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六艺”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2021-11-22 13:30邹晓娟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1年10期
关键词:德育课程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摘 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的“新六艺”德育课程就是学校通过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以校园环境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所构建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国家要求的、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思政新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新六艺;德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5-0020-03

【作者简介】邹晓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南京,210019)黄山路分校教师,一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南京市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下文简称“上新河初中”)从深化思政课程改革出发,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路径。学校通过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以知行合一的实践论为指导,转换思维方式,以校园环境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积极进行德育课程改革和创新,探索建构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国家要求的富有学校特色的“新六艺”德育课程方案。

一、“新六艺”德育课程的基本内涵及理论基础

1.“新六艺”德育课程的基本内涵——初中生关键品格和核心能力。

上新河初中的校训是“博物明理,厚德思远”,校风是“种子精神,泥土情怀”。博物明理、种子精神体现的是自强不息,厚德思远、泥土情怀体现的是厚德载物。前者追求卓越,体现的是一种科学精神;后者立足平凡,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基于校训校风以及育人途径,学校提出了“新六艺”育德路径,即始于书、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健于身、笃于行。“新六艺”课程围绕仁(关爱)、知(好学)、勇(责任、创造)等关键品格,通过写好中国字、说好中国话、行好中国礼、唱好中国歌(品好中国画)、练好中国体、做好中国人六条路径,共同指向学生品格的提升。

2.“新六艺”德育课程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德”的象征。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说“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这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着中国人的品格。“新六艺”德育课程以“水”作为教育的意象表征,“水”的品格与学校校风“种子精神,泥土情怀”彼此完美交融。“水”不仅是“德”的象征,还是德育的方式。它是一个沉浸—渗透—濡染—涵养—润泽的外塑于形的过程,又是一个觉察—注意—认同—信奉—性格化的内化于心的过程,还是一个形神兼备、知行合一的自然形成的过程。

3.“新六艺”德育课程的物化基础——学校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

上新河初中位于扬子江畔,坐落在校园内的市级文物“江汉会馆”是有着200年历史的古老建筑,它不仅是南京长江航运文化的见证,也是长江中游的荆楚文化和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学校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凸显了水文化的特色,“新六艺”德育课程将长江水文化与艺术、语文、历史等学科结合,让学生在古色古香的物化环境中,感受厚重的水文化底蕴。

二、“新六艺”德育课程的实施路径

1.打造课程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德育课程的实施,既不能只有物化的成果而没有人的灵魂,又不能仅有人的活动而没有物化的显现,要将两者结合起来。

一是建设“物境”。学校着力建设功能完善、设备齐全、适合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发展中心。与“新六艺”德育课程配合,学校已经先后建设了书法长廊、礼义长廊、诗歌长廊、艺术长廊、体育长廊、行知长廊,为学生从“处身于境”的感受到“视境于心”的融入,提供物化环境。

二是建设“情境”。校园故事是“物境”转化为“情境”的关键。学校给建设好的物境都赋予了故事,如江汉会馆历史文物的故事,君子亭、守仁亭关于王阳明的故事,螺丝桥关于朱元璋的故事,上关厅中关于唐寅的故事等,校园里充满各种各样体现励志、爱国、责任、好学、创造等品质的故事。在这些故事的基础上,学校还开展了各种主题活动。例如:以“龙江问學”为主题,学工处布置各班开设了班会课,同时开展了校园故事讲解员选拔大赛;语文组开展“我眼中的王阳明”主题演讲活动;历史戏剧社团编排了微型话剧《王阳明与上新河》。一系列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的开展,实现了从“由境生情”到“神与物游”的转换,让物化的环境渗透着惊心动魄的人生经历。

三是达成“意境”。“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意境的要求就是内化于心。当值周班级的学生昂首站立于升旗台前,当志愿者在运动会上认真工作,当学生在诚信考场静心答题,其实就是将内在的品格通过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把做人的品格通过做事的品质体现出来。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进而“思之于心”并“张之于意”。

2.成立项目教研组,推动德育校本研修。

为了保障课程实施,该校成立了与学科教研组不同的项目教研组。以“新六艺”项目教研组为例,“始于书”“兴于诗”由语文组、英语组牵头,“成于乐”由艺术组牵头,“健于身”由体育组牵头,“立于礼”“笃于行”由学工处、行知书院牵头。项目教研组围绕活动策划、活动开展、成果总结、学生评价等进行校本研修,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中,使德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不断发挥育人功能,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了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效果,推动了“新六艺”德育课程有效实施。

3.创新实践范式,导向德行养成。

上新河初中从学生基本的学习行为入手,即书写、诵读、品赏(或唱歌)、行礼、健身、做人,形成立书文化(写字到书法)、立言文化(说普通话到演讲)、立美文化(品赏到鉴赏)、立礼文化(礼节到礼义)、立身文化(健身技能到健身习惯)、立心文化(做事到做人),从“技能”导向“艺术”,从“艺术”导向“行动”,通过“行动”导向“德性”的形成,最终由德性导向德行的养成。

三、“新六艺”德育课程的评价建构

学校基于“新六艺”德育课程的实施,构建六维三级评价体系(见表1)。

以“兴于诗”为例:初一实行起点评价,新生在入校后,语文教师会在经典诵读课上利用普通话测试软件对全体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进行测试,随后根据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力争所有学生在初一学年结束前达到相应的普通话等级并获得星河奖奖章。初二实行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期初,语文教师会记录学生在训练过程和不同环节中的表现,通过量化与质性指标相结合,形成过程性档案;学期中,每个班级要在晨会上向全校师生展示本班的诵读水平;学期结束,每位学生还要完成期末结课的朗诵作品或者演讲作品,并向同学们、老师们进行推送,教师根据作品质量进行评级并颁发星汉奖或者星海奖章。最终,全校学生分年级分学期按照学校校项目组编写的《新六艺评价手册》要求完成6个方面的考核任务。学校建立“1+6”证书制度。所谓“1”是指1本毕业证书,“6”是指6个方面的表现,6个方面都拿到星河奖,才能达到上新河初中的毕业标准。在基础性要求之外,每个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各展其长。

学生们积极参与完成任务的过程是一个由外而内、由他律到自律、再到主客融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求真、至善、臻美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杨建达.德育视角下“二十四节气”课程的整合与实施[J].现代教育,2020(12):14-16.

[2]翁少静.学校特色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策略[J].教育观察,2019(10):82-84.

[3]陈颖.立德树人视域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5):59-60.

猜你喜欢
德育课程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探讨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