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异化对青年生活方式影响的体育干预对策研究

2021-11-22 01:29杨永立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2期
关键词:异化群体运动

杨永立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江苏 无锡 214028)

网络异化是技术异化的一种,是由于人们过度使用和依赖网络,导致网络反客为主,支配人、奴役人,使人失去主体性,沦为网络主宰的客体现象。作为网络占比最多的青年群体(世界卫生组织对青年的界定年龄为14~44 岁),其长期固定的身体姿态、无规律的睡眠等不良习惯,导致颈椎病、高血压等老年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青年群体养成的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和交际等习惯,也使其愈来愈与现实社会脱离,加剧了青年群体不良生活方式的固化,成为社会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培养青年群体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迫在眉睫。

1 统一体育价值观:把握社会舆论导向,形成群体体育意识

1.1 发展体育媒介,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

网络异化引发的青年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网络过度使用及使用不当引发的不良后果,异化程度与网络技术发展呈正相关,其根源于网络世界又作用于网络世界。因此,无论使用何种干预手段对异化进行消解都必须经由网络源头进行开展,体育干预同样如此。体育要发挥干预作用,首先应介入青年群体的网络世界。新时代,可以充分借力媒体融合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打造智慧体育传播和应用平台,以移动终端为重点,通过发布体育明星、体育赛事、体育游戏、VR、AR 体验等相关信息和个性化体育大数据服务体验吸引青年群体的兴趣,增强粘连度;利用大数据的分析筛选功能,有针对性地适时推送体育保健知识、运动教学资料、社交体育信息等与青年生活相关内容,提高体育在青年群体联系虚拟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关注频次,特别是提高当前移动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占屏比。另外,发展体育媒介时,需要充分把握“第一时间”原则,即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同时,还可以借助热点事件制造舆论议题,进行网络门户的“议程设置”策划,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议题,引导青年群体关注体育,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发青年群体反思自身的健康状况和迷失现象,从而营造积极创建体育生活方式的舆论态势。

1.2 培育体育意识,增强主体性回归动力

体育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个人或群体依据一定的客观条件,把体育作为生活的需要和内容,并有规律地、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及行为特征。因此,体育意识及价值观的培育便成为引导青年群体认可体育的生活价值,从而选择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同时,体育意识的培育过程也是通过体育知识普及、实际参与体验、线上线下舆论引导来增强青年群体对体育的价值认可,从而完成主体在网络世界判断能力和理性思维强化的过程。体育意识的培育过程必须坚持网络虚拟和现实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将体育的教育价值融入体感游戏、角色扮演和健康小游戏中,提升青年群体的责任、规则、合作等体育意识;将体育的应用价值融入健康生活指导、职场能力提升和情绪调节等日常生活科学指导信息体系中,提升青年群体健康生活的指导性,如健康体魄、交往能力及合理心理宣泄方法的获取等,另外,还可以通过现实世界中出现的健康长寿、非正常伤亡等典型事件,开展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促进青年群体体育意识的养成,提高青年群体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坚定信念,增强网络异化导向下青年群体的主体回归动力。

2 培育体育生活方式:打牢运动能力基础,形成体育运动习惯

2.1 提高运动能力,激发体育参与主动性

运动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和运动技术的综合表现,是人对某一运动项目产生兴趣的诱因以及保持参与此项运动热情的重要条件。青年群体的身体运动能力在生命成长阶段属于最佳时期,也是学习运动技能的最有效时期。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目前丰富的体育运动项目完全可以满足青年群体的运动兴趣需求。但如何促进其脱离网络支配进行现实世界的体育参与,就需要培养其运动能力,让青年群体能够在真实的体育参与中感受现实世界的成功喜悦和人际间交流的真实情感,从而提高其线下“获得感”,激发体育参与主动性。近年来,随着体育科技的不断进步,体育智能传播、VR、AR、MR 教学以及各类体育App 呈现定制化、终身化和大健康化的发展趋势,受众的各项体能参数以及运动项目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个性化获取。因此,针对网络异化,青年体育运动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体育网络媒介入手,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个性化学习推送,结合网络舆论引导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活动,适时将线上线下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进行整合,促使青年群体将所学技能运用到现实世界的亲身体验中,从而为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打下运动能力基础。

2.2 养成运动习惯,阻断异化反弹可能性

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具有目的性、稳定性、规律性和自觉性,即系统化的体育习惯。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青年群体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必然会愈来愈大,网络客体对青年主体的支配和奴役潜在性每时每刻都在加深。随着体育智能传播的介入、体育意识的引导和运动能力的培养,青年群体可以摆脱虚拟世界的“心理群体”支配,选择并认可体育价值观、参与线上线下体育活动,但这种观念和选择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网络异化所带来的回归召唤。一旦青年群体在体育参与过程中受挫或出现懒惰等消极心理,网络异化的情况必将反弹。养成运动习惯则是阻止这一现象的有效办法。习惯是“可以转移的秉性系统”,根据菲利普·克尔库夫的理论,秉性是一种无意识的内在化并纳入自身的倾向,而这个倾向制约着个体的感知、感觉、行动以及思考过程及其结果。因此,可以充分将智能体育传播、个性化体育App、健康App 等线上客户端应用和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等线下学习资源充分结合,倡导统一价值观,在最佳锻炼时间引导青年群体选择体育活动,并在个性化锻炼项目订制、健康数据实施反馈等标准和服务上进行有机整合,以移动端为重点实施网络监管,提醒青年群体按时、按量对标活动,从而影响其行动及思考过程,不断强化其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身倾向,养成体育运动习惯,阻断异化反弹的可能性。

3 加强体育保障机制:营造良好体育环境,完善体育干预政策

3.1 营造体育环境,强化体育信息粘连度

体育生活方式是由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客观结构和个人的主观因素融合的产物。作为生活方式的一个独特领域,体育生活方式可以理解为人们利用资源进行体育行为时所表现出的文化模式。因此,体育资源环境的营造成了人们实现体育生活方式的基础。青年群体沉迷于网络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络带来的便捷性,特别是移动终端科技的进步,更加剧了现实资源不充足与网络便捷性之间的差距。因此,用体育干预手段消解青年网络异化就必须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满足青年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便捷性和丰富性需求。除了学校、社区、家庭等场所的体育场地器材、文化宣传等物质和视觉环境营造以外,还要借助智能体育传播抢占信息热点,营造良好的网络体育环境,积极创建网络体育社交环境,构建“个体、群体、场馆资源、技术资源”的信息交互、采集和反馈体系,打通网络和现实世界相互联系的最后一公里,让网络成为联系虚拟与现实、人际与资源之间的桥梁,强化青年群体与体育信息在网络空间的粘连度,使网络真正成为青年群体养成体育生活方式的催化剂,从而消解网络异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3.2 完善体育政策,保障体育干预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截至2019 年6 月,国家网信办已经组织并指导了国内21 家主要网络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以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同年7 月15 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做了规定,并在3 个方面的15个专项行动中5处涉及体育,提出到2022 年和2030 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要分别达到37%及以上和40%及以上。可以说,国家从制度层面对网络沉迷已经由全面推进走向深化治理阶段,而制度落实的实际成效则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从以往我国诸多青年体质健康相关政策的执行效果不力的现实可见,缺乏政策执行主体与客体的沟通以及媒介的参与是重要原因。因此,对网络异化下的体育干预而言,就是地方政府要依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性政策和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落实党委领导责任,完善多部门、多主体参与,多手段结合的综合格局。升级网络防治沉迷技术,细化青年群体不同时间阶段和体育活动指标,并落实学校、家庭、社会和企业的监管职责,以保障体育干预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异化群体运动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中间群体
不正经运动范
亲情的异化:《斯卡伯勒的婚约》中长幼关系的文化诠释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