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射的发展历程及其对现代化传承的启示

2021-11-22 14:11刘苏任晓悦惠静雯崔越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7期
关键词:礼乐

刘苏 任晓悦 惠静雯 崔越

(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1198)

礼射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蕴含着宝贵的精神思想和礼仪之道,被古往今来或留名青史或隐于众生的人们学习、参悟,给予他们人生启迪。而今再看,曾经的辉煌仿佛被一层似有却无的面纱给遮住了,如今的文化主流中仍然难觅礼射的踪影。但这只是断层之后的短暂沉寂,纵观千百年来礼射在我国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不难发现其在历史进程中的辉煌地位,梳理其发展的脉络可以为礼射的现代传承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1 礼射在历史上的发展

1.1 从狩猎到教化功能的过渡

1.1.1 社会组织形态变化对礼射功能的影响

1963年,山西朔县峙峪人遗址被发现,这是旧石器晚期的文化遗址,其中出土了一件石镞,说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能够用弓箭来提高狩猎的准确性和杀伤力了[1]。炎黄时期,射箭仍然以其杀伤力作为主要的价值,应用于部落之间的战争。而到了夏朝,我国第一个世袭制的王朝建立,奴隶社会形成并发展到鼎盛,“家天下”格局形成,这段时期实行的是以宗法分封制为代表的贵族政治、血缘政治。如何巩固自身的统治,以保万民服从,这就需要对人们进行约束和教化,由此,政治家们创造了礼法制度,射箭也随着社会的需要而逐渐演化出具有教化功能、礼节全面的礼射。

1.1.2 教育功能

夏商周时期,射箭成为贵族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当时选拔人才的一种途径。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学校考》中提到,“夏代以射造士”。在夏朝,凭借射艺的训练来培养人才,夏朝设立的专门培养人才的场所称为“校”,到了殷商时期,把学校称为“序”,“序者,射也”,说明学校是学习射艺的场所[2],可以看出夏商周时期,在官方开办的学校里,射艺的教授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射艺亦作为人们进入仕途的工具,《礼记》中记载:“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可见,随着社会政治统治的发展,射艺已经不再仅仅作为一项技能或一种教化手段,而是走向了政治文化体系。

1.1.3 射艺向礼乐制度的演进

为了维护奴隶社会的宗法制度,加强统治,周朝创建了礼乐制度。不管是祭祀、宴请之事,还是择士、婚礼、丧葬等活动,都需要遵循礼乐制度,使用表明主人身份地位的礼乐器,礼乐制度贯穿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人们实施由行为及思想的束缚。在这种背景之下,射艺由实用为主到教化作用的转变也成为必然,时人讲究的礼乐制度很多,其中就有乡射礼一项。射艺在庆典活动、祭祀、婚礼等方面多有应用。古婚礼有六礼节,即问名、纳彩、文定、奠雁、亲迎、合卺,其中奠雁就是射艺在社交中应用的体现。大雁是飞禽,在高空且是飞动的,如果能射到活的大雁,就证明男子体魄健壮,射艺高超,已经具备了保护家园、开拓仕途的能力[3]。

1.2 儒家礼射的兴盛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主的社会秩序土崩瓦解,一时间礼崩乐坏,等级秩序不复往昔。而到了春秋中期,各国疲于战乱,社会也需要休养生息,于是各国纷纷订立协议,停止战乱,因而社会出现了一段较为安定的时期。这时候,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礼乐制度。在儒家的六艺中,孔子更偏爱也更擅长御和射,孔子提倡射箭时的礼仪,宣扬其教化世人的作用。《礼记·射义》中说:“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可见,当时一个人射箭的方式和技艺已经成为考察其德行的方式。《论语·八佾》篇中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认为射礼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通过赛前的礼让到赛后的共饮都应遵循礼仪规范,可以培养君子之风。也就是说通过始终贯穿其中的礼让、揖让、饮酒、音乐伴奏来弱化其中的“争”的成分,让“不争”能够清晰地体现出来。礼射的正式形成便是从儒家的六艺教育开始,经过后人不断的著书立说、践行完善,已经成为礼射内涵与价值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1.3 礼射的没落

春秋之后的战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礼射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于是射艺中的武射逐渐占据社会主流,等到了秦统一六国,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射艺逐渐失去了其作为礼乐制度以巩固统治的基础。“寓德于射,文武并重”的理念是是汉代所秉持的,这一点从汉代著名学者杨雄的《太玄·从锐至事》中的“争射周周”“争射艰艰”的论述中可以明确看出来[4]。此时,礼射已被固化为培养高尚品德的重要手段而得到不断推广和加强。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而儒家的礼射却没有复兴的痕迹,反而是民间的某些射箭活动存留着些许礼射遗风。直到东汉时期,才又出现较为正式的礼射,《后汉书》中记载,永平二年,“临辟雍,初行大射礼”,但礼射并没有由此再次繁盛,而是逐渐演变为了投壶活动,作为一种宴饮时的礼仪和娱乐活动,此后的历史更迭中,礼射也一直未曾回归社会主流。

1.4 唐朝礼射的再兴起

唐朝时期,中国社会进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稳定时期,礼射再次兴起。唐高祖、唐太宗均在射艺方面颇有造诣,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堪称神箭手,因而唐朝也格外重视礼射活动,大多大型礼射活动都是由皇帝主导朝廷举办的。据记载,每逢三月初三、九月初九,朝廷都会举办大规模的礼射活动,其中唐太宗尤为重视射礼,不仅每年都坚持举办并出席大型礼射活动,并在传统射礼的基础上增设了3项军礼方面的礼射活动。唐朝的礼射与孔子所提倡的礼射内涵有所不同,孔子所提倡礼射是为了恢复礼乐制度,约束人们克己守礼,而唐朝君主都是凭借好箭法上阵杀敌的,因而他们所提倡的射艺也是以礼射为活动形式,其射箭活动还是偏向于比赛的形式,胜者可得赏赐,以提倡官员百姓学习射艺。

1.5 稍纵即逝的明朝礼射

唐朝以后,社会经历了一段动荡时期,宋太祖建立宋朝后对武将颇为忌惮,因而宋朝也格外重文轻武,在这种官方抵制的情况下,礼射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明朝时期,社会较为安定,郊庙之祭再次给了礼射发展的机会。明史中记载:“太祖又以先王射礼久废,弧矢之事专习于武夫,而文士多未解。乃诏国学及郡县生员皆令习射,颁仪式于天下。”尽管明太祖朱元璋曾大力提倡射艺的复兴,并于官学学校中建立专门供学生习练射艺的射圃,积极恢复射礼文化,制定了专门的大射礼制[5],但由于善长射艺的教师很少,而且对于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制度、考核等都没有明确规定,大多时候也是全凭个人的兴趣爱好,或者有些人不过是展现自己尊古的作秀之举,所以难免流于表面,虚应故事[6]。失去了社会民众的积极参与,礼射只是在历史长河中一闪而逝。明太祖崇尚礼射的余韵并未能有更多的延续,明朝以后,清朝尽管将汉学视为治国之本,但只将射艺作为武力之本,并没有关注礼射,到清代中后期,西方的热武器也进一步传播到中国,随着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冷兵器时代已然结束,礼射也陷入沉寂。

2 礼射发展史对其现代化传承的启示

2.1 历史机遇的把握

从礼射的历史看,其兴盛之际,必定是社会安定繁荣之时。而礼射之所以从古代的主流文化变成近代以来的小众活动,主要是受近代冷兵器的冲击,之后的时期里更关注社会的发展,没有适宜的发展机会。但在现在这个时代,社会稳步发展,百姓安康富足,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文化的滋养,礼射复兴的时机已然到来。当今人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许多人对慢节奏的生活有了某种需要,渴求自己能从没完没了的消息、不停转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恰好礼射可以让他们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箭靶上,抛却杂念,关注自己的身心,实现自我回归。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其关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论述给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传承提供了契机,礼射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较早的官方学校的教育内容和选拔人才的方法,在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必将发挥积极的功能。

2.2 礼射价值的发挥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射更是射艺在中华大地上演化出的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都发挥着提高习练者身心修养的作用,对于如今的学习者亦是有同样的重要价值。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应不断汲取中华民族几千年礼射历史所积淀下来的优秀文明成果,将其中符合时代发展和历史潮流部分进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首先,通过礼射的学习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其次,增强个人的专注能力,礼射时要求瞄靶需准,箭发要稳,这需要习练之人有很强的耐性与专注能力。最后,礼射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德”的锤炼。“君子无所争,争必射乎”“发而不中,反求诸己”“内体正、外体直”,这都可以培养君子坦荡正直的品格,以及自我反省、正当竞争的觉悟,有利于实现其在“立德树人”中的教育价值。

2.3 多元社会主体的参与

礼射的每一次兴盛,都离不开官方或名士的倡导及全社会的参与,社会需要的时候便得以发展昌盛,社会不需要的时候便无人问津。在广阔的社会中寻找生存的土壤,社会民众都是射艺传承的重要力量。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礼射要想重新回归社会生活的主流,需要在社会的多个人群中都要获得生存的土壤,主要抓住3个方面:第一,中国射箭协会传统弓分会作为全国性的组织应当积极引导和鼓励在地方设立地方性射艺协会,两方面联合起来,作为权威机构起到引导射艺发展的作用,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带动全社会学习礼射的气氛;第二,地方政府应鼓励、扶持民间射艺组织的发展,如社会团体、商业组织,使更多的人有可能接触到射艺并且有深入学习的机会;第三,大学生群体也是传承射艺非常重要的一环,校内学习更容易形成机制,便于操作和管理,系统地培养射艺方面的人才,学校可以通过鼓励引导建设校内礼射传承基地、开展礼射选修课、建立射艺社团等方式,给大学生充分学习射艺的机会。

3 结语

礼射贯穿千年,起起落落,有过黯然的时候,也曾有辉煌的阶段,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成果和经验。虽然各个地区、各个组织团体,射艺教习所不断涌现,但是传统礼射的复兴之路还很长,现阶段要抓住历史机遇,攻克礼射现代传承发展的难题,积极推动其在社会各个群体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发掘其价值并从中受益。

猜你喜欢
礼乐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礼乐文明的确立(部级优课)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情繫桑梓 积极捐赠防疫物资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幼儿礼乐教育中的巧设情境策略研究
湖南礼俗仪式音乐研究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