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俄语专业教学指南》的解读与贯彻*——刘宏教授访谈录

2021-11-21 07:21
外语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俄语文科指南

刘 宏 王 钢

(大连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大连 116044)

提 要:《俄语专业教学指南》对新时代俄语专业建设和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本访谈阐释《指南》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明确《指南》提出的新要求,即强调立德树人、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并遵守质量标准、树立闭环性质的教学质量监控意识。同时创新性地提出贯彻《指南》的两个关键点,即师资队伍建设和俄语专业新文科建设。本访谈对各高校结合实际落实《指南》具有重要参考和指导意义。

1 引言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为各专业科学健康发展指明方向。为推动《国标》落地生根,教育部高等学校俄语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研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俄语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新时代俄语专业创新发展提供行动路线。

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教授多年来一直身处俄语教育教学第一线,具有丰富的俄语教育管理经验和俄语教学实践经验,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作为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俄语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领导并参与《指南》的编制工作。我们有幸请到刘宏教授,就《指南》相关问题进行解读,就如何贯彻《指南》进行交流,希望对各高校俄语专业根据自身情况落实《指南》提供参考、有所启示。

2 《指南》出台的背景与意义

王钢(以下简称“王”):刘老师,您好!感谢您抽出宝贵时间与我们交流贯彻《指南》的建议和想法。自2020年4月《指南》颁布以来,外语界专家积极进行解读,这对全国高校贯彻好《指南》非常有帮助。您作为我国俄语教育领域的专家,领导并参与《指南》的筹备和编制工作,也多次撰文(刘宏 2018, 2020)对《国标》和《指南》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和解释。我想首先提一个问题,教育部为什么出台外语类专业《国标》和各语种《指南》?

刘宏(以下简称“刘”):《国标》和《指南》出台以来,得到全国高校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高校的教学管理者格外关注《国标》和《指南》,因为这涉及我们高校所有专业办学的质量标准。《国标》和各语种《指南》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外语类专业准入、建设和评价的标准,开启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质量标准时代,这在中国外语类专业建设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对于外语专业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教育部高度重视专业建设的质量标准问题,我认为这里有对内和对外两方面的原因:从对内方面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和建设新发展格局,指出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正在经历转型,新经济业态正在形成,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新城市群、产业群和大学群正在形成,伴随着产业需求的新学科群也正在形成。“一流大学”的建设将促进这种格局的形成。因此人才的培养需要确定更高的质量标准,更要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从对外方面讲,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要进一步扩大开放。针对未来的全球治理,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理念。这两个理念是世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面对更高质量的开放和参与世界规则的制定,中国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复合型外语人才。也就是说,《国标》和《指南》的制定和实施是与时俱进的需要,是符合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

王:具体到俄语人才培养,我想《国标》和《指南》的出台还正好呼应中俄关系上升到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的高度。我想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指南》的出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刘:你说得非常对。中俄两国从2006年开始互办国家年、语言年、旅游年、青年年、媒体年和地方合作年,不论是在政治层面,还是在经济领域和人文交流领域都达到历史合作的最好水平。中俄两国建立人文交流合作机制,秘书处设在中国教育部。中俄人文交流机制促进中俄两国在教育、旅游、媒体等领域的深度合作。2019年中俄两国领导人将中俄关系上升到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高度,既是对以往两国关系的高度肯定,又是对两国关系在未来发展中的期望。中俄两国在目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实现互助守望,互相支持,是新时代大国关系的典范。作为中国的俄语人,我们期待中俄两国世代友好,我们也会为中俄两国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培养更多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本次《指南》的颁布,顺应这样一个契机,为新时代中国高校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俄语人才提出具体要求。

3 《指南》提出的新要求

王:那您能不能谈一谈,与以往我们对俄语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这次的《指南》有哪些新要求?对全国高校来说,执行《指南》的关键点在哪里?

刘:我们研制《指南》的时候,考虑到全国高校俄语专业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兼顾作为一个教学质量标准应该具备的各种要素,但是要真正把《指南》的要求做到位还是有一定难度。《指南》提出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调立德树人。俄语专业要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新时代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认识到俄语专业教育在新时代将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新一代俄语人才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工作中起作用;要学会用俄语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努力构建中俄命运共同体;要了解中俄两国历史及两国的交往史,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开展中俄交流与合作;要理解中俄文化渊源的不同及两国价值观的差别,也要努力挖掘现代中俄两国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求同存异。《指南》针对以上新要求对俄语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做出规定。

二是要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并遵守质量标准。《指南》规定人才培养规格标准,也就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才培养标准;《指南》也规定课程体系建设标准,既考虑到俄语专业作为语言专业的共性要求,又兼顾本次《指南》对课程质量的拔高要求,即对开设中俄文化对比类及具有一定深度的国别区域课程的要求;《指南》规定实践教学内容和要求,把国外学习与短期交流列入实践教学环节;《指南》规定毕业论文的写作标准,希望通过毕业论文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同时也支持毕业论文形式的多样化。

三要是树立闭环性质的教学质量监控意识。这里需要建设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专业持续改进机制。这3个机制是质量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要高度重视。这是你提的第一个问题。你提的第二个问题,关于全国高校执行《指南》的关键点,当然接着我们的话题逻辑,就是要抓与教学质量有关的所有要素。

4 贯彻《指南》的关键点

4.1 俄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王:您认为在贯彻《指南》和保证教学质量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什么呢?

刘:我认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要素是师资队伍建设。不论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是开展俄语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都是至关重要的。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指南》新要求的俄语师资队伍是当前高校最紧迫的任务。

王:您认为按照《指南》要求,目前全国高校俄语专业教师队伍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刘: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从宏观的角度看,也就是从全国高校俄语专业教师整体的角度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师整体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根据我们对俄语专业调查的结果,全国高校俄语专业教师总数应在1200人左右,分布在160余所院校,也就是每个学校平均有8名俄语教师。但是目前个别招生数量比较多的学校,师生比尚未达到1:18。所以教学质量在每年俄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结果中可见一斑,专业建设时间较短、招生人数较多、师生比不尽如人意的学校专业水平测试成绩很低。俄语专业四、八级考试性质聚焦于教学大纲完成情况的检验,较低的测试成绩说明教学大纲完成率较低,特别是作文等知识输出型题型得分偏低,反映出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专业建设时间较长、师资比较有保证、具备硕士及以上人才培养的院校教学质量还是比较有保障的。一部分院校教师数量不足,四、八级水平测试成绩偏低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高的第一个表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高第二个表现在于教师从事教学学术研究不够,全国高校俄语专业省级教学改革立项的数量特别少,有深度的教学论文发表也寥寥无几。这里有教师对教学学术研究认识不到位的原因,也有高校自身不重视教学以及教学学术研究氛围缺乏等原因。全国教学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新时代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也是非常值得每位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来开展研究的课题。第三个表现是教师的科研成果反拨教学还不够,科研和教学没有做到相互促进和有机融合。由于学科建设的压力,教师比较重视科研项目和论文撰写,但是选题是否符合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科研是否能够为教学服务,这方面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今后要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思考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教师科研反拨教学结合起来:一是促进教师将研究的最新成果带进课堂,让教学中能够体现最前沿的研究思想和内容,不断提升课程的前沿度和挑战度;二是多吸收本科生和研究生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带动学生们尽早学会科研的逻辑思维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方面我最近参加中俄语文学专业国际认证体会很深,俄罗斯教师带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很强,每个专业学生都有年级论文,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我们的努力方向就是让教学和科研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王:您一下说了4个方面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看来您最关心全国俄语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也是您从宏观谈到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刘:因为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我们培养高水平俄语人才和开展高质量科学研究的基础,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源泉和根基之所在。“在新的历史时期,解决我国俄语专业建设水平的核心节点无疑在于提高俄语专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黄东晶 2018:80)目前全国较早开设俄语专业的院校基本上完成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老一辈已经退休,不再从事教学工作。我很担心他们的许多教书育人和“传帮带”的优秀传统与品质没有得到良好的继承。也希望各个学校在有机会的时候,能够让老教授和老专家们开展示范课程,多为年轻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和方法。希望有更多的年轻教师重视开展教学学术,把课堂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努力开展教学研究,同时也能把最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那么从一个学校内部看,也就是从师资队伍的微观层面去看,为贯彻《国标》和《指南》,还存在一个师资队伍知识结构转型的问题。本次《国标》和《指南》中都将国别与区域研究纳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内容,并在课程体系中做出安排。我认为这个变化对高校外语学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也就是说,在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任务中,增加对国别与区域内容的掌握与研究,这是对新时代中外关系角色转换的一种适应和准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中代表发展中国家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面对未来,中国需要大量既懂外语又知晓国际规则、国际事务的复合型人才,包括涉及具体国家和区域事务的人才。因此我们的外语教育将承载崭新的人才培养任务。以语言、文学、翻译为主要内容和基础的人才培养任务向兼顾国别与区域、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转变。现在特别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建立起一支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师资队伍。

王:听了您的观点,我觉得这个新任务非常艰巨。目前俄语专业的师资还是以语言、文学和翻译等方向为主体的知识结构。

刘:所以解决微观层面的问题显得更迫切。关键是各校教学管理者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对国家的战略需求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观念上认识上去才能有所行动。目前有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先行改变一步。解决这个问题,不同学校面临不同的任务和问题。综合性院校有国别与区域研究基础,有这方面的师资,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原有的师资和课程与外语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如何尽快实现在本科高年级及硕士、博士层面用外语开设国别与区域课程;其他缺乏国别与区域师资的学校可以通过引进海内外具有国别区域教育背景的人才、鼓励本校教师教学和科研转型、聘请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等多种途径来建构崭新的师资队伍。同时要强调的是,中俄跨文化交流方面师资培养和课程设置也很重要。从某种程度上看,俄语专业所有课程都应该贯穿中俄跨文化交流的意识。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俄语教育培养学生能够在贸易、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具有全球视野和家国情怀,能够胜任中俄友好交流。也就是说,现在的俄语教育目标更加远大,更加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培养全球治理人才的需求,同时对质量要求更高、挑战度更大。如何把对学生的语言技能训练、国别与区域知识掌握及在中俄跨文化交流中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3者结合起来,是我们应该下大力气做的工作。因此说,我们在微观层面的任务就更加艰巨,我们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改革任务也更加迫切。

4.2 俄语专业新文科建设

王:经过您的解读,我似乎对未来俄语专业教学改革方向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刘:我们俄语专业的发展永远会面临传统继承和方法创新的问题,就是要做到与时俱进,与国家需要和时代要求同向同行。《国标》和《指南》的颁布,能够帮助各高校在俄语专业建设过程中树立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专业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的方向。教育部通过“双万计划”和“四新”建设,把专业和课程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任务来抓,目的就是集中一个学校的资源建设好本科专业,建设好核心专业课程,淘汰和杜绝大学里存在的“水课”,建设“金课”,从而把学校的核心注意力真正引向对人才培养的投入,鼓励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将一流人才培养作为核心评价指标。我们俄语专业要真正从课程和课堂建设入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并改革考核机制,努力构建考核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评价体系。教育部最近的做法是一套组合拳,下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以本为本”和确保立德树人建立制度体系、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为目的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有这样的政策导向,我们全国高校的俄语教师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课程建设方面,力争每位高职称的教师都能主持和参与一门高水平“金课”建设。

王:您说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为基层一线教师,特别是喜欢教学并在教学上取得良好成绩的教师带来福音。在这样的机制下教师也可以多元发展,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您刚才提到的“四新”中包括新文科的内容,您是怎么理解新文科的?

刘:最近教育部在山东大学启动新文科建设工作,召开工作布置会,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为全国高校文科类学科专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关于新文科的讨论一直非常多,全国高校举办多个关于新文科建设的论坛和研讨会。“新文科的产生是内在和外在需求促成的。”(王铭玉 2020:19) 首先,新文科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一系列新技术出现后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影响。新文科的要义在于用数字思维做人文研究和阐释,颠覆以人的主观判断为主的研究范式。大数据、数据库在人文社科中的深度应用将提供以往难以企及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能够将从前处于边缘的研究内容置于研究的中心地位,人所熟悉的一切可能边缘化,人所不熟悉的数据和智能因素帮助人认识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认识的改变和研究范式改变的过程。其次,新文科建设要引领学科方向的创新,坚持问题意识,回应社会关切和需求。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要求我们在国际上肩负更多的责任。中国需要面对很多现实问题。需要加强研究我们与世界的连接,研究中国哲学和文化能够给人类发展带来的理念和思想,需要我们的人文社会学科回应和研究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中俄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关系研究等。第三,新文科建设一定要打破学科专业的壁垒和限制。新文科建设就是要创新,对于俄语专业来说,新文科意味着建设新专业、开发新课程、探索新模式、编写新教材、补充新内容、运用新手段、开发新思维。这个打破学科壁垒的过程,就是俄语学科专业与其他专业交叉融合发展的过程,这也恰恰能够体现出不同院校的俄语学科专业特色。所以,俄语专业的新文科建设也是一个专业特色发展的问题。能培养经济、贸易、法律、金融、科技、文化、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高水平俄语人才,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中俄关系的实际需要。

王:以上您说的3个方面反映新文科建设中的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与学科建设。如果能在这3个方面做好了,也就是意味着俄语学科专业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相信这样的俄语新文科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俄语人才培养。

刘:对。我觉得各校在贯彻《指南》时,始终都要坚持的初心就是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外语类的《国标》和俄语专业的《指南》使我国高校俄语专业建设进入质量标准时代,从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历史长河来看,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要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创新和改革,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国标》和《指南》:在基础阶段,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好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加大基础阶段语言技能训练量;在高级阶段,努力尽早实现用俄语教授国别与区域课程,树立问题意识,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只有不断尝试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成效,也只有从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做好课程之间和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到改革和创新的整个系统中才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5 结束语

在此次访谈中,刘宏教授强调高校执行《指南》的关键是把握与教学质量有关的所有要素,以俄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新文科建设为抓手,为高校落实《指南》、为俄语专业今后的发展明确方向和路径。刘宏教授也指出,《指南》给予我们的是宏观的理念和指导,理念的具体实施和实现还要靠每个学校俄语专业的自身努力,结合传统,努力创新。期待俄语界同行积极实践,不断开展教学改革,努力在新时代为高水平复合型俄语人才的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俄语文科指南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信息时代背景下关于针对本科生的俄语学习APP的思考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里加市长因讲俄语屡被罚
指南数读
孙文科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中国“俄语年”俄语知识竞赛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