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现状和培养策略

2021-11-22 15:37蒋国训
读与写 2021年17期
关键词:区域素养分析

蒋国训

(河南省清丰县中小学教研室 河南 清丰 457300)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地理核心素养则是通过地理学习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核心素养体系中主要包括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相互联系,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区域是地理各要素性质和综合分析的载体。对区域进行科学认知是践行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地理实践的基石。

初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强调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1]。通过区域认知的视角认知区域内部的结构与功能,了解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规律,揭示区域之间的差异,将认知的规律与掌握的差异性原理应用于区域开发与协作。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有利于人们在区域开发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初中生在区域认知方面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1.初中区域认知能力现状分析

第一,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或问题缺少实践性的锻炼和实地参观机会,不够留心观察,缺乏主动探究意识。获取和解读区域信息的能力不足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运用信息。部分初中生不能严格要求“看标题——看图例——读内容”这样的顺序读图,从而使获得信息不全。有时即使获得了信息也不能自觉得联系与运用。

第二,有部分学生只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的知识不利于久远记忆,且很难做到灵活运用,导致学生很难通过表象认识其背后的实际影响,从而失去空间观察力,以及更高层次的预测和推测该区域发展方向和规律的能力,难以形成严密逻辑的思维体系。

第三,部分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只是按照课本“照本宣科”,没有系统地把区域认知的一般方法(区域间的比较、分析、综合)很好的传授给学生,导致部分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因素时,学生不能从气候、地形、河湖、土壤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并且分析深度不够;不能把社会经济现象与自然因素联系。不熟悉与掌握区域认知的方法。

2.初中地理区域认知培养策略

2.1 充分利用地图读取区域位置。区域位置是区域认知的基础,不同的区域位置是形成不同区域特色的主要原因。对区域位置的认识应全方位、多角度的。区域位置的学习包括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的学习,学习区域地理必备的工具是地图,因此区域位置的学习就是要学会选图、读图,确保所选地图正确并获取基本信息。不同的地图所包含的信息不同,让学生明白要想了解区域在世界的位置应选择大尺度范围的地图,想了解大致范围应选择小尺度范围的地图。从选中的地图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用地理术语将读取的信息描述出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描述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2.2 运用综合分析法分析区域间的联系。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关于区域间联系通常表现在区际的经济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区际间联系情况,以及区际间为什么联系。学生学习区际联系时应综合分析区域各要素的影响,进而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区际联系;同时各事物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中,区际联系也会随着要素的变化而变化着,在分析区际间的联系时坚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法在区际联系的运用能力,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有利条件,加强这些内容的学习,例如:我国西气东输工程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影响;日本工业向海外迁移的意义;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模式的优势。让学生查阅资料,以短论文的形式完成任务。

2.3 构建具备区域发展的观念。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主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对区域发展的认知,应着重分析区域各发展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认识区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创设性的建议和合理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区域发展,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区域发展的方向和问题存在的原因,才能够针对性的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同时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这样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也能收获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区域发展观。

区域认知素养是学习地理应具备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之一。在日常教学中,地理教师应不断探索培育区域认知素养的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区域认知素养成为学生生命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区域素养分析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分割区域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分析:是谁要过节
擦桌子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回头潮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区域发展篇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