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实践教育探究

2021-11-21 21:27何连军梅笑雪
大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工匠师傅院校

何连军,梅笑雪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在国家经济转型的大时代背景下,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对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基于此,“工匠精神”应运而生,高职院校作为职业导向下的人才培养基地,准确把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内蕴,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性地开展工匠精神实践教育,培育出契合现实经济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成为了其积极肩负时代使命、承担人才培养社会责任的重中之重。

一、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内涵

(一)现代学徒制

“学徒制”诞生于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属于其中较为特殊的形式,其内核突出表现为“师徒传承”。在学徒制中,师傅从技术和道德品质双方面实现对学徒的教育,进而实现对传统“工匠精神”的传承。现代学徒制有别于传统“学徒制”,表现在学校的参与,即传统的学徒训练与现代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突破了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间的壁垒,简言之即为“工学结合”下的“师徒传承”。现代学徒制具有几个典型特征:其一,仍以“师徒关系”为核心,却淡化了传统“学徒制”的私人雇佣色彩;其二,“校企合作”为基础,学校与企业间的深层联动机制建立,破解了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难题。

(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一个新概念,其基本内涵可从下述几个方面阐释:第一,“工匠精神”表现为一个笃定的职业理念,对技艺的学习、传承与创新成为了工匠的毕生追求[1];第二,“工匠精神”表现为一类高尚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品质构成了工匠实现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的精神基石;第三,“工匠精神”表现为一种高超的职业技能,工必尚巧,高超的技艺是工匠的立身之本,也是其个体价值的充分彰显。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要求人才的培养更加专业化、系统化,时代发展呼唤“工匠精神”,“大国尚技”在社会中蔚然成风。

二、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开展工匠精神实践教育的必要性

(一)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价值内蕴的高度契合性

“工匠精神”即以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浸润在自身所处行业之中,执着工作,务求实现产品与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的职业操守与价值遵循,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劳动精神的具体实践[2]。“现代学徒制”作为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其内蕴价值、理念与“工匠精神”相辅相成,“现代学徒制”模式以学生的实践技能强化为导向,注重提升其在未来求职时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师傅在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内嵌了“工匠精神”的教育,使得学生初步具备了成为“工匠”所需的各种基本素养。正是“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价值内蕴的高度契合,保障了学生经过此模式的培育后铸就其精湛的技术与高尚的职业操守。

(二)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时值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制造类产业对专业技工的需求量缺口巨大,技能劳动者在我国就业总人口的比重过小。这一方面是由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致使原有劳动者技能素质无法应对深刻变化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高素质技能型职业人才的培养没有跟上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作为职业人才“摇篮”的高职院校还未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到其人才培养体系中去,输出的职业人才不够对口。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育方式变革的现实需求

职业教育决不能造成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割裂,为切实推进劳动力资本向人力资本的转化,紧扣“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注入“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更好服务社会的必然选择。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推进“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实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哺育:一是院校“立德树人”的人文价值理念呼唤“工匠精神”,以期一改以往人才培养重实践轻人文的弊端;二是院校增强自身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可以通过“工匠精神”来实现,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输出会为院校赢得一定的社会声誉。

三、当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比重失衡

高超、娴熟的技能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却不是其全部,它还包括敬业爱岗、精益求精的高尚匠人情怀,当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实践教育陷入了一个误区,即过于重视技能的培育,轻视了学生素质修养的教育。在这样的校园文化影响下,学生流于表象操作的技术,却缺少了对技术内蕴的规律与真理的认知,该理念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具备匠人所必须具备的人文底蕴与职业操守。

(二)企业参与到工匠精神实践教育中的程度较低

纵观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时常出现企业“边缘性”参与的现象,由于学生的诸多教育环节均由校方主导,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往往不高。主要由于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内在联动合作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企业参与“工匠精神”实践教育,必然产生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成本,如委派师傅进行技能教学所必要的劳务报酬等,而见习生却并不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利益。利益权衡下,企业在该方面的投入必然较少,很多实践教育过程流于形式化。

(三)工匠精神实践教育考评体系不完善

“工匠精神”实践教育的成效,需要有完善的考评体系加以衡量。目前,企业参与到评价主体中的现象较少,大部分院校的实践考评仍以校方一方为主导,企业以及师傅或是由于不参与,或是其自身繁忙无暇兼顾考评,使得考评主体呈现单一化的特征,并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

四、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优化路径探析

(一)以多样化方式营造院校工匠精神文化场域

首先,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开展基于“工匠精神”的素质教育。“现代学徒制”下的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校方当从课程体系设计的方面推进职业道德教育,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奠定好扎实的理论基础。具体可从两方面开展,一是开设相关的思想品德以及职业道德课程,让学生对其未来所从事工作基本职业素养有初步认知;二是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同专业之间的职业道德素养既有着共通的部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在专业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其次,鼓励教师、学生积极开展各类“工匠精神”主题活动,在校园中营造“匠人”氛围。如可开展“劳动模范事迹宣讲”等专题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所准备的相关报道、视频等方式,引导其展开热烈的讨论,由此在学生心中扎下“工匠精神”之根;还可在校园实训基地举办各类技能交流大会,定期邀请技术专家赴校开办讲座,让学生与一线“匠人”近距离交流探讨[3]。

(二)构建实践导向下的校企深度合作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共同推进“工匠精神”的实践教育决不能流于形式,为此,校方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利益权衡,同企业一起商议制订合作协议,务求合作过程中双方效益的共同彰显[4]。首先,院校加强企业在学生实习规范以及企业录用标准制定方面的参与度,为企业量身定制其所需的专业人才;其次,要充分发挥“现代学徒制”下“师傅”角色的作用,学生进入到企业实习后,师傅在其职业生涯规划、技能操作教育、社会心理等方面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故而“师傅”要积极参与到实习规范与考核标准的制订中去,细心指导,将“工匠精神”内化在其指导技术实践的过程中。如可建立旨在实现校方、企业师傅、学生三方联动的网络沟通平台,学生可与企业师傅进行实时的交流,学校亦可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追踪把握。

(三)构建多元实践教育考评体系

多元实践教育考评体系的构建,首要的一点便是考评主体的多元化,企业必须纳为主体之一[5]。企业在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方面所获得的信息较为充分,对学生的技能实践状况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参与到考评之中能够显著提升考评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如对学生进行相关考评时,校方应与学生实习企业、指导师傅积极联系,了解学生在实习期内的具体表现,并重视企业相关部门、“师傅”的评价建议。再者,考核方式应当予以改革,要坚持量化考核在考评科目中所占比重,理论学习、企业实践下辖的诸科目应当给予科学的计分权重。

猜你喜欢
工匠师傅院校
90后大工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