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与武术文化传承研究①

2021-11-21 21:45窦丽娟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武术评价

窦丽娟

(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镇江 212003)

武术教学是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组成部分之一,对学生进行武术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武术技巧、增强身体素质,更是要通过武术文化熏陶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就现下高校武术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学生技能获得,对于武术文化教育未给予应有的重视,而且评价机制不够科学,导致武术文化教育流于形式。

1 武术文化的内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武术文化奥妙无穷,内容博大精深,武术中包含的文化体现在多个层面,有思想、习俗、教习、战术、技术等。武术文化除了具备一般文化特点之外,还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内涵,它能够反映出中国民族的风俗、宗教、经济、文化、政治、历史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容,带有东方民族的烙印。萌生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武术,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各个时期的传统文化影响,所以,武术理论及实践运用中蕴涵儒、道、佛等哲学观念,如佛家主张的明心见性、重在顿悟,并讲究调息、调身、调心;道家的凝神静气、修身养性,提倡以人与自然为核心,其主旨为自然、虚静、无为;儒家注重内心修养,强调以礼制心、以人与社会为核心[1]。

2 高校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的重要作用

2.1 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爱国情怀

中华文明是炎黄子孙的骄傲,而武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构成,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武术的价值,与此同时,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会有所增强。对武术文化进行传承,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这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2]。利用武术课将武术文化的作用发挥出来,可以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使学生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骄傲,也让学生树立弘扬和传承武术文化的伟大志向。

2.2 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道德素质

学习武术并不是简单地学习武术技击,更是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印上武术文化,使高校学生在身体素质得到增强的同时其人格也逐步完善。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武术指导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扎马步,而扎马步是一个磨练意志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的人生态度。而且,武术中还包含拼搏精神、竞争意识,这些都是数千年传统文明的缩影,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使学生呈现出奋斗、努力、拼搏、坚强的良好精神面貌[3]。

2.3 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文化自觉

文化软实力是当前社会对国家综合实力进行衡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分支,武术文化在高校武术课上的传承与发扬可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众所周知,“礼”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内容,这种文化体现于武术的各个层面。与此同时,武术中蕴含保家卫国、惩恶扬善等精神,在高校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让学生长期接受洗礼,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增强高校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积极、自觉弘扬正能量[4]。

3 基于武术文化传承的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策略

3.1 革新高校武术教学理念,重视武术文化的传承

高校武术课程中所选取的武术项目主要是竞技类项目,让学生参加各类武术比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是高校武术教学的主要目标,正因为如此,现下高校武术教学普遍存在“重竞技,轻文化”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精力放在武术技能传授的研究上,思考的更多的是如何使学生掌握这些武术技巧。从武术文化传承视角来看,这样的教育理念具有滞后性,不利于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所以,为了实现传统文化传承,高校武术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再将这样的理念融入武术教学中。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教育活动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及时革新,从内心肯定武术文化的价值,并在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式,除了思考如何传授学生武术知识和技能,还要基于武术文化内涵大力弘扬自强奋斗、厚德载物、文明礼仪等品质,坚持以锻炼身体、弘扬武术文化为教育宗旨,使学生在习得武术技巧的同时精神品质也得到培养,如团体协作、乐于助人、相互包容、相互帮助的团队精神等[6]。总而言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基于武术文化传承视角进行高校武术教学改革,革新武术教育理念是第一步,也是极其关键的一步,直接影响改革成效。

3.2 以文化教育为导向创新教学方法,渗透武术文化

在传统的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通常采取示范教学法,即自己先示范一遍动作,然后让学生模仿训练。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武术完全成为一个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后面练习,不仅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而且不能真正掌握武术的精髓。以传承武术文化为目标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应摒弃这种教学方式,结合武术文化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武术训练的视频,尤其是一些武术比赛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领略到武术的魅力,唤醒学生对武术文化进行深入了解的兴趣。而且我国拍摄了很多关于武术的电影、电视剧,如《武术之少年行》《东方巨龙》等,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带领学生观看这些电影、电视剧,让学生在良好的视觉体验中充分感受到武术中蕴含的文化魅力[6]。

3.3 基于武德培养优化教学内容,促进武术文化传承

在传统的高校武术课上,教学内容主要是一些竞技类的武术项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动作技巧的研究上。与此同时,高校武术教材普遍存在“拿来主义”的问题,没有考虑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导致很多的教学内容难度动作大、华而不实、过于形式化,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难以被体现出来。而有些学校为了降低难度,教学内容坚持简化原则,可供学生选择的空间较小。武术文化传承视角下,教师应当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培养学生武德、增强学生文化体验为导向,以此促进武术文化传承。众所周知,武术内容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包括搏斗、套路、功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照搬传统武术内容或竞技武术内容,要根据高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武术文化传承需要选择合适的武术内容,包括武术保健、武术防身、武术功法、武术对练、武术短套、武术体操等,以此加深高校学生对武术文化的认同及增强学习武术的乐趣,培养学生终身武术意识。

3.4 建立健全武术教学评价体系,有效传承武术文化

在传统高校武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实施的评价通常是终结性评价,即以切磋为主,用胜负决定高下。这样的教学评价不利于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一般来说,在武术教学结束后,学生仅仅掌握基本的武术发力技巧和几套武术套路,但是并未形成实战能力,更没有感受到武术中蕴含的武术文化。所以,武术文化传承视角下,教师应当针对教学评价进行改革,将武术文化作为一项指标纳入到评价体系中,以此发挥教学评价的育人功能。具体来说,在武术课上实施教学评价,教师应放宽对学生武术套路熟练程度、发力技巧及技击技术的考核,将学习态度、武术文化素养、武术理论知识等纳入评价体系中,作为考核指标之一,尤其是学生对武术文化的了解程度,要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武术教学评价体系,有效传承武术文化。

3.5 基于武术社团开展武术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武术文化的传承仅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不够的,文化传承视角下,教师除了做好武术理论知识的教育工作,还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学生不仅身体素质得到增强,其文化素养也得到提高。对于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应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建立武术社团,并且做好相应配套设施建设,提供专业的指导,为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鼓励学生课外时间积极开展武术切磋、观看武术电影、武术表演等实践活动,通过这类实践活动对高校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武术文化意识,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4 结语

武术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武术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继承并发扬这些传统文化,这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方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限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革新教学理念并优化教学内容,根据武术特点和高校学生成长需求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还要尽可能多地开展有关于武术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传承武术文化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武术评价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