用“菜单式”培训,搭建教师多元学习平台

面对中职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与困惑,工作室对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把脉”,形成了“菜单式”培训模式,通过培训内容自选、培训过程监控和培训成果展示,完成了理论研修、技能提升、实践探索、总结反思的学习目标。

立足于因材施教,工作室将培训项目分为基础通用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学科专业能力4个模块。针对需要提升基础通用能力的教师,工作室安排他们赴清华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参加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培训;对于需要提升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工作室安排他们赴南京、杭州、常州等地参加一系列教科研专题培训,聆听专家关于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有的教师需要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工作室安排他们参加了专业技能提升方面的培训,并定期邀请企业工匠来校指导技能教学;为了提高学科专业能力,部分成员还赴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参加了骨干教师培训。“菜单式”培训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学习提升的评价标准,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参与自选培训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了梳理和再认识,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以便确定需要提升的方面,并探索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成长之路。

(三)开展“草根式”教研,激发教师教育教学智慧

工作室积极开展“基于问题解决,致力资源共享”的微型课题研究,教师根据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自选研究主题。通过“问题解决式”研究,提炼出“草根式”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规律,结题方式可以是研究论文式、教育叙事式、调查报告式、案例故事式等。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均要体现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研究成效与反思三个基本要素。透过一页页真诚而质朴的文字,我们发现教师开始重视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学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享受成功的快乐,也使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广泛交流与共享。

(四)倡导“个性化”培养,实现教师分层差异发展

对于工作室教师的培养,应尊重教师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尤其对青年教师而言,更不能采用“工厂化”培养模式。

为此,工作室在制定教师职业发展规划时,要求教师进行自我分析评估,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专业发展目标和规划,在名师的指导下,最终确立和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工作室针对每位教师的个性发展特长,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开展一定规模的教育教学活动,引领教师提高专业能力,并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学习与研讨。

由于工作室多年来致力于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每位教师都走上了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特色之路,涌现出一批有专业教学特色的教师,擅长教育科研的教师以及专业技能强的教师。目前,工作室有5位成员被评为镇江市中青年骨干教师,7位成员被评为句容市学科带头人,14位成员被评为句容市中青年骨干教师,2位成员被评为句容市“313工程”科技骨干。这些令人欣喜的成绩,无不闪烁着团队教师个性的光芒,耀眼而夺目。

“搭建平台、激发内需、多元培养”,程林名师工作室这一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成功做法,让全体工作室成员有了专业成长的渴望,同时踏上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已成为教师创新发展的最佳成长方式,达到了促进教师共同成长的效果。工作室也因此被评为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优秀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所在的作物生产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参考文献】

[1]方大学.基于名师工作室的教师个性化培养实践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3):6-9.

[2]程林.中职农林专业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5(33):19-21.

[3]全力.名师工作室环境中的教师专业成长——一种专业共同体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09(13):31-34.

[4]马丽君.职业倦怠: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障碍[J].青海社会科学,2006(4):145-148.

猜你喜欢
名师工作室中职教师专业成长
带一支团队 抓一批项目 出一批成果
关于中职学校组建“名师工作室”的一点思考
名师工作室环境下,发展英语教师共同体科研能力的策略探讨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试论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的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