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译训练对提高口译目标语译文质量的促进作用
——基于口笔译实践的思考

2021-11-22 10:23
现代英语 2021年14期
关键词:笔译口译促进作用

苏 珊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一、引言

翻译硕士专业下设口译和笔译方向,两者专业课程的设置有所侧重,部分口译专业的学生忽视笔译能力的打磨对促进口译的基础性作用,导致笔头表达欠缺。一名出色的译员应该是口笔译兼顾,协调发展。实证研究发现,笔译训练与口译学习存在较明显相关性,对口译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较显著(张威、王克非,2015)。笔译训练具体在某些方面提高口译质量还有待细化,这一问题的厘清有助于口译专业学生明确今后自我提升的方向。通过分析过往的口笔译实践,文章探究笔译对口译能力的促进作用,借助笔译训练提高口译质量。

二、口译质量标准与笔译的关系

翻译有不同的形式,口译和笔译在翻译标准、翻译策略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研究口译的学者总结归纳出了不同的质量标准,根据口译即时性,翻译界普遍将其归为“准、顺、快”。与笔译的“信、达、雅”相对应。这种质量标准欠缺具体细化的分类,不利于口译专业学生全面评估自己的口译质量。口译的质量可分为:准确度、目标语质量和口译呈现(Wei Su,2019),这三个质量标准还可细分,准确度指的是删减、增补、转换这三个翻译技巧的使用;目标语质量强调译文语言、语境的贴合,包括发音、重音、语法以及词汇衔接和语篇连贯;口译呈现包括流畅度、音量、口音和麦克风的使用等。

口译是一个即时性的信息处理过程,是一次性的,对译员的信息处理、语言重组和输出能力要求高。译员的知识结构可分为语言知识版块、百科知识版块和技能版块(仲伟合,2003),口译方向的学生应该在平常多加练习,扩大知识储备,积累相关表达;同时注重翻译技巧的训练,提高口译质量,才能在正式的口译场合轻松驾驭。

三、笔译训练对提高口译质量的促进作用

(一)语境词义判定

对于口笔译专业的学生来说,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词义是一件头疼的事情,有时词典中列出的词义都不符合上下文语境。Firth(1957)认为“each wor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新的上下文中的每个词汇都是生词)。因此,有必要仔细推敲上下文来定义词义;否则,口译员就无法理解确切的意思,翻译出的内容可能会与原文相差悬殊。例如,“politics of thrift”“office politics”“play politics”。“politics”一词在三个语境中含义各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politics”在字典中的定义为“政治”,而“政治”却不适用于“politics of thrift”和“office politics”,因为“politics”被不同的搭配所修饰。 在“politics of thrift”中,“politics”修饰的是核心词的“thrift”,因此语境与无关“政治”,根据语境这里的“politics”指的是一套原则(主张,观念,原则);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politics of thrift”应该翻译成讲究节俭。举一反三,“politics of gender”意味着“性别观”。如果“office politics”被译成“办公室政治”,那么目标听众——中国人会感到困惑,尽管译成中文,但仍然不知道“办公室政治”的含义。“office politics”中的“politics”与“权力”和“政治”有含义的重合,其中的门路处理起来很复杂。在这种语境下,“politics”指的是一个团体或组织内部的关系,允许特定的人比其他人拥有权力。“office politics”最好翻译成“办公室的钩心斗角/争权夺利”。“play politics”中的“politics”是字面意思,短语的意思为“玩弄政治”。

根据上下文和背景知识确定语境词义是翻译所必备的能力,口译学生尤为如此,由于没有时间限制,做笔译时可以查阅词典、参考资料寻求帮助,而口译员需要实时口译,因此口译专业的学生更要通过平时的笔译训练掌握确定语境意义的方法。翻译人员应该遵循的一个规则就是权衡单词和短语,为特定的上下文选择最恰当的单词或短语。

(二)句法结构的调整

在必要时,翻译对原语的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进行重新排序。而句子成分的重新排序取决于关键信息的分布方式,以及为了实现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对等,汉语句法中新信息放在已知信息之后。根据信息分布而调整句子成分的顺序,克服了原本句法结构的局限性。

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注重思维方式的形成,英语句子建立在形式主轴(form-pivot)上,结构完整且严谨,句子中至少有一个主谓结构,这个主谓结构通过连词、介词、代词和副词与其他成分联系在一起。英语句子的结构就像一棵倒着的树,主句是树干,短语和从句是树枝。中文句子建立在意念主轴(thought-pivot)上,一般不遵循严格的句子结构。鉴于英语与汉语在句法上的差异,翻译时有必要调整原句中句子成分的顺序,让译文符合目标语的句法。

英语句子主语突出(subject-prominence),而汉语句子主题突出(topic-prominence)。英语句子多为主/谓结构(subject/object structure),多数情况由名词或代词充当主语。汉语句子多为话题/评论结构(topic/comment structure)。话题是一个句子的第一部分,相当于已知道的信息;“评论”是作者对一个问题的立场,通常是新给出的信息。“话题”可以是名词结构,主语和话题通常一致。但在很多情况下,“话题”也可以和主语不一致。英译汉时,我们不应拘泥原句的词序,而应根据汉语习惯,弄清话题和评论,先给出已知信息再陈述新信息。

由于口译的信息接收依赖听辨,译员按照听的信息顺序依次记笔记,在这样一个高压的环境下,译员很难面面俱到,根据汉语习惯调整语序,导致句子前后关联性不强。笔译的信息接收依赖于视,能反复观察句子结构,适当安排句子各个成分的顺序,口译专业学生应重视笔译训练,熟能生巧,把语句调整的技巧用在口译中。

(三)逻辑的外显与内隐

翻译是否逻辑连贯取决于译者的母语水平。钱歌川(1981)在《翻译的基本知识》中强调,逻辑是翻译者的最后一张王牌,是他必须具有的基本要素。逻辑连贯要过渡自然,除了语言表层的逻辑,译文还应遵循认知事实和语用事实,因此汉语逻辑不是简单地等同于语言表层所呈现的,而是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结合。由此可见,译者的汉语逻辑思维是在翻译过程中基于特定的语言、文化和认知框架进行汉语思维的能力。

口译过程需要精准的双语转换,译者必须理解发言人发言,厘清翻译过程,达到源语和目标语两种语言的动态对等,必须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当翻译能力到达瓶颈后,译者想要再上一层台阶,就必须重视汉语逻辑能力。近年来,许多研究翻译的学者提出,翻译教学活动应优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而逻辑能力的培养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

四、结语

尽管口笔译有不同,但口译和笔译两者之间是互补的,都是服务于文化交流。笔译是口译的基础,笔译技巧有助于提高口译质量。通过分析以往的口笔译实践,总结出笔译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语境词义的确定、句法结构的调整以及逻辑的内隐和外显。特别是优秀的逻辑能力可以提高口译质量,使之脱颖而出。因此,口译专业的学生在平常的练习中要兼顾口译和笔译,通过笔译训练积累技巧,打磨口译能力。笔译对口译有促进作用,那么反过来口译对笔译能否有促进作用。笔译对译文的语言质量要求更高,口译是否在言外知识上能反哺口译呢?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笔译口译促进作用
OBTL模式下形成性评估在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基于中国英语口译能力等级量表的典型口译活动分类探究∗
冬奥会对张家口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发展策略
AnalysisofSymbolismintheAndTheMountainsEchoed
英语翻译中的笔译要点研究
对中国口译近25年来的研究综述
Hemingway—The Spokesman of“Lost Generation”
企业文化对党建政工的促进作用解析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