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眼镜

2021-11-22 02:58讲历史的王老师
初中生世界 2021年41期
关键词:作坊戴眼镜知府

文/讲历史的王老师

古人称近视为“不能远视”,就是看不清远处的东西。古人也认识到用眼过度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如“数看日月,夜视星火,夜读细书,月下看书,抄写多年,雕镂细作”等。但是,古人对近视的发病机理没有科学的认知。近视的机理是眼球内部的视网膜和晶状体之间的距离拉长,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聚焦,导致物体影像模糊。而古代中医却将近视的发病机理归结为阳虚,因此对近视的治疗方法竟然是补肾。即使到了清代,医学家林佩琴依旧认为:“能近视不能远视,阳气不足也,治在胆肾。加味定志丸,或八味丸。”

为了解决视力的问题,古人会使用放大镜和眼镜。我国已知最早的放大镜,出土于东汉广陵王刘荆墓,为水晶材质。唐代,大量西域制造的玻璃材质放大镜进入中原,被称为“火珠”或“火齐珠”。从名字便可以看出,唐朝的放大镜主要用于聚光点火,并非近视者专用。用放大镜观阅文字的记载,最早见于北宋。《暇日记》记载:北宋提刑官史沆在查阅案卷时用水晶镜观看文字。为何放大镜看字在宋代普及呢?可能是因为宋朝科举制大规模扩招,读书人用眼疲劳而导致视力出现问题的增多,以至于放大镜大派用场。

南宋时期,我国出现了双镜片的老花镜,名为“叆叇”,其外形和今天的眼镜很接近。《洞天清录》中记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这种眼镜的镜框用木片或牛角制成,中间有横梁,架在鼻子上,没有镜腿,使用者可用细绳缚于脑后。

今人使用的有镜腿的现代眼镜源自西方,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其在明朝宣德年间传入我国。十三世纪,欧洲出现了眼镜。随后,眼镜制造业迅速发展,意大利还出现了相关的行业规范。明朝仇英的名画《南都繁会图》就有戴眼镜的人物形象。

到了清朝,眼镜的使用更为普遍。那时的来华传教士,很多人将眼镜作为礼物献给清朝皇帝。这里的眼镜,既有老花镜,又有近视镜。清朝的雍正皇帝是个眼镜控,仅雍正九年(1731 年)获得的西洋眼镜就有百副之多。不仅收藏,雍正见到新式眼镜,还会命内务府仿制。清朝内务府下设有专门制造皇家御用品的造办处,其中就有专门制作眼镜的“眼镜作”。雍正皇帝还经常将眼镜赏赐给大臣,算作一种特殊的福利。

清朝时期,民间制造眼镜的作坊也开始兴起。乾隆年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在广州就见到了这种眼镜作坊。使团人员在著作中记载道:中国人不少戴眼镜的,他们把眼镜捆扎在头上。他们的眼镜片是水晶做的,广州工人能用一种钢锯把水晶锯成薄片……中国工人大概不懂光学原理,他们不能按着人的视力缺陷把镜面磨成相适应的凸度和凹度。他们把镜面磨成各不相同的凸度和凹度,放在那里,供顾客自己试验配戴。可以看出,清朝人卖眼镜没有今天验光的步骤,只是将不同度数的眼镜放在那里让顾客试戴选择。这个方法和过去农村集市上卖眼镜一样,没有量身定做,自己试戴合适即可。

由于民间眼镜作坊的发展,清朝文人和官吏戴眼镜成为普遍现象。乾隆时期,有一知府进京面见皇帝。知府相当于今天的市长,能见皇帝一面也是难得。这位知府在述职后向乾隆皇帝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臣出发前啊,家中老母命臣务必瞻仰圣上龙颜,以便回去后向家母描述圣上的尊容,让她老人家不虚此生!”乾隆皇帝听后就乐了,下令道:“那你就看啊!”可是这位知府是个近视眼,眯缝着眼睛也看不清。“确认过眼神”,乾隆知道这位爱卿也是一个近视的人,便问道:“你有眼镜吗?”这知府还真从袖中掏出一副眼镜,戴上后,将乾隆皇帝仔细看了一遍。瞧瞧古人这情商,多会拍“彩虹屁”。

眼镜刚传入中国时,其价格和一匹马一样昂贵。后来,眼镜作坊普及,成本降低,五六钱银便可买一副,差不多就是今天的五百元。这样亲民的价格,也是眼镜在民间普及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作坊戴眼镜知府
假鸡蛋作坊开工啦
汾酒老作坊
戴眼镜的女孩
戴眼镜的人到底有多惨
济公传
人大代表的“女子作坊”
小猴戴眼镜
远处识人
远处识人
戴眼镜的孩子伤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