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被三秦

2021-11-22 04:53供图陕西省公路局王惠赵进乔茜
中国公路 2021年17期
关键词:农村公路陕西省农村

文/供图 陕西省公路局 王惠 赵进 乔茜

图为西安市县道227线长安大道

夏末的陕西富平,远远望去,山坡、田地、农庄,柿树遍地,红绿相间的柿子挂满枝头,成为抢眼的风景。不要小看这小小的柿子,它已成为富平县的大产业。截至2020年底,富平全县柿子树种植总面积达25万亩,年产值近20亿元,占到全县农民收入的30%,带动了2100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曹村镇是富平县的柿子优生区,村民马正旺说:“柿子大都长在山坡上,过去农村不通公路,采摘柿子太不方便,做好的柿饼也只能骑着自行车零卖,别提赚大钱了。现在公路修进了村,还修到了田间地头,柿子一下成了‘金蛋蛋’,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大量出口到韩国、日本、俄罗斯呢。现在一到柿子成熟季节,收购货车在村口排的队有几里长。”

陕西省81个县(区)施行了农村公路“路长制”,相关县(区)农村公路管理效能明显提升。16个县(区)试点推行农村公路灾毁保险,并在每年汛期得到赔付。

“十三五”以来,陕西省累计投入500亿元,新改建、完善农村公路4.5万公里,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5.4万公里,实施生命安全防护工程4.8万公里、危桥改造和桥涵配套工程4.6万延米,形成了通村畅乡、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农村公路网。正是这一条条愈来愈通达的农村公路,串联起了三秦大地的致富梦、振兴梦。

交通脱贫攻坚的决胜之路

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孔家沟村现在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全村75户人家都种植苹果,全村一年苹果产量达150多万公斤,人均增收2万多元。“别看现在大家都羡慕我们村,可在以前,我们村可是有名的‘拐沟村’,村民住在沟里,自家的地却在梁上,光走出沟就要半个多小时。因为路不好,村民种的苹果都卖不出去。”孔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党鹏斌说。

为解决村民出行和农产品销售的难题,宝塔区建设了通村达户的产业路。“我们村能成为小康村,主要受益于脚下这条通村公路。”党鹏斌说,“如今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了小汽车,开车不到20分钟就能到自家的地里,方便多了。”

孔家沟村的小康之路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十三五”期间陕西以集中连片特困区、革命老区、国贫县等贫困地区为“主战场”,加大投入,全力攻坚,于2018年提前完成了100%建制村通硬化路的交通脱贫攻坚保底性指标,累计建设深度贫困村通组路4645公里,整治通村公路“油返砂”路段1.58万公里,基本实现深度贫困村集中居住3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确保了全省56个贫困县和6485个贫困村于2019年底摘帽脱贫,贫困地区公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更加重要的是,在基础设施得以保障的前提下,农村运输服务水平得以全面提升。宗志杰是眉县营头镇红河村村民,他和爱人在红河谷景区经营着一家农家乐。他经常乘坐景区附近的202路公交车到大理村办事。“节假日期间,红河谷景区的客流很旺,我坐这趟车去县城给农家乐搞采购,回程的时候包辆车把货一拉,现在路宽敞了,方便得很。”宗志杰说。眉县还是国家级猕猴桃产业园区,齐峰果业的生产线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转。“我们每年销售额达3亿元,产品出口9个国家,除了与天猫、京东等电商合作外,还有自己的‘玩果’电商品牌。现在,眉县的农村公路平坦通畅,全县就没有货车去不了的地方。”齐峰果业副总经理李晓敏说。“眉县构建了农村三级交通物流网络体系,解决了农产品外运的‘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陕西省以“运营好”农村公路为目标,加大政策资金支持,省级全额补贴全省通村客运车辆交强险保费,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投入省级补助资金7760万元,对实现建制村100%通客车的县区进行奖补。同时,按需建成一批乡镇等级站及建制村招呼站点,提前实现100%乡镇和100%的建制村通客车,有效解决全省996个乡镇、1.7万个建制村村民的出行问题。“十三五”时期,陕西省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2017年至今建成25个乡镇运输服务站,建制村通邮比例达到100%,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100%,为全省特色农业、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运输保障。

与此同时,“十三五”期间,陕西省还创建46个“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其中国家级示范县9个),总量占涉农县(区)总数的45%。市县政府主动作为,积极推广示范乡镇创建,开展美丽农村示范路建设,推进市域“四好农村路”高质量、高标准发展。

考验管养方略的运筹之路

在西安工作的王丽时常带着孩子回合阳县坊镇探亲。道路两旁,美不胜收的田园风景让她和孩子目不暇接。

“每次回村里都有新变化,路越走越顺畅,风景也越来越美,无论是自驾还是乘坐公交体验都很美好,有的公交站点还是集鲜杂果市场于一体的候车亭,真的很方便。”她不禁提起农村公路给镇上带来的变化。

渭南合阳公路

商南县富水镇茶山产业路

农村公路的变化发展得益于陕西省政府的有力领导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陕西省政府建立了“四好农村路”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省长任召集人,分管副秘书长、省交通运输厅厅长任副召集人,12个省级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全省“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陕西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陕西省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意见》。

同时,陕西省交通运输厅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巩固拓展交通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领导小组,推动交通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转型。陕西省交通运输厅联合8厅局出台了《关于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工作;联合陕西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出台了《陕西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市评选方案(试行)》《陕西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评选方案(试行)》;省交通运输厅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印发了《全面做好农村公路“路长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陕西交通运输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9-2022年)》《关于巩固拓展交通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服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作为交通运输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抓手;联合印发了《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交通运输推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顶层谋划日益完善,政策潜力逐步释放。

长安区智慧公交港湾

长安区绿道

值得注意的是,5年来,陕西全省持续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以“两个纳入”为抓手,积极推进和落实县级人民政府主体责任,健全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机制。陕西省公路局设置了农村公路处,100%地市建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处(中心),100%涉农县(区)成立了农村公路管理站(中心),100%乡镇设立了农村公路管理岗位。各地均建立了农村公路路政管理制度和村道议事机制,完善了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实现了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专管员的路产路权保护队伍。

不仅如此,陕西省还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多元化养护管理,专业性养护采取招标方式选择具备资质的单位承担,非专业性养护采取集体或个人承包养护、群众集中进行季节性养护等方式。全面推行“村负责、乡管理、县考核”管理模式,加大行业检查考核力度,实现通村公路“有人管、有人养、有钱养”。目前,全省农村公路列养率和经常性养护率均达到100%,全省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达到75%以上,农村公路危桥数量逐年减少,安防设施逐步完善,路况服务水平持续向好,通行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筹措难,一直是困扰农村公路发展的关键问题,陕西省用好“两个纳入”,“将农村公路建设及养护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建、养、管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全面夯实管养责任。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全面加大养护资金筹措力度。省财政每年按照“1561”(每年每公里县道15000元、乡道6000元、村道1000元)标准补助农村公路养护工程;对建制村100%通客车且稳定运行的县区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深度贫困县区、贫困县区和非贫困县区分别按照每年60万元、40万元、30万元标准落实省级奖励,确保稳定运营。市、县财政也按照不低于“1063”(每年每公里县道10000元、乡道6000元、村道3000元)标准足额落实日常养护费用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

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振兴之路

陕西省公路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文奇表示,“十四五”期间,是陕西省继续扎实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的时期,全省将不断完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体系,更好地服务农民出行,更有力地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公路加速升级

未来5年,陕西省将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的支持力度,以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为重点,因地制宜升级改造技术等级偏低的县乡公路,提升通行能力;有序实施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提升路网通达深度;有序实施通村公路完善、建制村通双车道、通村公路联网、桥涵配套等项目;继续以通客车、通校车路段和临崖、临水路段为重点,改造危桥险路;还将按照省、市、县3∶3∶4的比例,足额落实各级配套资金,不断完善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设施,提升农村公路安全通行能力。

切实巩固“两通”成果

陕西省将进一步落实县级人民政府主体责任,建立交通脱贫攻坚“两通”成果保持长效机制。各地将加强村道常态化管理养护,加大公路病害处治力度,及时抢修灾毁水毁路段,坚决杜绝因养管责任不落实、养护资金不到位导致的通村公路“通返不通”“油返砂”等返贫现象发生。

全面加强交通脱贫攻坚“两通”动态监测,陕西省将加强与各级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的信息比对和数据共享,常态化实行“通返不通”台账管理,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通返不通”隐患,切实巩固“两通”成果。

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

继续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陕西省将落实县级人民政府农村公路发展主体责任,夯实“两个纳入”基础,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扎实开展改革试点工作。

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养护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多种养护模式,积极探索对不同行政等级公路组成的农村公路骨干路网实行集中统一养护和周期性养护,提高养护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水平。

提升运输服务供给

未来,各地将有序推进城乡公交线路向城区周边重点镇村延伸和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提升城乡客运均等化服务水平。相关部门要因地制宜地建设改造农村客运站点,拓展站点客运、货运物流、邮政快递等功能。全面推动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体系建设,强化乡镇运输服务站、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点建设。推动交邮融合、电商物流、客货同网、货运班线等多种形式农村物流发展,鼓励各类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和资源共享。推广农村物流服务品牌,推进客货邮融合发展,构建“一点多能、一网多用”的农村运输服务发展模式。

推进交通融合发展

加强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建设,陕西省将推动中小城镇和特色村庄、主要产业和资源节点、串联乡村主要旅游景区景点等公路建设,鼓励农村交通与乡村旅游、特色小镇、产业园区等组合开发。完善重点旅游景区交通集散体系。积极探索发展路衍经济,推动房车营地、观景台等旅游设施与公路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深入开展示范创建

陕西省将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扩大全国示范市、示范县创建成果。建立“四好农村路”发展共享共治的群众参与体系,落实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制度,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的参与者、受益者和拥护者。全力推进“打造陕南交通旅游山水画卷”“现代多式联运区域物流中心建设”等交通强国试点任务,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

西安:五大体系蕴藏卓越动能

“十三五”以来,西安大力实施县乡公路改建工程、建制村通畅工程、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桥涵配套及危桥改造工程、通村公路完善工程、通村联网工程六大工程,累计投资32亿元。

全局谋划 构建科学建设体系

注重顶层设计,西安将“四好农村路”建设纳入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并加强与农业布局、产业布局等规划的对接。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西安政府出台《加快推动全域“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梳理重点项目计划,清晰描绘出“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支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强化组织领导,推动农村公路从“行业主导”向“政府主导”转变,建立“四好农村路”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分管市长任组长,交通、住建、资源规划、农业农村等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多方发力的良好局面。

压实属地责任,充分调动区(县)的主观能动性,长安区等区(县)“四大班子”齐上手,“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做法得到了交通运输部领导的点赞好评。坚持质量为本,推动农村公路从追求“规模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建立从业单位违法失信“黑名单”制度,全面推行“七公开”“三同时”,不断提升农村公路质量和安全水平。

因地制宜 完善资金保障体系

西安市政府研究构建科学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市、县两级财政投入,出台农村公路建设及养护补助政策,提高日常养护资金标准,比省定标准高50%并形成增长机制。差异化设置市、县两级日常养护资金承担比例,对财政困难的蓝田县和周至县,市级承担70%,县级承担30%;其他区(县)按照5∶5、3∶7差异化设置相关比例,探索建立科学的资金保障机制。

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杠杆作用,西安撬动了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与陕西省农发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落实长期政策性银行融资,破解资金筹措难题。

多措并举 创新管理运营体系

西安实行四级“路长制”。西安市长任总路长,分管副市长任市级路长,建立市、县、镇、村四级路长,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治理”的公路管理体系。探索交通公安联合执法机制。在鄠邑区开展试点,成立公安交通联合执法领导小组,辖区派出所、交警中队、路政中队、运政中队设立联合党支部,治安警、交警、路政、运政部门联勤联动,协同执法、联合执法,提高执法监管水平和效能。构建城乡一体、有机衔接、协调融合的公交一体化服务体系,以公交网络实现交通运输、邮政、快递企业与农资经销商、电商的融合发展。

健全机制 完善政府考核体系

西安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把农民的满意度作为“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指标,纳入考核体系。通过多种方式,让农民参与到考核中,并将考核结果与下年度计划规模和补助资金挂钩,促进管理养护水平不断提升。

多方联动 建立融合发展体系

瞄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西安市委、市政府制定《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强化“四好农村路”对城乡结构布局、现代农业布局的引领作用,支撑农业现代化建设。西安注重绿色发展,将路域环境治理纳入农村人居环境“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作,实现乡村环境整治联动。省、市联合出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建设秦岭保护站,依托公路实行智慧化限人控车,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长安大道

渭南:五个坚持创造全新境遇

“十三五”期间,渭南累计投入71亿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完成建设任务4410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1.74万公里(不含韩城),农村公路路网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58.28公里,1915个建制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县、乡公路技术标准大幅提升,农村公路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在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的过程中,渭南积极努力、开拓创新,形成了具有渭南特色的工作亮点、制度和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

渭南先后印发《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将14个市级职能部门列入工作机构,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共建责任,举全市之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将“四好农村路”建设内容纳入各县(市、区)政府目标任务考核,在全省率先启动“四好农村路示范镇”创建活动,对创建的示范镇给予命名表彰和资金奖励。渭南先后在大荔县、合阳县、富平县召开了全省、全市“四好农村路”建设现场会,相互交流学习、推广经验,持续掀起建设高潮。

坚持规划先行

渭南提前开展“农村公路网规划”,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渭南等结合起来,全面规划、全域推动。全市印发了《2018-2020年全市交通重大项目三年行动计划》和《公路工程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组织编制完善“十四五”市县两级交通综合规划,《渭南市县道网规划2021-2035年》、各县市区乡道网规划(2021年至2035年),为全面实现更加完善、更加畅达、更加美丽的城乡交通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示范引领

以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全省示范市、示范县,市级示范镇、示范路为抓手,渭南市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大荔、合阳两县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临渭区、潼关县、富平县、蒲城县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在全省率先启动示范镇创建工作,2021年底全市“四好农村路”示范镇数量有望突破39个。《陕西日报》头版头条对渭南市“四好农村路”建设做了专题报道,“以路美村、以村带路、路景相融”理念深入人心,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成效喜人。

坚持创新驱动

渭南合阳公路

创新融资制度,渭南建立以县级公共财政为主,省、市支持为辅的“四好农村路”资金筹措机制;探索企业和个人捐款,以及利用道路冠名权、路边资源开发权、绿化权等方式依法筹集社会资本,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围绕建设智慧交通,全市着力推进信息化创新发展,建立全市智慧交通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切实提升交通行业管理服务水平。

坚持融合发展

以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渭南突出道路基础设施的联通作用,服务广大农村地区高质量发展。

合阳县建成美丽环线,推动农业产业、田园项目、乡村旅游等元素相互融合。澄城县整合交通、移民、扶贫等各类资金,打造以樱桃产业为核心的特色产业。潼关县通过实施“北斗星计划行动”,将6个旅游景区、4个产业园区和4个美丽乡村串联起来,打造示范环线。华州区将“四好农村路”与“渭华起义红色旅游景点”紧密结合,栽植各类苗木1000余株,硬化村道800余公里。大荔县精心实施道路绿化提升融合工程,深度挖掘景区、园区和乡村休闲旅游一体推进的发展模式。白水县以路联镇、以线带面,确定了100公里创建路段,着力提升路域环境,建立县镇村三级物流体系,形成了“城乡1小时交通经济圈”。

猜你喜欢
农村公路陕西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交通运输部:预计今年累计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5万公里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关于农村公路经济创新的思考
三问农村公路
农村公路的建设与养护须多管齐下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