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中身体素养培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1-11-22 08:49郑权良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7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动机培育

宁 科,文 艺,郑权良

(1.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 陕西师范大学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11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及体育在学生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做好体育教育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而体育课程是体育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体育课程价值日益突出,自主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大学生数量也呈现明显增多的趋势,然而大学生在体育生活中,存在体育意识缺乏、体育知识掌握不足、体育品德修养低、体育技能薄弱等问题。身体素养这一新理念基于本身认知观,紧扣人与生活的关系,不仅包括了体能认知与运动能力,还包括了对身体的认知、态度以及非运动性的身体活动能力等。身体素养赋予了身体活动新的意义,推动了中国体育实践层面和体育观念层面的改革与发展。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将身体素养培育与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2016年3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九个方面,其中“身心健康”维度较好地阐释了“身体素养”特征与内涵。我国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旨在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和发展的一流课程体系,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形成具有 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围绕体育生活化,将身体素养理念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是对体育课程内容的升华和发展。

1 高校体育课程中身体素养培育的内涵

1.1 高校体育课程的内涵

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技能、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培养思想品质、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基础。

1.2 身体素养的内涵

1993年英国学者M. Whitehead将身体素养(physical literacy,PL)定义为:身体素养是为了生活而重视并承担参与身体活动的责任所需要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及知识与理解。2014年美国修订了《K-12体育教育国家标准与等级》,指出体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养,使学生具备身体活动的知识、能力和自信,进而实现终身健康。此外,加拿大从知识与理解、动机与自信、身体能力、日常行为这4个方面阐述了身体素养,并从这 4个方面制定了身体素养发展的评判标准。本研究中也将从这4个方面出发,结合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现实与发展需要,探讨高校体育课程中身体素养培育的理论与实践。

1.3 高校体育课程中身体素养培育的特征

身体素养从知识技能、动机自信、身体能力以及日常行为出发进行培养,是高校体育课程价值和功能的集中体现,这决定了其功能特征和价值特征的全面性、针对性和发展性。

1.3.1 高校体育课程中身体素养培育的功能特征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进行身体素养培育,具有多方面功能特征。基于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一方面,将身体素养的内容融入体育课程,可以完善和丰富课程内容体系,进一步通过实践去发展大学生的身体认知能力。因此,以身体素养为导向的体育课程具备了发展大学生身体认知的功能。另一方面,身体素养培育课程可以对大学生健康、娱乐动机、自我努力和审美意识进行有效强化,从而激发大学生运动的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实现对大学生运动动机强化的功能。此外,身体素养培育课程中还可以将不同运动项目与课程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实现动作技能的习得,从而实现运动技能的掌握,从这一点来看,身体素养培育课程还具有技能习得功能。最后,身体素养还导向运动习惯的养成,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大学生运动知识和认知的提升、运动动机的强化以及运动技能的提升,最终引导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因此身体素养培育课程还具有运动习惯养成的功能。

随着生活情境的转化,大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和形式也将发生转变,基于身体素养内容的特征,大学生通过学习,运动技能和知识得到提升、运动动机得到强化、运动习惯得以养成,这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体育行为和能力,大学生在课程中所获得的培养,是应用、转化和迁移至未来课外、家庭、社区体育的关键,因此,体育素养的培育还具有情境转换与应用的功能特征。

此外,身体素养的培育还具有思政教育的功能。身体素养导向的高校体育课程注重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而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发展是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内容,以身体素养培育为导向,以体育课程为载体,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远影响,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培养的重要教育途径。

1.3.2 高校体育课程中身体素养培育的价值特征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进行身体素养培育是以身体素养为导向实施体育课程,身体素养成为了高校体育课程的主心骨和方法论,是对体育教育内容、目的和方法的具体化。就大学生个人而言,体育课程除了运动技能习得的价值外,还成为体育认知提升、体育动机强化以及终身体育习惯养成主要途径,这对于个人全面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价值;就学校而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关键,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以大学生为导向,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进行身体素养培育,正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也成为学校教育成功的关键;就社会而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是劳动者的素质,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将影响劳动者的素质,这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基础;就国家而言,体育强国战略是强国的关键,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对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都将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对于体育强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 身体素养培育为导向的高校体育课程重构分析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进行身体素养培育,重点是实现身体素养培育与体育课程的有机融合,身体素养培育是目的,高校体育课程是载体,两者相互关联、互相融通才是融合的关键。在课程中需要根据身体素养培育的目标来指导和完善高校体育课程实践,并依据身体素养培育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标准,实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

2.1 课程目标的重构

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方向,也是课程内容设计的重要指南,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进行身体素养培育,应把握好身体素养培育的目的,依据目的建立起系统的课程目标体系,引领体育课程改革。基于身体素养的内容和培育目的,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设计中,应围绕体育知识与理解、运动动机与信心、运动技能掌握以及身体活动习惯来展开,建立起完整的目标体系,实现高校体育课程与体育素养培育的有机融合。

2.2 课程内容的重构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课程内容应反映课程教学目标培养的需要。通过总结和归纳高校体育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发现,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与身体素养培育的目标并未形成相互融合的关系,因此,以身体素养培育为导向对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进行重构成为体育课程发展的关键。基于目标导向,体育课程应整合运动与健康教学内容、运动参与与自信建立类课程内容、技能与体适能类课程内容、自主锻炼与社会适应类课程内容,使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融合进课程教学的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建立起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提升高校体育课程质量。

2.3 课程评价的重构

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也是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实施效果的重要反馈,建立以身体素养为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是落实身体素养培育的关键。在实施中,首先,应建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从大学生不同类型的体育素养的发展情况以及各素养发展水平进行有效评价;其次,要从单一评价与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角度进行评价,针对身体素养培育的不同维度以及整体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互补,发展薄弱环节。再者,在评价中应结合具体情况做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从整体全面的方向进行评价;最后,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与反馈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3 高校体育课程中身体素养培育的实践策略

3.1 以大学生的“我懂”为出发点,提升大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认知

身体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大学生对于体育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是身体素养培育的第一步,以大学生的“我懂”为出发点,是强化大学生体育动机的基础,也是必要条件。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指出,高校体育应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然而在体育课程改革实践的过程中,仍会出现“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原因与体育课程的实施有很大关系,学生并未理解和认识体育课程知识内容,从而导致体育课程教学效果下降。因此,在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中,应当注重以大学生的“我懂” 为出发点,完善教学方法、细化教学内容,以身体素养培育为导向、精耕细作,从健康教育、健身原理与方法、体育文化与发展、人体器官与营养健康等不同方面,提升大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实现学习与理解的双向互动。

3.2 激发大学生“我能”的体育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体育动机是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知识以及参与相关体育活动的原动力。我国高校体育课程虽强调“知识、情意、技能”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重技能而轻情义却有所体现,在身体素养培育导向下,体育课程应当着力关注“我能”动机的培养,提升大学生参与体育的自我效能。在课程设计中融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在实施中做到区别对待,在评价中做到客观、全面与发展,从而实现大学生在“我能”动机的驱使下主动学习。

3.3 实现“我会”的体育课程教学效果,将知识与技能贯穿体育课堂

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大学生习得和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对于大学生体育参与、动机强化乃至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运动技能的习得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支撑体育课程的基础,实现“我会”的体育课程教学效果成了体育素养培养的关键。在身体素养培育为导向的高校体育课程中,以体育素养培育为教育目标,以技能习得为教育基础, 发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教学内容,并结合课内外的体育实践,建立能力导向的培养模式,使大学生用有所学、学有所获、获有所得,实现体育课程学习与课余体育的联系,并实现体育能力的迁移和创新成为课程成功的关键。

3.4 养成“我爱”的体育运动习惯,实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

养成“我爱”的体育运动习惯,是对高校体育教育的进一步升华,也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关键。养成“我爱”的体育运动习惯,是建立在动机与能力的基础上,因此,课程设计与组织成为了关键,也成为今后教师教学与组织质量提升的关键。同时,还应创设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运动动机的强化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

4 结 语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现代化人才培养是关键,体育素养培育在现代化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价值日益突出,以身体素养为导向对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改革,是教育现代化所向,是高校体育课程质量提升的着力点,是“立德树人” 的关键,也是实现体育强国的根本。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动机培育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动机比能力重要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