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自觉:明镜体悟的学校德育实践

2021-11-22 13:34赵华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课程育人

【关键词】德性自觉;德性场境;课程育人;品格涵育范式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5-0031-02

【作者简介】赵华,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项目指导中心主任。

走进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省丹中”),大门左边“万里澄澈”四个大字映入眼帘,“澄澈”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德性自觉。省丹中充分挖掘“千年学宫,百年丹中”的历史文化资源,秉承“厚德、明理、笃行”的校训,把“大成教育”作为办学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要求青年学生身体力行、自我省察、自我修为,以适切的、个性化的发展,实现“大德有成”,成为“诚朴澄澈、谦逊坚韧、自律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以“阳明心学”的当代研究为核心,梳理出“观照、磨砺、汇聚”的“镜”之德性成长理路,具体表现为:明镜可观照,观照内心以明理,抱朴守拙使“澄澈”,形成“观照—心镜—诚朴澄澈(指向朴)”;明镜需擦拭,擦拭、磨砺至“坚韧”,形成“磨砺—拭镜—谦逊坚韧(指向韧)”;明镜为汇聚,亮出自我,照亮别人,担当社会“责任”,形成“汇聚—亮镜—自律担当(指向责)”。

一、观镜:大成有识

省丹中着力设计“德性场境”,让青年人沉浸其中、澄澈自我。一是校内场景建设,如“责任担当”主题广场区,围绕爱国、理想、责任担当等主题,彰显“责任担当”及“大成文化”的育人理念。二是校内的专题沉浸式设计,如“诚朴澄澈”主题景观区、“谦逊坚韧”主题教学区、“自主自律”主题生活区等。三是校外基地以课程融入进行共建共享。学校以德育内容为主线,形成法治教育链、环保教育链、健康教育链、交通体验链和生活体验链等;以地区资源为主导,形成和谐乡村链、名胜古迹链、特色农产链、工业经济链。此外,还有以镇江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为主角的社会实践基地链,以丹阳市总前委旧址等为主角的爱国主义基地链,以丹阳市规划展览馆等为主角的生命科普基地链。

二、磨镜:大成力行

省丹中在“磨镜”上用力,强调道德实践和道德内化,立体化构建思政课研习、学科课程渗透、德育课程设计和家校共育协同等“磨镜”板块。

一是在思政课程研习中磨砺思想。学校思政课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活动型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社会争议性话题开展研究性學习活动,在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中涵养学生品格。二是学科教学中融合科学与人文教育。学校通过举办各类艺术节,聚焦“诚朴澄澈、谦逊坚韧、自律担当”的品格涵养。三是德育课程涵养品格。学校开发“多学科”“主题链”“融合式”选择性必修课程,设计主题化、生活化、序列化且“知行合一”的选修课程,在课程中融入爱国爱乡的人文情怀教育、文明尚雅的生活方式教育、敢于担当的公民意识教育、乐观向上的个性品质教育、自我和谐的身心言行教育。四是构建明镜体悟的家校共育体系。学校通过家校共育活动,在家庭、学校、社会互相融合的场域中,提升家长的育人水平,聚焦“诚朴澄澈、谦逊坚韧、自律担当”,共同培养诚朴坚韧有担当的大成青年。

三、明镜:大成自觉

省丹中以“镜”为核心,形成“识镜—磨镜—明镜”(道德认知—情意内生—行为自觉)的品格涵育流程,破解了当下青年人道德成长中的部分难题。

一是破解“德目与德性分离”,使青年人的德性涵养成为自觉。所谓“德目”是指“把经过筛选过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如诚实、守信、勤劳、节约等,开列条目,逐步加以讲解和训练”,它主张传授规范,使学生遵守规范,教学方式上以灌输为主。德性,语出《礼记·中庸》,德性修养在儒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是个人德性修养的重要途径。与德目相比,德性更重视学生自身对于道德的“诚”的态度,以及将德性转换为德行的执行力。省丹中以“镜”做比喻,将修养德性比成“磨镜”,化用“阳明心学”,将道德主体自身的觉悟、思考以及自律作为道德实践的基础。

二是化解德育实践僵化的问题。当下德育实践存在“一刀切”的倾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使得青年人很难认同和理解。省丹中针对15~18岁这个群体的特质,以“学生的外在行为、内在动机,以及影响其动机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世界观念”作为德育实施的标准,在德育实践中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个别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以“识镜”的方式、以“磨镜”的实践、以“明镜”的个体自觉,成就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三是破解“身心行”一体的难题。省丹中化用“阳明心学”、活用“良知学说”,重拾“良知”学,突破现代个体生命发展的迷障。“良知”学说主要指向心体的生命自觉,这种生命自觉的发展,是以“人之心”为出发点,呈现“心体(本然良知)—物(践履)—心体(自觉之知)”的发展进路,省丹中将其构建为“识镜—磨镜—明镜”的实践理路。从这一进路可看出,一个人安顿好、实现好自身的心体,就能更好地立足于所生存的世界,即使这个环境充满着功利化、物质化,只要自身的良知显现,便不会选择逃离和逃避,而是更好地投入其中。“躬身入局”表现出的是一种责任担当,是对“身心行”发展完满性的自觉追求。

“古之学者为己”,省丹中为新时代青年设计的“为己大成”“为己达用”,是致敬先贤、力行先锋的时代表达,是德性自觉的自主实践,是坚守生命担当、磨砺理想信念的扎根实践。

猜你喜欢
课程育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课程思政”融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南京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小学语文实施课程育人的“四维”策略
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策略探究
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扎实推进课程育人研究
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
五项教育,推进中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育人
生态育人之初探
基于“达贤教育”的育人路径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