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教学”中,数学思维何以进阶

2021-11-22 23:54胡静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激发深度优化

胡静

【摘 要】数学课堂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主阵地。数学教学要聚焦核心素养,关注思维发展,让学生的思维“进阶”。本文以《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一列举和假设三节课为例,从孵化策略雏形、催化策略成形、深化策略体验,把握数学本质,聚焦核心问题上去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其有灵性、有智慧、可生长。

【关键词】激发 辨别 优化 深度

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说过:数学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张扬数学思考的魅力,并改变一个人的思考方式、方法、视角。数学学习一旦使学生感受到了思维的乐趣,使学生领悟了数学知识的丰富、数学方法的精巧、数学思想的博大、数学思考的美妙,那么,数学的文化价值必然暴露无遗。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才会显得大气磅礴、厚重而深远。

数学教学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的“活”课堂背景下,在解决问题策略课中,如何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思维有所进阶呢?以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激发深层动机,唤醒策略意识,孵化策略雏形

迈向儿童“生活世界”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富有童趣、情趣、乐趣,因此我们很多教师喜欢课前设计一些游戏来活跃气氛,以此引起儿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一课教学中,课前,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

(出示两组数:1  3  5      2  4  6)

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比大小的游戏。每次各出一张比大小,为了防止你们说我以大欺小,我把稍微大一点的数2,4,6分给你们好不好啊?也由你们来先出。

师生游戏。

师:老师连胜两局!明明拿的都是较小的一些数,为什么每次老师都能赢呢?

生:其实,老师您用的就是田忌赛马故事里的方法,我们出6的时候,你出1,输一局,当我们出另外两个数的时候,你用比我们大的数去比,所以你一定会赢。哪个先出,哪个就输了。

……

此游戏环节的设计,既活跃了气氛,又唤醒了学生对策略的朦胧意识。针对学生的这种意识和感觉,教师有意识地呈现了两张不同记录方式的课程表让学生畅谈“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张课程表”,这样的设计,在不经意间,列表的策略悄然孵化出雏形。

二、“视而不见”与“不依不饶”,催化策略成形

学生的学习历程应该是他们思维发展的过程,是他们认知框架不断变革或重组的过程。其中,学习主体的自我反省、自我否定、自我肯定,特别是内在的“经验冲突”往往构成了认知结构更新的一个重要前提。 在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创新灵感参与课堂,因此课堂往往出现了许多“节外生枝”“偏离”的现象,如果我们能不拘泥于预设,捕捉一些有价值的“意外”资源,对其合理取舍、恰当地“不依不饶”地引导,必然能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思维有所启发,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例题时,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整理题中的条件时,教师精心选取了不同层次的整理“作品”(图略)。

师:(指1号作品和2号作品)请作者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整理的。

生1:我是画图的。

生2:我也是画图的,我画的是线段图,桃树3行每行7棵,就画3个7,杏树画8个6,梨树画4个5。

师:他们都是用画图的方式整理条件的,大家觉得他们的作品怎么样?

生3:我觉得他们的作品稍微有些麻烦,要一棵一棵画的话,比较浪费时间。用线段图也麻烦。如果有很多行,每行有很多棵,那就画不过来了。

师:那你有什么好办法?(指3号作品)

生3:我是用文字整理的,分别整理了三种树的行数和每行的棵数,把它们对对齐。

师:那3号同学,你觉得你整理的比1号和2号作品好吗?好在哪?

生3:我的不麻烦,简洁、简单。

师:对于3号同学的作品你有什么建议?

生4:添加横竖线,就更整齐了。

师:(指4号作品) 4号作品作者,对比一下3号作品,你有什么不同?这样列表格有什么好处?

生4:更清晰,一目了然。

师:(呈现5号作品)这个同学也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的,他与4号作品有什么不同?

生5:我没有整理杏树的信息,因为问题是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不需要杏树的条件。

师:看来整理条件还要关注问题。4号作品,你会进行修改吗?

生4:去掉杏树那一行。

师:大家看,修改后的4号作品与5号作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都是用列表整理条件,整理的都是有关桃树和梨树的相关信息,不同的是一个横着整理,一个竖着整理,看起来都很简洁。

师:那你是愿意看着图文整理去分析数量关系,还是看着整理的表格去分析数量关系?

……

对比是人们认识事物和现象的一种常用科学思维方式。通过多次对比,可以清晰地发现知识之间的异同与联系。在本课中,当两种繁杂的画图方法呈现时,教师并没有“视而不见”,而是“不依不饶”不断巧妙地追问,及时引导学生互动,将各种整理方法逐一对比,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思考,反思和描述自己的思维,比较自己的整理方法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辨别每一种表示方法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提出建议,不断优化列表的策略。通过交流、辨析,实现了多元化表征,列表的策略由模糊变得清晰、从浅表转向深刻。从不会到会,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三、探寻真实的思维足迹,深度体验策略

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和思维方式,他们建构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生动、活泼、自觉、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思考是学生用自己的经验绘制的“作品”,蕴藏着学生独立思考后的“创造”。因此,我們要遵从学生的真实理解和原生态的表达,顺应学生的思维历程,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走向深入,把握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凸显教学的价值。

【解决问题策略——假设】教学片段。

师:刚才同学们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一一列举,现在请仔细观察画出的图和表,什么在变?什么不变?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说看。

生:周长不变,面积变化。“长+宽”的和是11,也没有变。

生:长越来越小,宽越来越大,面积越来越大。

生: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师:是不是所有长方形都满足这样的规律?老师这里还有一题:王大叔用20根1米长的栅栏围一个长方形花圃,怎样围面积最大?

师:结合刚刚的发现,你们猜一猜,最大的面积会是多少?

生:24,25……

师:究竟是多少呢?用今天的策略来验证一下。

生:20÷2=10(米),再列举9×1=9(平方米),8×2=16(平方米)……5×5=25(平方米),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所以面积最大是25平方米。

师:此时长和宽接近接近再接近,相等的时候,面积最大。

本环节,教师不是为了列举而列举,而是通过列举,引发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并通过巩固一一列举的策略,验证刚才发现的结论,使之更趋向规律的本质。

【解决问题策略—— 一一列举】教学片段。

师:其实,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就已运用过一些简单的一一列举的策略,谁还能想起来?

(生举例畅谈)

师:(引导)一年级,刚学习数的时候,我们就是把10的所有的“分成”都一一列举出来;三年级,用12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就是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把所有的情况都列举出来;四年级,解决“有序地写出3张数字卡片能组成所有三位数”这个问题时,也用到了一一列举的策略。

师:你能用今天的策略有序地说一说吗?

此环节,教师设计了“再识列举”环节,开展了连接性学习,教师跨越知识点之间的“鸿沟”,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跨越年级与年级之间的“界限”,从知识链的角度全面审视教材,把握教材的系统性,引导学生深度体验了一一列举的策略。通过理性反思,促进策略形成后的巩固完善和内化提升,在辨识、选择、运用策略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四、把握本质,助力思维“活课堂”

变式练习是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关键途径,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深刻性。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有质的飞跃,经常在课尾呈现一道稍难一些的变式题或留疑题,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打破思维壁垒,向着知识的本质去探究,实现知识的深度建构,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例如,在教学完《解决问题策略——一一列举》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回到最初王大叔用木条围篱笆的问题,如果王大叔只想保持22米的木条总长不变,但要使围的面积更大些,你还有其他办法吗?

再如,在《解决问题策略——假设》一课结束时,教师不断地追问:如果还有一个迷你杯,这个迷你杯的容量是小杯的,那你知道它相当于大杯容量的几分之几吗?那下面如果还有更小的超级迷你杯,你还能算出来它们的容量大小吗?为什么这里的迷你杯容量甚至更多未知量你都能算出来呢?

一个小小的“迷你杯”的变式练习,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把不同量转化成相同的量,这就是假设的本质。

聚焦核心问题,关注思维发展,让其有灵性、有智慧、可生长。学生的思维正在一步步地深入,课堂成了活泼泼的思辨之所。这恰是我们努力追寻的“深度学习”的“活課堂”真正样态。数学的思维活了,“思考”的味道浓了,才能让富有思考味道的“活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成就学生的精彩。

猜你喜欢
激发深度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