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立体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

2021-11-22 10:23赵烨苏丽敏翟谧倩
现代英语 2021年14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价值观

赵烨 苏丽敏 翟谧倩

(河北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非英语专业本科的通识必修课,覆盖面广,学时量大,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20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并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思政建设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正成为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核心内容。”(程京艳,2021:124)

积极探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的新路径是摆在大学英语教师面前的重要使命。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是指“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以及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文秋芳,2021:48)新时代的大学英语课程应把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探索建立“大学英语+思政教育”的多元立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将正确的价值导向续力到今后的职业生涯中。

二、立足教材内涵,深挖思政元素

大学英语课程是教育部统编教材,富含丰富优质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教育,把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等思想政治元素有机融入教学,研发出一系列思想性强、融合性好、针对性高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及优秀教学案例。“通过在教学素材中融入思政内容来探索英语教学基本要求与思政教育语言素材的契合点和互补点,丰富和完善英语教学的时代性与思想性。”(徐锦芬,2021:19)

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二单元Values(价值观)A课文“A Life Full of Riches”(富足的一生)为例。文章作者阐释了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进而说明了他的价值观。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设计灵活融入价值观教育的多线程教学模式,开展一堂生动的关于价值观的英语课。

课前,教师布置本单元的项目:“关于学校新生入学前后价值观变化”调查报告,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探究、交流、合作,进一步认识价值观对自己人生道路选择的导向作用。

在热身活动时,教师从题目核心词Values入手,先开展一次关于价值观的课堂调查。教师将几种人们最为珍视的事物,如金钱、爱情、健康、友谊、事业和家庭等的单词便签粘贴在A4纸上分发给学生。教师要求学生撕掉他们认为相对不重要的,留下最重要的1种,让学生在艰难的取舍抉择中感知价值观的真正内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彼此选择的多样性,再随机挑选让学生解释做出该选择的原因,并由此向学生设疑:课文题目的核心词riches是否只有物质层面的含义,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探究答案。

在课中活动时,教师通过探究式教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内涵,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教师采用小组PK的方式让学生快速找出文中提及作者所拥有的事物,并向学生抛出问题——作者到底是贫穷还是富有?通过将作者拥有的事物简单分类并分析课文得出结论:作者物质上是贫穷的,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享受精神上的富足。接着,教师对作者使用的对照(Contrast)说明手法向学生阐释,并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价值观:物质的匮乏使作者在物质世界格格不入,但他在帮助别人时却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这说明他的精神世界极其富有。之后,教师对文中使用的写作策略做出总结,要求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手法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说明,完成作文“Is Your Life Rich or Poor?”。作业的主题紧扣单元目标,引发学生对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并进行说明文的写作训练。

最后,教师以课文主题为契机,让学生注意到文中提及的只是作者个人的价值观,而每个团体、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着共同的价值观,进而引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和学生一起翻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引导学生去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行合一,把思政教育灵活融入课堂教学。

合理运用教材内容,从教材中挖掘思政元素,引领学生甄别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课堂教学,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

三、依托混合教学模式,融入思政教育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将英语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如何进一步优化和提升高校新媒体思政教育的路径和效果,并让正确的价值导向续力到学生的职业生涯,是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可以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把学习者逐步引向深度学习。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将项目式教学法(PBLL)和探究式教学(Inquiry-based learning)有机结合,并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为实现形式,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的不足,建立起师生平等、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新型对话关系,既能给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生动、具体的学习资源和途径,又能发挥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言传身教、现实互动等优势,有利于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教育。

以课文“A Life Full of Riches”(富足的一生)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在每单元布置既符合课文主题又能体现语言输出技能的小组项目(如调查报告、辩论等),通过为学生搭建“脚手架”的方式组织教学,辅助学生完成项目。教师在课前布置了“关于学校新生入学前后价值观变化”调查报告,学生完成单元学习后将调查报告提交到学习通平台,使用平台“作业互评”功能进行组间互评,了解其他组提交的调查报告的内容和看待该问题的不同角度,从而对价值观的多样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认同。

同时,教师还可仿照线上游戏通关的模式,利用“学习通App”的功能设计游戏关卡让学生层层深入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了挑战式学习。如果学生达不到要求,即被系统打回重做,直到过关为止。该活动设计循序渐进、逐层深入,具有挑战性,且学习效果可以量化,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单元的线上教学设计是基于四项难度递增的游戏式任务。首先是基础关。学生需认真完成线上自学内容,并完成在线测试。其次是提升关。此活动内容为听力输入。学生需观看视频,并在线完成相应听力任务。再次是挑战关。此活动为基于提升关的口语输出活动。学生需通过口语输出探讨视频中的行为是否有价值,从而对他人的价值观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最后是终极关。此活动为翻译练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度。教师采用读后续译的方法,让学生先在线上自学有关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优质译文,研读汉语原文并尝试自己翻译部分内容,随后观看教师自制的微课讲解,赏析优质译文,并进行汉英译文深度对比分析。最后,学生按佳作样板进行续译,促进拉平效应。这种形式可以在夯实学生汉译英技能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四、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让世界更好理解中国。基于此,大学英语课程可以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来开展教学。共时性关注一定时期内语言的特点以及内在联系。依照共时维度开展的教学内容涵盖教育方式、价值观、文化差异和环境保护等课程主题。而历时性关注语言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变化。依照历时维度开展的话题涉及中外哲学思想、传统节日等课程主题。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西方文化及核心价值,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外语讲述中国’过程既涉及外语知识技能学习和运用,又能驱动大学生主动关注、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国情,潜移默化提升文化自觉和思想道德素质。”(杨华,2021:10)

以《新一代大学英语(基础篇)综合教程2》第二单元A Loving Family为例,在热身活动中,教师从记叙文的6个wh问题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记叙文,并通过口语输出活动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首先,教师向学生展示他们熟悉的中国古代母亲教育子女的图片,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陶母戒子,让学生分组用6个wh问题讲述图片故事。之后,教师让学生阐释图中母亲送给孩子什么礼物,礼物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关注记叙文6要素:背景、人物、叙述视角、情节、冲突、主题,让学生通过讲古代中国母亲的故事,了解母爱的内涵。这样做既提升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又将思政育人功能自然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体现了金课的高阶性,顺应学生学习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另外,新媒体时代英语媒体的话语差异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深刻影响。因此,清醒认识并深刻把握话语差异进而通过话语分析消除话语差异是大学英语课堂思政教育的重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那些突出的、有分析意义的语言成分,然后从思政视角思考和解释,引领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考虑问题,帮助他们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黄国文,肖琼2021:12),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青年学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在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应植入中西文化对比内容,同时借助批评性话语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语篇中隐含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树立文化自信。

五、延伸第一课堂,创新第二课堂

新时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信息获取方式多样,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这些特点都需要大学英语课程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和拓展,更需要借助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巩固和内化,二者有机结合方能发挥思政育人功能的合力。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应跟上时代发展趋势,将英语教学与当下的时政热点、社会形势及国内外大事相结合,利用时事新闻的重要性与时效性,通过多种渠道,趁热打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

大学英语课程可以主干课程的课堂教学为抓手,以第二课堂为平台,借助现代化教学和社交互动平台,整合优质网络内容资源,精选对接英语思政教育内容,并将这些内容与英语语言学习相结合,紧密联系时事,通过举办系列比赛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外语水平和政治素养共同提升。例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重温党的光辉历史,激发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热情,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充分展现学生的青春风采,我校举办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青年志·中国情”大学英语演讲比赛。在赛前准备阶段,通过微信公众号,陆续推送有关党史学习、中国文化、时政新闻、集体主义、爱国精神和人文情怀等思政教育系列文章、音频、视频等资源,潜移默化地展开英语思政教育。比赛环节包括现场演讲、英语才艺展示和党史知识问答等。演讲题目为2021外研社英语演讲主题Red Star Over China(红星照耀中国),学生可以从党史出发,讲述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努力给祖国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进而讲述当代青年对中国共产党精神的传承,以及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当代青年如何做才能继续让党的精神在新时代闪闪发光的故事。

六、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在立德树人尤其是提升学生思政素质、道德修养及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学英语课程应把实现人生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拓展大学英语课程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上的功能,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作为目标,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结合时代特征和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学习西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以达成符合学生、社会、国家需求的育人目的。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价值观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我的价值观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Problems and Measures for English Teaching Assessment in Primary and Junior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