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素养背景下高校体育综合素质教学实现路径①

2021-11-21 21:45苑琳琳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素质教育学科

苑琳琳

(华侨大学 福建厦门 361021)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部署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把“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紧密连接时所提出的针对学校教育开展成效的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着眼“改善青少年健康状况”,带动青少年在整个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解决我国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身体素养概念的提出,解决了体育教学长期缺乏科学教育理念的难题,使体育教育回归学科本质,走出长期以来着眼体质、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单维教育误区,是以“学生的社会适应力、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核心的包含知识、能力、品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个维度在内的综合品质。随着世界各国对创造创新力的追逐,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当今教育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素养和培养结果的竞争,而身体素养是一切智力发展的根基,只有提高身体素养,在体育教学中获得健康的情感认知、运动体验和良好的品质,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保持较高的素养,获得较好的合作机会和发展机会。因此,上好体育课,提升体育课的综合教育成效,使学生获得较高的综合素质,是现代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检索、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及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阻滞要素进行充分分析,以身体素养教育理念为研究基础,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探索身体素养背景下高校体育综合素质要求,并对该背景下的高校体育综合素质教学实现路径进行分析,力求使体育教育践行增进健康、培养体育道德、建立优良品质和提升“五育”综合素养的目标,真正发挥体育学科的基础学科价值,使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提升的同时,健康、活泼地成长。

1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主要阻滞因素分析

1.1 功利化教学主导思想下的学科发展支持欠缺是体育教学实现全素养教育的根本阻滞因素

我国向来重视体育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价值,并自建国之初就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体育健康教育发展策略,特别是1975年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2000年开始执行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更是将体育在体育锻炼习惯、健康生活方式和体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价值提到了较高地位。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阳光体育”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要求,特别是“校园篮球”“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建设更是将校园体育的开展价值提到新的高度。但根据笔者大量的文献检索、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得到的结果来看,虽然从宏观层面国家和相关职能部门有多套高校体育发展理论、理念的研究,但在微观实践层面却缺少考核机制和财政支撑,再加上由于我国高校的考核机制仍然以论文研究影响力、获奖情况、体质达标情况等显性指标为主,这种偏显性指标、轻内涵发展和学生的隐性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必然催生生存力强盛的功利化教学思想。在整个高校教学体系中,体育教育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在论文影响因子、获奖情况等考核机制中的影响因子较小,因此长期被边缘化,不论从学科发展,还是从教职人员配备与培养途径的创造创新方面,都比其他主流学科缺少支持,甚至面临体育活动开展经费不足等窘境,难以落实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任务,更谈不上实现运动情商、逆商、集体主义精神及价值观教育等更需要培养时间和较多实践的素养的发展。因此,功利化教学主导思想下的学科发展支持欠缺是体育教学实现全素养教育的根本阻滞因素。

1.2 教师、家庭体育素养教育意识和有效教育手段的缺少是关键阻滞因素

教育是一项综合活动,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浓厚的教学环境,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教育意识的差异同样也是教育结果的重要主观影响因素。我国体育学科的素质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已经开展10余年,但从教育结果上看并没有带来显著改变,究其原因不难看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参与主体是体育教师,而社会、家庭几乎不参与学生的体育教育活动。而随着高校的快速扩招,逐年增长的师生比使得学生数量比例、人均场地和健身设施失衡,从而使体育教师难以承担除常规体育课之外的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锻炼指导。体育学科由于被边缘化,长期缺少财力和发展政策的支持,导致体育教师缺少较好的培训与提升渠道,部分教师由于职业责任感不高,在教学有效手段探索上缺少积极性和自主成长动力,这些可以被看作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成效不足的关键阻滞因素。

2 身体素养背景下高校体育综合素质要求和实现路径分析

2.1 在学科发展理念和教育目标上,应着眼能力均衡发展,打造体育教育核心竞争力

在身体素养教育背景下,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思想是无法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因此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现实,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思想必须进行全面改革,坚决落实人的全面发展和全素养培养办学思想。在身体素养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不再是“体质”“运动技能”层面,而是真正要从体育观念教育入手进行全民体质健康教育与成效落实,发挥青少年体育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最核心环节价值,从而建设体育强国。要实现综合素质教育要求就必须首先改变功利化教学思维,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力、竞争力的提升。但体育学科教育由于其学科特点和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体育综合素质教育不是高校和体育教师一个主体所能完成的,是需要多主体长期参与的过程。要想着眼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均衡发展,打造体育教育核心竞争力,就学科发展理念和教育目标维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2个层面进行深度研究。第一,跨部门协同合作,是增强体育教育合力的重要思路。《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政策保障”章节已明确了未来体育素质发展的主要参与主体,即“体育、发展改革、财政、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教育、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科技、民政、外交、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残联等部门和单位要建立目标任务分解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如期完成”。只有跨部门合作,才能最终增强体育教育合力,对高校的体育教育产生实质影响。第二,将体育高校青少年人才培养与竞赛体系融合,从政策层面保证高校学生培养结果,并打消家长、社会对体育教育价值的认识偏颇,从而为高校体育综合素质教育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发展氛围。

2.2 提升体育素质教育管理与监督能力,将“五育”教育思想融合进体育教育中

随着教育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学生在智力维度上的开发与教育已经达到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相对宽松的对外交流政策和不断提升的社会竞争,对学生群体在情商、健全人格、良好思想品德及社会适应力、创造创新力方面提出了更深层次的素养要求。因此,当今学生除了完成学业和智力发展要求外,还要兼顾思想品德教育、美育、劳动教育维度的发展,但除了智育考核机制高度成熟外,教育职能部门对高校“五育”教育至今都没有一套健全的素质教育管理与监督机制,高校自身更是缺乏素质教育管理与监督能力,这些管理能力的缺失则很难保证在实践环节能够获得较高的素质教育产出。在身体素养背景下探索高校体育综合素质要求和实现路径,笔者认为在学科发展理念和教育目标维度上,应特别注重提升教育职能部门和高校的体育素质教育管理与监督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时刻将“五育”教育思想融合进体育教育中。

“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下被反复提及的热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体育学科作为我国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紧随当下教育改革的步伐,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同步提升。

2.3 在教师人才素养教育层面,明确体育基础学科价值和地位,提供坚实的人才培养保障

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与培养渠道、上升途径缺乏具有直接相关性。虽然当前处于网络化时代和信息技术时代,但体育教师由于学科对运动技能和体能优先发展的需求,导致了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存在文化知识和修养欠缺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学历教育的不断提升和大量青年教师的聘任,情况已经有所改观,特别是青年体育教师在教学态度、身体素质和技术动作规范教学能力上已经获得较大突破,尤其是沟通能力、文学素养及教学内容整合能力更是突飞猛进,但体育教师在德育手段、美育教育和劳动教育3个维度上的融合教育能力和课堂控制与变通力还有待提升。因此,应明确体育基础学科的价值和地位,提供坚实的人才培养保障。通过保障机制使教师进行定期进修,拓宽其专业知识广度,增强其哲学认知深度和“五育”教育整合能力。

3 结语

青少年体育教育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高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以时代发展为要义,发挥体育学科的基础学科价值,实现体育教育在知识、能力、品格、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个维度在内的综合品质教育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从而提升我国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成效。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素质教育学科
学科新书架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学科新书导览】
素质教育视域下超硬材料制造教学探索与实践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彰显育人风采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