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湖湘文化底色 探究文旅融合路径

2021-11-21 03:33姚先林
当代旅游 2021年3期
关键词:湖湘文旅湖南

姚先林

湖南科技学院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湖南永州 425199

一 湖湘文化渊薮

根据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史实记载,湖湘文化源自千年,也源自炎黄文化和神农文化。中国文化史上,湖南作为神农故地,神农文化、炎帝文化氛围浓厚。湖南地处洞庭湖以南,气候温湿,在南边永州道县的玉蟾岩遗址发现超过一万年的陶器和稻谷遗存。可见,湖南先民在万年以前就开始探索改造野生稻,率先点燃起了开拓稻作文化的火苗。跨越六千五百年历史的常德澧县城头山的古城和稻田,强有力印证了神农氏“日中为市”之记载。可见,湖湘文化是在神农中心氏族地发展起来,与生俱来浸透了神农精神。

黄帝一统中原,开疆拓土,进入国家产生前的酋邦时代。黄帝作为酋邦领袖,也将炎帝开创的文明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为垂延五千年的稳定统一的文明古国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石,湖湘文化自然是炎黄文化的一部分。

到北宋前期,文化出现了南北相持局面,南宋时期,文化重心南移,湖南成为以儒学文化浸染的正统省区,“潇湘洙泗”和“荆蛮邹鲁”即源于此;湖南的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融,形成鲜明地域特色的湖湘文化体系。所以,研究湖湘文化,就能发现其鲜明的儒学正统底色,周敦颐、王夫之、曾国藩……其学术思想和学术追求,均循以孔孟之道;再去考察湖湘人士之性格,其山民之刚烈、倔劲之个性也是非常明显。两种文化相互渗透:湖湘人士个性特质,沐浴以儒家道德精神的,呈现出了一种独特人格和精神范式。

二 湖湘文化浸润下的文化形态及其特质分析

(一)湖湘哲学

湖湘文化中的哲学思想特征可以总归为:以“理”为魂,以“用”为骨,即实现了理学的内圣之学与经世致用的处世方式的有机融合。周敦颐提出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主静、无欲、顺化、至诚等基本概念,是理学范畴的重要内容,因其被奉为理学开山鼻祖;其学说经历代学者如胡安国、胡宏、张栻、王夫之、曾国藩、谭嗣同、毛泽东等人的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湘哲学思想体系。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出生于今湖南道县,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春,前往月岩求学,师从吴明,初悟道。庆历四年(1046年),周敦颐任荆湖南路郴县(今郴州苏仙区)县令,公务之余,执教讲学。皇祐四年(1050年),任为郴州桂阳(今郴州市汝城县)县令。治平元年(1064年),任永州通判。治平四年(1067年),周敦颐以永州通判摄邵阳事,任邵州代理知州,当时的宰相吕公著赞扬他“操行清修,才术通敏,凡所临莅,比有治声。”如今镶嵌在湘南大地的濂溪故里、月岩、濂溪别墅、汝城濂溪书院、汝城古祠堂、爱莲池等无不浸透着周敦颐光耀千古的学术思想。胡安国(1074年—1138年),一生以圣人为目标,潜心研究《春秋》,主张经世致用,重教化,讲名节,轻利禄,憎邪恶[1]。在湘潭县隐山与次子胡宏共同创办“碧泉书堂”(文定书院前身),开创“湖湘学派”。张栻(1133年—1180年),曾拜师胡宏,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曾主管岳麓书院,从学者达数千人,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是为一代学宗,主张:“心也者,贯万事统万理,而为万物之主宰者也”。王夫之(1619年—1692年),今湖南衡阳人,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如今,石鼓书院、湘西草堂、船山书院等地处处可以 寻到胡安国父子、张栻、王夫之等湖湘哲学达人的踪迹[2]。曾国藩(1811年—1872年),今湖南双峰县人,崇尚理学之禀气,在其从政和治军生涯中,更是把湖湘文化之中经世致用的理念烙在国人心中。谭嗣同(1865年—1898年),湖南浏阳人,倡导“仁”为万物之源,“以太”为万物之本,是“不生不灭”的,在以生命为代价倡导维新变法践行自己奉行的哲学旨归;位于浏阳的谭嗣同祠,是湖南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有“谭嗣同生平事迹陈列展”和”戊戌变法纪念展“,陈列了康有为挽谭嗣同的对联(复制件)和梁启超书赠的横匾:民国先觉(原件)[3]。杨昌济(1871年—1920年),湖南长沙人,主张折中调和,身体力行倡导改良,其墓位于长沙县开慧乡开慧陵园内,是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1893年—1976年),湖南湘潭人,一生以实践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对湖湘哲学思想的完美深化;韶山是毛泽东主席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劳动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是著名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4]。

(二)湖湘文学

纵观湖湘文学,其地域特征是明显的:浪漫色彩与家国情怀相互融合。

史料记载,从新石器时期到西周,沅湘一带流传着一些民歌和民间传说,没有文人创作的记载。屈原贬谪沅湘、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之情,写下了许多有关湖南山水景物、民风民俗、神话传说的辞章,再现了古代湖湘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小中见大,开创了南方楚辞,离骚文学流派,奠定了湖湘文学的基石,屈原的人格和精神成为湖湘文学的底色。

王夫之,以诗文成就的大儒,其爱国忧民的情怀和缜密的学术功力,交融在其诗文中,启迪了湖南之文风。其《更漏子·本意》结构承上启下,似在描述凄清浪漫的外在环境,最后抒发的是壮志未酬和忧国忧民之情。《摸鱼儿·东洲桃浪,潇湘小八景词之三》诗中用浪漫主义的笔尖描述了江南那美丽的土地上,仙院香云缭绕,湿润的芳香飘入红漆朱户,道家的神坛疏灯与天上晶亮如珠的星斗互相辉映,就像是一派由天而降的花雨,实则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痛苦。

近代的维新派诗人谭嗣同的诗文语言流畅,气势雄伟,炽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喷薄而出,映射出慷慨的战斗光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激励无数湖湘儿女在谋求民族解放和幸福道路上前赴后继;“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呈现了无穷的忧国情怀。

(三)湖湘教育

书院文化是湖湘大地一道源远流长的独特景观,是湖湘教育的完美呈现。早在唐代,湖南就设有耒阳的杜陵书院、长沙道林精舍、衡阳李宽中秀才书院等逾30所,湖南书院占了全国书院近1/3的数量。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发展,逐渐到达鼎盛状态,从而奠定了湖南教育在全国的先进地位。

湖湘书院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入了开放包容的血液,书院诞生之初就引入中国传统的“会讲”,广邀各派学者来书院交流、讲学,谓之“会讲”。会讲在南宋时期尤为兴盛,各书院广开门户,授徒讲学著书立说,不囿于学派门户之见,不拘于学术论道上的高下,以诚相授,取众家之长,采诸家之学,朱熹、张拭“岳麓会讲”曾名闻天下,并逐步发展成为湖湘各书院一个世代沿袭的优良传统,湖湘文化教育因百家争鸣而达百花齐放之盛况。湖湘教育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兼收并蓄的教育手段和经世致用的教育目标完美融合,这种特征深深烙在周敦颐、胡安国、胡宏、张栻、王夫之、曾国藩、谭嗣同、杨昌济、毛泽东等湖湘仁人志士身上。

纵观湖湘书院的选址,一般选在景致优雅或文物荟萃之地,在办学过程中,又不断对周边环境进行建设,如今各书院无不成为当地有名的旅游胜地。

(四)湖湘宗教

南岳群峰叠翠,四季分明,自然条件优越。自先秦以来,不少道教先贤在此集聚修道,东晋大兴元年(318年)著名道姑魏华存来南岳修道,前后在南岳累计修道十六年之久,供奉魏夫人的黄庭观就是为其而建的;魏晋南北朝时有九位真人在此修行,九真观是为纪念他们而建;还有不少修炼的岩洞、药堂、丹房和仙举的地方及道观建筑,成了湖湘大地难得的名胜古迹。慧思大师于陈光大二年(568年)率众徒来南岳,创新理论,是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是佛教中国化的标志。湖湘大地上佛、道两教相互交融,同尊共荣,南岳衡山大庙九进四重院落,正殿外侧还有众多寺观,为地方神与佛道神祗所共居,是我国唯一的佛道并存的人文景观。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基督教在湖湘大地就有发展,主要是举办教育、卫生赈灾救荒事业。据统计,解放后全省77个县、市建有礼拜堂,成为不可或缺的宗教景观资源。天主教也一直致力于湖湘的社会文化事业推进工作,湘雅医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14年的湘雅医科大学,湖南育群学会(代表湖南省政府)与美国雅礼协会联合创办,孙中山曾题写“学成致用”的勉词。长沙市雅礼中学创办于1906年,是美国耶鲁大学校友组织雅礼协会开办的,雅礼中学旨在沐西方之文明,承华夏之神韵。

(五)湖湘科学技术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克服了竹简木牍的笨重和绢帛的贵重,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从而使中国古代文明遥遥领先世界一千年。前苏联学者劳赫曼在《造纸学》一书中指出:“中国蔡伦在一千八百年前发明了纸,其他任何发明,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不能和纸相提并论”。美国《时代》杂志在评选有史以来三十三位最佳发明家时,将中国的蔡伦排在第四位,而在影响世界历史的一百位人物当中,蔡伦排名第七[5]。

三 以湖湘文化为底色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一)推动湖湘文化与“古色”融合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但作为一个文化体系则形成于南宋,湖湘文化是湖南文化的一部分,它与神农文化、蚩尤文化、舜文化、马王堆文化、浯溪摩崖石刻文化等古老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湖南厚重无比的传统文化,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体现了文化对自然的辉映和升华,文化赋予自然以灵气,文化就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远航的载体。从旅游业的发展看,文化资源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核心资源,旅游产业竞争力强弱,与各地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息息相关。湖南旅游产业的提质升级,要着力解决文化元素“虚无化”现象,让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防止出现“有景无文、有文无化、有化无传”的现象。研究湖湘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要挖掘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就离不开各地“古”文化的呈现,从丰厚的湖南“古”文化中续写其与湖湘文化的前世渊源,进一步厚植湖南旅游产业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推动湖湘文化与“红色”融合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民主,历代湖湘儿女抛头颅、洒热血,从这里走出,成就了一个个传奇故事。湖湘大地成为了地球上一片醒目的“红土地”,奠定了湖南红色旅游的基石,在全国首批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中,就有4条与湖南省红色旅游景区有关[6]。长株潭地区的伟人故里韶山、湘潭乌石、长沙花明楼构成享誉国内外的“红三角”,大湘西有红二、红六方面军的革命根据地和芷江抗战受降纪念旧址等众多革命遗迹,环洞庭湖有林伯渠故居、《厂窖惨案》纪念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平江起义旧址及纪念馆等红色景点,大湘南有湘南暴动指挥部旧址、李达故居、断肠明志的陈树湘纪念馆、“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沙洲村等革命遗迹[7]。

推动湖湘文化与“红色”融合,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推进。一是全力打造一支对湖湘文化有深入研究的“红色”讲解员队伍。历代湖湘儿女强烈的家国情怀,并为之前赴后继的大义担当来自湖湘文化的铸魂,“心忧天下”“经世致用”等湖湘精神在湖湘儿女血液中代代传承,广大“红色”讲解员队伍要能讲透“红色”现象与湖湘文化的血脉关系,通过“红色”现象深刻感受湖湘文化的魅力。二是推动湖湘文化资源与“红色”资源的融合发展。湖湘大地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星罗棋布,交相辉映,要基于融合发展理念推动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融合,协同发展。2016年10月,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郴州沙洲村“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郴州抓住契机,争取各界支持,精准定位,致力于将沙洲村打造成“长征小镇”,同时将理学资源与“红色”资源融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融合范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三)推动湖湘文化与“绿色”融合

湖湘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要有“文化”的雅致,也要有“旅游”的兴致;要有以“古色”“红色”的底色,也要有“绿色”的亮色。湖湘大地山行水势之多态,生态环境之优美是上天赐予的宝贵资源,也是滋养湖湘文化的重要养分。在文旅融合的征途中,一是做优做亮绿色景点。让绿色景点成为传播湖湘文化的载体,让湖湘文化为绿色景点增光添彩。二是做精做响绿色食品。大湘南和大湘西旅游圈生态资源尤为优良,有诸如永州市、零陵区、江永县、祁阳县、古丈县、花垣县等一批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还有港澳蔬菜供应基地,该区域农副产品口味鲜美,地方特色鲜明。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征途中,将湖湘文化融入到秀美的山水、融入到餐饮美食产业,让游客享受舌尖上的美味,体会美食背后的多彩人文。

(四)推动湖湘文化与研学融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源泉。增强文化自信,以文铸魂,以文化人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湖湘文化地域特色浓郁,传承良好,是研学旅行依托的宝贵资源,打造成全国游学的重要目的地资源堪佳。推动湖湘文化与研学融合,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做好细分市场,重点围绕两大群体:学生、企业家展开推广。2017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意见》得到学校和广大家长的一致赞许,也为湖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契机;近年来,传统文化引起了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针对企业家的国学培训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湖南紧临珠三角发达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市场条件,湖南高校科研机构集中,湖湘文化研究成果丰硕,可以为研学产品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另一方面,要健全三大要素:教室、教师、教材,积极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对接研学产业,构建湖湘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机制。

(五)推动湖湘文化与“廉政”教育融合

湖湘文化闪耀着廉政文化的精神光芒,湖湘大地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廉官群体。“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屈原入湘,怀石投江以明志,点亮了湖湘儿女灵魂的灯塔;湖湘大地更是“莲图腾”的发祥地,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为官一生,清廉一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刻出了湖湘儿女家国天下的精神画像;清朝名臣、“湘军”统帅曾国藩一句“做官以不要钱为本”,印证了湖湘儿女廉洁自律的精神实践;一代伟人毛泽东更是“粪土当年万户侯”,筑牢了湖湘儿女经世爱民的精神情怀。这些,是清廉湖湘的内涵,是清廉湖湘的宝贵财富,也是“廉政”教育的不竭资源。弘扬廉政文化,要从他们的著作、为官的事迹、老百姓的传诵等方面深挖细理,系统梳理,多渠道传播廉政故事,将文化资源聚集地开辟为廉政教育活动基地,推动廉政思想教育上讲坛、入课堂,实现湖湘文化促廉政。

(六)推动湖湘文化与“数字经济”融合

文旅融合已成必然趋势,数字将是文旅产业腾飞的翅膀,“数字敦煌”“故宫文化遗址数字化”等现象,印证数字经济对文旅产业的深度推进作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也提出,要大力推动数字文旅产业发展,要大力提升优质数字文旅产品供给,促进文旅产业链健康发展,各地因地制宜、凝练特色,塑造文旅品牌,实现文旅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湖南文旅产业发展要把握准5G时代契机,依托大数据技术,实现智慧服务、智慧运营、智慧体验,促进湖湘文化向深度体验转型升级[8]。5G技术将引领未来世界潮流,也会带来文旅产业翻天覆地的变化,奠定文旅产业信息化、智慧化发展基础。我们要早谋划、早布局5G时代方阵,深入探索湖湘文化“智慧”服务,尝试与信息技术企业牵手,全面推广深度智能搜索、VR/AR技术等,让广大游客朋友能便捷吸取湖湘文化营养,提升感知质量。譬如,利用“5G+AR”技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湖湘文化讲解服务;利用“5G+语音”技术,提供多种语言在线翻译,打破湖湘文化地域限制,实现湖湘文化跨时空延申云发展。同时,要引入大数据技术,打造湖湘文化“智慧”运营模式,通过分析游客数据信息,实时把握游客需求规律,精准锁定目标群体,实现湖湘文化精准推广,促进湖湘文化开启“智慧”运营模式。

四 结语

湖湘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湖南旅游产业发展依托的核心资源,更是湖南旅游创新发展的底色,只要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守正创新,遵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发展理念,积极推动湖湘文化与“古色”融合、与“红色”融合、与“绿色”融合、与研学融合、与“廉政”教育融合、与“数字经济”融合,湖南文旅产业未来一定能书写更加美丽的画卷!

猜你喜欢
湖湘文旅湖南
为什么久坐久站腿会发麻?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我是湖湘儿女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咏“湖湘教师写作夏令营”
湖南童谣
在湖南
unit 15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