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市韧性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分析*

2021-11-22 09:06丁煜莹杨习铭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韧性子系统河南省

● 丁煜莹,杨习铭

(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城市管理也带来了非常严峻的挑战,加强和改善城市管理的任务十分紧迫。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活动的内容日益复杂,对城市公共管理和政府效能等都提出了新要求。客观上要求政府提高管理水平,改进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尤其是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下,要求城市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应对能力。为提高城市发展水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韧性”一词源于拉丁语,本意是回复到原始状态,后来被应用到不同学科。从系统生态学到自然生态学再到人类生态学,该术语的使用大体上经历了工程韧性、生态韧性、社会-生态系统三个阶段。韧性概念得到深入发展是在加拿大生态学家Holling提出“层次结构、混沌性、适应性循环”的理论之后,由于它有效解释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后来城市韧性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1-4]。2002年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首次提出“城市韧性”,意指城市能够凭自身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5]。201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启动“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旨在提升城市韧性。在国内,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在新一轮的城市规划中,也将之作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论点。

随着“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提出,尤其受新冠疫情爆发的警醒,我国对城市韧性的研究更加重视,研究更为深入、体系更为完善。首先,概念内涵发生变化。韧性概念最早的使用是在国外,对其认识的变化经历了由工程韧性追求受到扰动后系统恢复到初始平衡状态,到生态韧性的扰动存在可以使系统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平衡状态转变,再到演进性韧性抛弃对平衡状态的追求。总之,人们已经认识到韧性即是一种持续不断地适应的状态,强调学习和创新的演变过程。我国对于“韧性”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借鉴演进韧性的内涵对学科内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城市韧性的研究即是其一。在前期我国学者对于城市韧性的研究更多地是基于城市韧性即是在城市发生冲击后的适应和恢复的能力[6-10],随着对城市韧性研究的深入以及我国对城市持续发民的重视,对城市韧性的内涵研究扩展至事前的“预防”,认为城市应该在不确定灾害发生的前提下提升城市空间的适灾能力[11]。其次,研究尺度放大。城市作为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涵盖着方方面面,内在包含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等子系统的发展,外在是从社区到区域,乃至整个国家无所不包。自韧性城市建设在实践层面得到广泛重视后,我国学者对其的研究覆盖至各个层面。一些研究是分别从经济韧性、生态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对城市韧性单一子系统进行的[12-14],还有一些是对城市韧性进行综合研究[15],另有研究则是分别针对社区、城市、城市群、区域和全国不同层次城市和城市不同层面的城市韧性的研究[16-20]。再次,研究视角更加多元。城市韧性最早主要用于自然灾害抵御和灾后恢复的城市研究层面[21-22],后来逐渐向公共安全领域和低碳韧城市的研究[23-26]扩展,近年来又开始从单一学科研究向交叉学科研究转变。张庚鑫(2020)[27]尝试将BP神经网络应用于城市韧性研究中;冯洁瑶等(2020)[28]研究了经济发展水平、环境压力对城市韧性的影响;周倩等(2020)[29]对城市韧性与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陈韶清等(2020)[30]则研究了城市韧性与规模关系的时空关系。最后,研究方法多样化。由最初的文献综述、概念解析[6-11],到简单的数量分析[31],再逐渐转向更高层次的计量分析。由普通面板回归[27]到时空特征分析[12,20],将空间因素加入计量模型中。如,陈韶清等(2020)[33]的研究则是在对城市韧性进行时空分析后又考虑到了城市韧性的障碍因子。

然而目前的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与“韧性”研究相关的系统理论框架还未形成,且建立的指标体系尚不成熟,主观性较强,导致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难以支持政策的形成。二是目前对城市韧性的分析主要从城市韧性的内涵出发,围绕经济、社会、生态和基础设施几个方面建立指标评价体系进行测度分析,而现在处于数字时代,对于大数据的运用等也在逐渐贯穿于城市管理的过程中,目前对这一块的研究还比较匮乏。三是对于城市韧性的评价及影响机理的研究较多,但对在具体城市建设中如何规划和实施并未涉及,因此操作性方面还有待研究的深入。下文以河南省为例,对目前其城市韧性水平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新时期河南省城市未来发展的路径。

二、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中部地区在“十三五”时期发展势头强劲。在过去五年,中部地区发展速度显著加快。2016—2019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在四大区域板块中增速最高。2020年全国遭受新冠疫情冲击经济受到重创,但中部地区表现出较强的增长韧性①中部六省“十四五”规划都瞄准了这几个目标(链接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520022530960563&wfr=spider&for=pc)。。“十四五”期间中部崛起战略将步入新阶段,河南省要把握机遇实现自我发展,力争为中部其他省份做出表率。为此,选取河南省17个地级市,从城市韧性视角出发,对河南省城市韧性水平进行测度分析,以期能为中部地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争取实现更高水平的韧性发展。

(二)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为2004—2018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全部数据来源于2005—201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以及各地级市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其中所涉及的经济指标均已消除价格因素,缺失值采用插值法补齐。

三、测算方法

(一)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借鉴既有城市韧性的研究,基于所获得数据,在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可比性、可量化等原则的基础上,从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四个维度选择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河南省城市韧性。经济韧性反映的是城市在面对外界干扰时保持原有经济水平的能力,该种能力的水平选用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本利用、财政供给和消费水平等指标进行衡量;社会韧性反映的是城市在遭遇突发事件时维持社会稳定的能力,该种能力的水平选用居民失业情况、人口密度、公共服务、城镇化水平等指标进行衡量;生态韧性反映的是当城市在面对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环境恶化时,生态环境修复的能力,该种能力的水平选用绿化率、“三废”排放量和污染物处理和利用等指标进行衡量;基础设施韧性表示在城市化进程中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服务水平,该种能力的水平选用通信、排水、用气、道路交通等指标进行衡量。具体指标以及由熵值法确定的指标权重如下表1所示。

表1 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二)熵值法

由于指标数量较多,难以准确把握指标权重关系,所以使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熵值法通过指标的信息差异程度判断指标信息的重要性,从而确定各个指标权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主观赋权法(如层次分析法)的不足。熵值法中信息熵越少,指标权重越大,重要性越强,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所占比重越高。设有m个研究对象,n个指标,先将各年各指标汇总为截面数据然后进行标准化处理,以避免各年份由于权重不同而造成计算不可比的情况,之后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和差异性系数gj,再计算各指标权重Wj:

其中,i=1,2,3…,m;j=1,2,3…n;gi为差异性系数;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

指数测度计量模型:

(三)变异系数

通过计算变异系数来观察河南省城市在总体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之间的差异程度,用CV表示。

(四)障碍因子诊断模型

在河南省城市韧性水平的测算基础上,使用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影响河南省城市韧性水平的显著障碍因素进行分析。这样做有利于对“十四五”期间河南省提升城市韧性水平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式中:Mij为单项指标障碍度,表示单项指标对城市韧性水平的影响;Nij为准则层指标障碍度,表示子系统对城市韧性水平的影响;Fij为因子贡献度,以单项指标权重Wj表示,表示单项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Iij为单项因子偏离度,表示单项指标与城市韧性评价结果之间的差距;Rij为单项指标标准化值。

四、测算结果与分析

本部分将就测算结果从河南省整体韧性水平演变趋势、子系统变化特征和障碍因子诊断分析三个层面进行探讨。整体韧性水平分析是为了反映河南省城市韧性整体变化特征;子系统分析是为更具体地揭示四个子系统发展协调性及河南省城市间的具体差距所在。如此安排一方面可以具体分析河南省城市韧性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能够就障碍因素进行探讨,为未来河南省城市更好地发展提供实证参考。

(一)城市韧性整体变化趋势

运用熵值法对河南省17个地级市2004—2018年韧性水平进行综合测算。由于篇幅有限,只选择显示典型年份的河南省城市韧性得分及排名情况(见表2)。

表2 2004、2010、2015和2018年河南省城市韧性水平综合得分

1.城市韧性水平均有所提高

2004年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2006年“十一五”规划开始贯彻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加之地处中原交通要塞,贯穿东西、连接南北,因而发展迅速。在这一新机遇下,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农业生产科技化水平提高,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新兴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日益完善,以信息产业和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相关基础设施也日渐完备,这为河南省城市的韧性水平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

为了更加直观地反映河南省城市韧性水平,采用等间隔分类法将韧性水平在0~1范围内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低度韧性(0~0.25)、中度韧性(0.25~0.50)、较强度韧性(0.50~0.75)和强度韧性(0.75~1)。河南省在近15年来利用自身有利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城市韧性水平大幅提升。2004年均处于中等韧性水平以下,在2010年“十一五”收官时期较强度韧性城市出现,低度韧性城市均已实现向中度韧性城市的转变。2015年郑州从较强度韧性提升为强度韧性城市,洛阳、鹤壁、漯河和三门峡从中度韧性转变为较强度韧性城市。截止到2018年,洛阳、鹤壁、漯河和三门峡四个城市韧性水平进一步增长到0.60左右,焦作、濮阳和许昌入围较强度韧性城市行列。特别是焦作,在“十三五”时期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培育新的产业支撑力量,进一步扩大开放,形成政策叠加优势,城市韧性水平由2015年的0.49提升到0.59,仅次于三门峡。

2.城市间差距持续扩大

河南省城市韧性水平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已经有了显著提升,但城市间差距不容忽视。计算城市间韧性水平变异系数,发现河南省城市韧性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且有扩大趋势。在2004年,由于城市韧性水平均不高,差距相对也较小,首位的郑州与末位的商丘相差0.18;2010年郑州与排在最后的周口相差0.22,差距扩大;2015年郑州与南阳相差 0.41;2018年郑州与信阳差距为0.42。城市韧性水平差距持续拉大,表明河南省城市发展水平不均衡。郑州、洛阳等中心城市优势明显,在发展过程中要素、资源可获得性强,而周口、商丘等地距离省会和中心城市较远,加之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吸引资金能力不足,因而在韧性城市建设过程中难度较大,未来城市建设中需要将韧性城市建设作为长期目标。

3.城市韧性的增幅存在差异

河南省城市韧性增幅差异显著,郑州、鹤壁和洛阳增幅明显,在0.40左右,位居前列;新乡、驻马店和信阳增幅较小,仅为0.17。由表2可以看出,郑州城市韧性水平始终排名第一,同时,作为河南省省会、中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使郑州城市韧性水平保持稳步提升,增幅也最大,从2004年的0.3874增长到2018年的0.7899。鹤壁和洛阳紧随其后,从2004年的0.2559和0.2599分别增长到2018年的0.6557和0.6548。鹤壁和洛阳作为河南省重要的制造业生产基地,近几年来产业结构水平不断提升,重工业占比过重问题得到部分解决,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加大,促进了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的号召,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坚持将“两山”理论贯彻落实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新乡、驻马店和信阳城市韧性水平较低且增长缓慢,主要是由于其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这两个子系统发育不足,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

(二)城市韧性子系统分析

由前文城市韧性综合分析可知,随着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城市韧性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城市韧性发展出现不均衡状况,地区差距持续扩大。下文将就河南省城市子系统间均衡发展问题展开分析。

1.子系统协调性分析

韧性城市要求城市具备不断适应、学习和调整以实现持续发展的能力。持续发展需要城市各子系统相互协调、同步发展。观测河南省2004—2018年城市各子系统数值,发现在前期其城市子系统发展协调性较高,但这种协调属于低水平产生的协调,经济、社会、生态和工程子系统韧性水平均较低。自2015年起,河南省城市子系统协调性下降,特别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协调性也在降低。由于经济子系统得分较高,与社会、生态和工程子系统差距持续拉大,尤其是工程子系统差距最为明显,导致子系统间出现不协调。比如,郑州经济子系统与工程子系统差距最大时达到0.2,洛阳两者差距最大时达到0.15,鹤壁差距最大时达到0.11,三门峡差距最大时达到0.15。这一情况说明,在追求经济增长时河南省没有兼顾到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供给滞后于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会引发一系列城市问题,降低城市应对风险与危机的能力。生态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虽然与经济子系统差距不如与工程子系统差距那么显著,但是差距仍然是在逐渐扩大,不协调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因此,河南省韧性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2.子系统对比分析

(1)经济韧性子系统

在对河南省各个子系统进行分析时发现,经济韧性整体水平最高,这符合我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国情。由于社会公众面对经济冲击的敏感性最为强烈,因而对经济的关注度也是最高。具体来看,河南省经济韧性的变化发展(见图1),有两个表现,其一是经济韧性得分高的城市与经济水平靠前的城市并不完全重叠。郑州和洛阳作为河南省两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吸引外资能力强,固定资产投资占比高。由于航空港的设立,郑州货物集运能力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借助航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与航空相关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也在逐渐壮大,2018年其经济韧性达到0.31,明显领先于河南省其他城市。洛阳集国家老工业基地、“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全国重要交通枢纽等优势于一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也在加快转变,经济韧性排名第二。而且两市的经济韧性与经济水平排名相一致。三门峡和鹤壁经济韧性则紧随其后。三门峡和鹤壁作为经济排名位于河南省后五位的城市,经济韧性水平跻身前五,这与经济水平高的城市其韧性水平往往也较高相矛盾。究其原因,发现在经济韧性测度的指标中,三门峡和鹤壁两个城市虽然经济总量排名靠后,但是人口基数小,从而使得这两个城市人均指标排名靠前。其二是河南省城市经济韧性表现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分布态势。河南省省会城市和副中心城市位于河南西北部,河南省的整个经济重心也集中于西北部;另一方面,由于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与外部交流更加频繁,经济发展更加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不断在为当地注入发展活力,生产要素的集中和产业集聚促使郑州和洛阳两市的经济发展优势明显。但是两市作为河南省的经济增长极,扩散效应有限,尤其是对河南东南部地区的辐射作用还不够。

图1 2018年经济韧性

(2)社会韧性子系统

在四个子系统中社会韧性得分仅次于经济韧性。社会建设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对比图1和图2可以发现,河南省城市社会韧性水平高的城市与经济韧性得分高的城市基本吻合,只是个别城市的表现有出入。在社会韧性排名中鹤壁和三门峡分别为第二、三名,洛阳市退为第四。原因之一是,洛阳城镇失业率较高,尤其是在近五年,始终处在4%左右。就业是民生之本,现阶段我国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不够,购置房产甚至日常消费要依赖信贷使得居民的生活压力增大。稳定的收入来源对居民来说至关重要。特别是在遇到如疫情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稳定的收入对居民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需要。无法正常工作,居民的日常生活必然会受到影响,这也不利于社会安定。李丽(2020)[34]认为如果就业难以稳定,在局部地区和特殊群体中出现高失业率,就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成为影响稳定的风险点。公共设施建设不足是原因之二。与鹤壁和三门峡相比,洛阳万人拥有图书馆量相对落后。公共设施配置决定着城市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的高低。公共设施建设的欠缺会使居民生活舒适度下降,影响到对地方的认可度和归属感,这不利于民生福祉的提升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图2 2018年社会韧性

(3)生态韧性子系统

对比生态韧性(图3)与经济和社会韧性分布情况,可以发现存在很大差异,表现出以下特征。(1)生态韧性与经济韧性的分布态势相反。生态韧性得分高的地区集中在河南东部经济不发达地区。我国经济在前期发展过程中由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当然,河南的表现也不例外。以郑州、洛阳为代表,两市在发展初期由于是依赖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在发展过程中过度占用林地和耕地,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下,河南省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努力打破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将生态保护贯穿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生态韧性有所提升。在生产方面,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旅游业和生态产业的开发和培育,同时注重“三降一升”,减少“三废”排放并提升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生活方面,加快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原始能源(煤炭、石油)的使用、普及天然气,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生态方面,截止到2018年河南省共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2019年起实施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19.4平方公里。2020年开展生态治河新模式,全面推行“河长+检察长”制。在“美丽河南”“生态河南”等重大政策措施的实行下,河南省生态环境的改善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生态韧性有所提升。

图3 2018年生态韧性

(4)工程韧性子系统

河南省城市工程韧性(图4)水平整体偏低,2018年工程韧性得分最高的许昌,也仅为0.1260。韧性水平较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郑州附近,边缘地区的城市工程韧性水平较低。河南省工程韧性整体偏低原因之一是基础设施投入不够。河南省常住人口较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量较大,需要政府以及相关单位加大投资力度,补充并完善基础设施,同时对基础设施布局进行合理规划;二是基础设施水平较低、能力不够以及存在管理粗放问题等。资金使用效率影响产出效果。河南省基础设施投入资金使用存在严重的效率低下问题,同时,监管不严也是河南省整体工程韧性水平偏低的原因之一。工程韧性得分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郑州附近,原因在于郑州作为中心城市其完备的基础设施发挥了较好的连带作用。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为了服务生产和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为各地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这就要求地区间基础设施要具有共通性,特别是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因此为了促进发展,各地都会积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强与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城市的联系。

图4 2018年工程韧性

(三)障碍因子诊断

1.准则层障碍因子分析

通过障碍度模型计算得出河南省2004—2018年城市韧性各准则层障碍度,选择呈现2004年、2010年和2018年三个年份的数据(见表3),并做一具体分析。

表3 2004、2010、2018年河南省城市韧性准则层指标障碍度

从子系统障碍度来看,首先,河南省城市经济韧性子系统对于城市韧性障碍度最高。除郑州、洛阳和三门峡外,其余城市年均障碍度均高于40%。其次是社会韧性子系统和工程韧性子系统。障碍度最小的是生态韧性子系统。除三门峡、郑州等城市,其余城市均在10%以下。

从子系统差异程度来看,经济韧性子系统差异最大。年均障碍度最高为濮阳46.63%,最低为郑州 30.19%,差距达到 16%;其后依次是生态韧性子系统、工程韧性子系统和社会韧性子系统,差距分别达到12%、11.7%和10.8%。

从子系统发展趋势来看,经济韧性子系统对于城市韧性障碍度其变化有三种趋势:第一种以商丘、周口和驻马店为代表,经济韧性子系统对城市韧性障碍度逐年递增,且增幅较大;第二种是经济韧性子系统相比城市韧性障碍度逐年递减,包括郑州、洛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和三门峡;第三种主要是开封、平顶山、南阳和信阳,经济韧性子系统障碍度保持稳定,没有明显波动。工程韧性子系统对城市韧性障碍度其变化趋势与经济韧性子系统对城市韧性障碍度相同,可分为增长、下降和平稳三种情况,只是不同类型的城市存在差异。河南省生态韧性子系统对城市韧性障碍度其变化趋势比较复杂,包含四种情况:其一是以郑州和三门峡为代表,这两个城市在2012年之前主要呈下降趋势,在2012年之后逐年递增,总体呈增长态势;其二是表现出下降趋势,主要有开封、平顶山、鹤壁、许昌、南阳、商丘、周口、驻马店、洛阳和安阳;其三是处于持续波动状态,主要是漯河、新乡和信阳;其四是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主要是焦作和濮阳两地。与其他子系统不同,河南省17个地级市社会韧性子系统对城市韧性障碍度均呈现出增长态势。

就具体城市来看,各阶段主要障碍因子存在差异。最为特殊的是郑州,在2013年以前,依次为: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工程子系统、生态子系统;2014年,依次为:工程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生态子系统;2015年,依次为工程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2016年以后转变为社会子系统、工程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洛阳、焦作、许昌、漯河和三门峡这五个城市在2014年以后社会子系统水平超过经济子系统占据主导地位,再下分别是工程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其他11个地级市经济子系统始终是制约城市韧性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

总的来看,河南省城市准则层障碍因子的表现与我国城市发展情况相吻合。经济和社会始终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强化两者的发展仍是未来一段时期地区工作的关键。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突出位置,然而,在测算结果中,生态子系统障碍因子位于最后。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城市韧性测度对于生态韧性指标的选取还不够完善,如对自然灾害这一因素即没有考虑在内,由此导致了在城市韧性中生态韧性所占权重较小;另一原因则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经济、社会等,较少兼顾生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生态子系统对整体水平的影响(雷勋平等,2020)[35]。

2.指标层障碍因子分析

将各年份每个城市的障碍度进行排名,选取2004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各地级市障碍度位居前五位的障碍因子进行分析(见表4)。

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影响河南省城市韧性整体水平的具体障碍因素,对表4中障碍因子进行了频次统计,发现河南省城市韧性存在具有普遍性的障碍因子。综合来看,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A13)、万人拥有图书馆量(A25)、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A14)、财政自给率(A15)、人口密度(A22)、城镇登记失业率(A21)和人均 GDP(A11)七个因子出现频率最高,均大于20次,说明其影响普遍。这七个障碍因子均从属于经济韧性子系统和社会韧性子系统。这与前文的分析结果一致,也再次验证了经济和社会两者对河南省城市韧性水平的障碍度最高。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万人拥有图书馆量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频次均高于50次,说明资金的吸纳和利用能力对河南省城市韧性水平的影响显著。对外资的吸引、利用能力低,企业内新增投资少,以及公共设施建设的不足制约着城市韧性水平的提升,因此,后期这方面的工作要加强。除这三个显著障碍因子外,在各个阶段河南省各城市还伴有不同的障碍因子存在。2004年人均GDP(A11)频次达到15次,意味着河南省绝大多数地区城市韧性水平都受到GDP的制约。其次是城镇登记失业率(A21)和人均社会消费零售额(A16)。两者的表现欠佳,说明城市发展活力不足。2010年人均GDP和人均社会消费零售额的阻碍作用减弱,城镇登记失业率仍是主要的障碍因子,说明失业问题没有得到缓解。再次是新增第三产业占比(A12)和财政自给率(A15)两个障碍因子表现突出。这两者的不足同时也说明,制约城市发展的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总量,经济质量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强。2015年财政自给率没有改善,反而影响更广,频次达到10次;城市过多的人口集聚使人口密度(A22)的障碍作用开始变得突出。2018年财政自给率不足和人口密度的阻碍作用持续扩大,分别达到15次和12次;R&D人员匮乏成为新问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事实也是,科技创新水平已成为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

表4 2004、2010、2015和2018年河南省城市韧性主要障碍因子

综合四年情况来看,除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万人拥有图书馆量这三个障碍因子表现突出外,2010年以前河南省各地级市障碍因子及其表现差异不大。普遍是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制约城市发展。2010年以后,面临的问题增加,既有经济发展上的问题需要克服,新出现的社会问题也需要高度重视。城市发展向高质量方向演进,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但在目前,由于科技创新的作用至为关键,要提升城市韧性水平,对于科技创新的追求不可松懈。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与讨论

通过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对河南省城市韧性进行测度,并对河南省城市韧性及其子系统的变化特征,以及影响城市韧性的障碍因子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首先,河南省城市韧性水平在近年来均有提升,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城市间韧性差距逐渐扩大且增幅存在差异。其次,各子系统在前期呈现低水平协调,在2015年后协调性下降。对比各子系统,经济韧性水平最高,但经济韧性得分高的城市与经济排名靠前的城市并不完全重叠,且呈自西北向东南递减分布态势。社会韧性水平仅次于经济韧性,得分高的城市与经济韧性排名靠前的城市基本吻合,只是个别城市排名有偏差。生态韧性与经济韧性两者的表现相反,经济韧性得分高的城市生态韧性水平较低,伴随发展,生态韧性子系统水平虽然仍落后于经济、社会子系统,但整体水平在逐渐提升。随着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在生产、生活和生态方面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两者的发展方向必将趋同。工程韧性水平整体偏低,且水平较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郑州附近,边缘地区城市的工程韧性水平较低。再次,从准则层分析障碍因子,对比各子系统年均障碍度,经济子系统障碍度最高,而后依次是社会子系统、工程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城市间子系统存在差异,其中经济子系统差异最大,差距达到16%。不同城市经济子系统、生态子系统和工程子系统变化趋势存在差异,社会子系统对城市韧性障碍影响均呈增长态势。不同地区城市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主导子系统也是在不断发生变化。最后,从指标层来看,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万人拥有图书馆量、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财政自给率、人口密度、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均GDP这七个因子具有普遍影响,特别是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万人拥有图书馆量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普遍制约着各地区城市韧性水平的提升。另外,在各个阶段上不同城市还伴有其他不同的障碍因子。

研究还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通过使用熵值法对指标体系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得出各指标权重,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主观方面的影响,但生态相关指标权重较小,与河南省处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区,和目前处在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的地位不太相符;二是对指标的选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生态韧性子系统相关指标,应把急性冲击和慢性冲击两者都纳入进来。

(二)建议

针对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并结合韧性城市建设的要求,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补齐城市短板,推进地区协调发展。河南省不同行政等级城市韧性水平差别显著,中心城市因为有政策加持,发展具有优势,其他地级市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地级市韧性水平提升不仅有利于提高当地城市韧性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能够缓解中心城市发展压力。在未来发展中,河南省需要重点关注地级市发展,特别是南阳、信阳、周口、商丘和驻马店等地。要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做到准确定位,制定出科学的发展目标。要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助其快速发展。要制定制定相关的考核制度,使政策落在实处,切实起到助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二,对于系统弱项,要综合考虑、有序改善,以全面提升城市韧性水平。河南省城市工程韧性和生态韧性水平较低,在“十四五”期间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2020年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要“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新基建”可以起到稳投资、促消费和稳就业的作用,可以助推经济和社会韧性水平的提升,河南省应把握这次空前的机遇,科学安排政府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充分调动民间投资,促进投资市场化。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河南省应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在生态保护方面,要推进沿河村庄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合理规划养殖业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优化流域环境,提升地区生态韧性水平。

第三,化解不利因素,促进韧性水平稳步提升。河南省城市经济、社会子系统韧性水平虽然较高,但在障碍度模型分析中经济、社会存在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因此,要对具有普遍性影响的问题首先予以解决。河南省资金吸纳和利用能力普遍不高,提高外资利用率可以从几方面入手:一是完善基础设施,为外商投资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拓宽外资来源。尤其在当前国际经济萧条时期,开拓新的外资来源渠道势在必然。三是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设厂。四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对投资区域和领域进行科学规划。另外,针对特定地区的主要制约因素也不可忽视。比如洛阳城镇登记失业率较高,在“十四五”期间,应把解决就业放在重要位置,鼓励自主创业,提供就业渠道和平台,提高当地大学生就业率和促进失业人口再就业。

猜你喜欢
韧性子系统河南省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送伞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河南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调查
团队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