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梦君
(福建省建瓯市第一中学附属小学 福建 建瓯 353100)
1.1 关注特点。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语言,阅读材料的语言都是很有规律的,便于他们去模仿、学习。如《拔萝卜》中有大量相同结构的情节,首先,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有困难的地方,教师给予帮助,也可以师生、同桌读一读。其次,从课文的标题入手,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拔萝卜?是如何拔的?让学生带着一些简单的问题阅读全文,能够集中注意力,提高有意注意。最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还有谁来拔萝卜呢?学生根据文本的表达句式进行仿说,这种训练能有效地强化学生语言的积累,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再如《春节童谣》节奏韵律非常强,可以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自己拼一拼,和同桌组成小组加上动作读一读。
1.2 内化语言。教材中“和大人一起读”的内容,体现了低段儿童认知事物的特点:故事内容简单,结构单一。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有利于学生语言的习得和积累。比如一年级上册《拔萝卜》里的“嗨呦!嗨呦!拔不动。”这些句子体现了回环之美,有利于培养孩子学习语言的语感,这正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积累内化语言,才能灵活运用。
2.1 在朗读中训练语感。朗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直观、最简单的方法。如《剪窗花》,为了让学生感受儿歌的节奏感和韵律味,对文中的“拿”“花”等韵脚,鼓励他们先自己读一读,然后跟读,接着师生合作读,最后拍手、配动作进行演读。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不断增强节奏感,通过螺旋式朗读,让学生走进儿歌描述的世界,感受文字带来的快乐。
2.2 在对话中培养想象。以《谁会飞》为例,教师可根据语言的表现形式开展多次对话,指导学生想象动物们活动的画面。接着教师以“谁会爬?”“它怎样爬?”为问题追问,鼓励学生联系生活,模仿文段的句式把场景说出来。
2.3 在扮演中体悟文本。以《小松鼠找花生》一文为例,学生分角色扮演,模仿动物的动作、口吻,让孩子走进故事,感受轻松的学习氛围,自然地熟悉了文本,在阅读中认识汉字,主动学习。
2.4 在家校配合中快乐阅读。“和大人一起读”是一个新的栏目,在大人的引导帮助下形成持续成长的阅读氛围与空间。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的机会,将学习语文的基本要求介绍给家长,如何做好亲子阅读做一些方法指导,推荐相关的书籍,激发阅读的兴趣。
(1)家长示范引导。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大人可以做示范,或者利用音频、视频,让孩子读通顺读流利。在阅读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探讨材料背景知识,传递阅读经验,持续激发孩子的阅读动力。在实施过程中,营造和谐的家庭阅读氛围,让孩子浸润在书香之中。
(2)在演练中体验快乐。家长可根据“和大人一起读”的素材内容,进行形式多样的展演活动,把阅读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丰富阅读的体会。比如读完《春节童谣》,就可以做灯笼,写一写春节的愿望,制作春节的食物等。阅读《猴子捞月亮》这个故事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头饰,戴着头饰进行角色扮演,发挥孩子的想象,创编故事。
(3)多形式互动反馈。教师可以借助班级微信群或者关于阅读的小程序,采用照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形式,在群里或者小程序上进行阅读的交流反馈,及时填写阅读记录表。对优秀家长在群里及时表扬,对有待加强的,给予帮助鼓励,有效利用这些平台,指导家长一起落实阅读的任务,完成阅读目标。
在学习完整组课文后,“和大人一起读”提供的阅读素材是对该单元内容的有效补充。无论是童话故事还是儿歌童谣,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大人”们可以以此为推荐的方向,正确选择相关书目,拓宽阅读的广度。比如学习《小松鼠找花生》这个阅读材料,可以再读读《花生的故事》,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学习了《阳光》,课余时间再读读《绿色的太阳》;学习了《狐狸和乌鸦》,再引入整本书《伊索寓言》。针对《孙悟空打妖怪》这一首儿歌,补充了课外阅读材料《野牵牛》,让学生接触更多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培养。以“一篇带多篇”或者“一篇带一本”的阅读方式,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识字量,阅读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通过亲子阅读,教师的引导式阅读,选用适合儿童阅读的课外读物,采用一系列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在阅读过程中为孩子创造更加广阔的阅读空间,教师要充分挖掘其内涵,真正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实现由“阅读”遇见“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