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核心的高校篮球“课程思政”培育目标探索①

2021-11-21 21:45姜大庆徐策石蕾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篮球课程思政思政

姜大庆 徐策 石蕾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体育部 河北秦皇岛 06600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使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可以促进当代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有助于为国家提供可靠的人才支撑。高校体育作为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完善人格和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篮球课如何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并在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则更需要高校体育工作者去认真探索与实践。

1 高校篮球课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

1.1 基于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需要不断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写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可见高校体育在育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课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需要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以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1.2 基于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篮球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3]。大学体育课中普及程度较高的篮球课“课程思政”改革势在必行,要探索符合高校篮球“课程思政”的培育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篮球教学全过程,做到体育知识素养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步调一致、同向同行。

2 高校篮球课“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现状

目前,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都围绕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个领域目标中前3个目标组织教学,篮球课教学也多注重篮球专业知识的普及和运动技战术的提高,存在重“体”而轻“育”现象,教师热衷于运动技能和竞赛技巧的研究,师生对“课程思政”理念理解不足,未能充分发挥篮球课的育人功能。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核心的高校篮球课“课程思政”培育目标

当代大学生是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在体育方面自然也不会例外,在他们观看和体验各项体育运动的同时,这种体育精神也会无形地刻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体育这个介质,也无形地传递给了大学生,显然这比报刊、新闻介质里只能简单呈现文字,或者只是让大学生死记硬背来传递和培养要来得快而好。为此,高校篮球课“课程思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引领,应对学生进行10个方面的教育。

3.1 对学生进行拼搏与进取教育

实现中国梦就需要全国人民拼搏进取,“撸起袖子加油干”,教师要通过讲授让学生深刻理解“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体育在催人奋进、凝心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自觉秉承顽强、拼搏、进取和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自觉为建设体育强国身体力行,为建设伟大祖国不懈奋斗。

3.2 对学生进行乐观与坚定教育

“女排精神”“航天精神”和“抗疫精神”等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是爱国主义的生动体现。疫情防控关键时刻中国女篮豪取3连胜,鼓舞国人抗击疫情的信心,赛后主教练许利民曾说“在这种逆境中取得成功,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全国人民需要这样坚定的信念去战胜和克服疫情!”。篮球教学中教师应将相关内容作为鲜活的课堂教材,教育学生关键时刻敢于担当、不惧艰险、迎难而上,乐观面对任何困难与挑战。

3.3 对学生进行理解与包容教育

篮球运动作为同场竞技的对抗性项目之一,在篮球场上每位学生与队友、对手之间频繁地进行身体接触和技战术的对抗,随时可能出现肢体接触、意外受伤和对手犯规等现象,在规则允许和未违反体育道德的情况下,学生们是能够充分理解和接受的,这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理解和包容教育。另外,队友的失误、球队的失利等都无形之中教育学生学会理解与包容。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敏锐发现、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优秀品质教育。

3.4 对学生进行平等与公正教育

《管子·形势解》有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可见,公平的重要性。体育竞赛尊崇公正、平等的精神,篮球运动也不例外,追求在平等、公正的环境中比赛与对抗。尽管篮球运动自诞生之日起不断完善和修改规则,其目的无外乎让比赛更激烈和更精彩,让比赛更公平、机会更平等。教师在篮球教学中通过设计分组教学、集体讨论、民主协商、公开透明等方式,向学生讲授公平、平等的教育理念,践行谦虚谨慎、踏实做事、老实做人。

3.5 对学生进行竞争与合作教育

钟南山院士曾表示喜欢体育的原因有3点:一是竞争精神,一定要争上游;二是团队精神;三是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可见,竞争、合作和高效的重要性。篮球竞赛需要场上的5人通力合作,“人心齐、泰山移”“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教师应在篮球课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合作意识、诚实与守信的公平竞争意识。

3.6 对学生进行成功与失败教育

体育竞赛必定要分输赢,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胜利,但篮球场上投篮不进、传球不准、防守失位、配合失误等现象随时发生,学生会切身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与失败的沮丧,如何在身处逆境或遭遇失败时重新站起来,是体育课最好的教育。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说:“体育,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家风’”,“如何在规则下去赢,又如何有尊严和体面地去输,是此时中国最需要和学会的东西”。篮球课上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如何堂堂正正地赢,也要教育学生如何有尊严地输。

3.7 对学生进行遵规与守纪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篮球规则是篮球运动所遵循的法则,包括规定的场地尺寸、规定的篮球大小与材质、篮架高度、规定的技术动作和竞赛办法等。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该运动的隐性教育,即遵守篮球竞赛规则,只要踏上篮球场参与篮球运动就必须遵守规则和恪守体育道德,这与社会生活中每一个公民既要做到尊崇社会主义法治,也要恪守社会公共道德,一脉相通。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和教育学生遵守篮球规则,进而自觉尊崇社会主义法治和道德。

3.8 对学生进行集体与大局教育

集体主义是一种精神,在集体体育项目中表现的尤为突出。篮球运动是球队和球队的对抗与较量,任何一方想赢得比赛,需要主力队员、替补队员、教练组成员、队医等共同努力,需要所有人全心付出和无私奉献。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和教育学生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新冠病毒防控关键时期党中央一声令下,14亿中国人响应党和国家“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号召,识大体、顾大局,自觉遵循,共克时艰;全国医护人员听从党和国家召唤,成为最美“逆行者”,这无疑是对集体主义精神和大局观念最好的诠释。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提高“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3.9 对学生进行爱岗与敬业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篮球教师不仅要学为人师、行为示范,自觉践行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而且在教学中讲好中国运动员的励志故事,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劳模精神”“西迁精神”等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有利于达成 “课程思政”的培育目标。

3.10 对学生进行尊重与友善教育

所谓友善,就是指以善意之心对待他人的宽容友好的态度和为他人提供帮助的行动,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形成和睦友善的和谐人际关系。做到友善则要学会尊重,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篮球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和为贵,强调师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篮球竞赛中引导学生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尊重观众,秉承温和友善、宽宏豁达的为人之道。

4 结语

总之,高校篮球教师需要对“课程思政”培育目标进行不断探索,把思想政治育人工作贯穿于篮球课程教学全过程,走出重“体”而轻“育”的误区,帮助学生在篮球学习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学生,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适应新时代国家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

猜你喜欢
篮球课程思政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街头篮球文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快乐篮球进山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