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自理老人步态指标的运动解剖学分析

2021-11-23 12:32陈梦姣戴志鹏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6期
关键词:仰角值域步态

陈梦姣 戴志鹏

(湖南城市学院体育学院 湖南益阳 413000)

跌倒是老人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安全的最大隐患,步态指标对于有效预防老人跌倒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是测试步态指标能够有效预测老人跌倒风险。如步幅变异性可预示老年人跌倒的可能性[1];闭眼正走、睁眼倒走、闭眼倒走、睁眼正走、睁眼上下转头和睁眼左右转头6种步态的测试参数都能够预测老年人的跌倒风险[2];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GA)可通过精密的仪器测量提供一系列运动学、动力学等参数和图表,从而有效预防老年人跌倒[3];双任务下老年人的步态变化特征也可以考虑为预防跌倒提供参考依据[4]。二是改善步态指标,有助于降低老人跌倒风险。如步态异常是老年人跌倒的最重要原因[5];虚拟现实训练通过有效改善老年人的步态和动静态平衡功能,降低跌倒风险[6]。

基于步态与老人跌倒关系的已有研究基础,从运动解剖学视角分析高龄自理老人步态指标,并对体育健身、保健养生和家务劳动等积极身体活动参与作为非医疗手段,改善老人步态指标的可能性进行讨论,旨在为最大程度延长老年人健康寿命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考空间。

1 研究对象

该文以湖南省益阳市重阳老人院(以下简称“C 老人院”)14名80岁及以上具有自理能力(主要判定标准是能够独立常速行走)的入住老人为测试对象(其中男性老人5名,女性老人9名,最大年龄为93岁);以高龄自理老人的步态量化指标为研究对象。

2 测试方法

2020年11月30日—2021年4月30日,采用IDEEA3步态分析仪在C老人院3楼老年康复室(S≈15m×8m)分7批次对14名高龄自理老人完成步态指标的完整性测试。通过连接和激活步态测试仪配套手机的蓝牙设备,相关数据在测试过程中同步上传到IDEEA3步态分析仪“步姿专家”官网数据库(https://gait.sennoapi.com/admin/login)。通过输入设定的用户名和密码,可以查阅每个被测试对象的步态标准版报告。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老年人生理机能具备一定的群体特征,步态则是生理机能的重要指标之一。相关研究发现,老年人普遍存在随年龄增加步态移动能力下降的趋势,尤其在纵向直线移动控制能力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相关性[7]。针对高龄自理老人的步相、支撑、姿态、摆动和微观动作等步态指标的测试与分析,正是基于年龄相关性,揭示高龄自理老人步态指标的一般性特征。

3.1 步相

步相主要涉及着地期、平足期和蹬伸期3 个核心指标。通过测试发现,高龄自理老人着地期指标的值域是7.6%±0.4%,远低于11.7%的标准值;平足期指标的值域是43.6%±1%,远高于31.8%的标准值;蹬伸期的指标值域是18%±1.5%,略低于20.5%的标准值。相关数据表明,高龄自理老人步相的支撑期较长,稳定性相对较差,步速也逐趋缓慢。

3.2 支撑

足部支撑的核心指标是冲击力值。通过测试发现,高龄自理老人的左、右足部冲击力值没有明显差异,但3.7m/s2±0.2m/s2的冲击力值值域远低于8.2m/s2的标准值。相关数据表明,高龄自理老人虽具备常速行走的基本能力,但足部承受行走带来的冲击力值整体较弱,且冲击力过于集中在外足弓部位,前脚掌和脚跟对于冲击力值的承受功能呈现逐步减弱趋势。

3.3 姿态

足部姿态的核心指标包括仰角、内外翻角和内外旋角。通过测试发现,高龄自理老人的左、右脚的仰角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仰角值域-5°~-40°,远低于标准值域25°~-70°;左、右脚的内外翻角同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内外翻角值域-12°~12°,远低于标准值域17°~-5°;左、右脚的内外旋角一致性较差,左脚标准度一般7°~-1°,右脚标准度较差9°~-1°。相关数据表明,高龄自理老人足部仰角的对称性标准度与正常人群数据的差别较大,这一状况与老年个体运动模式错误密切相关,即高龄自理老人足部姿态的额状面运动模式紊乱可能与体侧链相关,水平面运动紊乱可能与螺旋链紧密相连,且两种运动模式紊乱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3.4 摆动

步态摆动的核心指标涵盖平均步幅、最大摆宽、最大步高和摆动速度等。通过测试发现,高龄自理老人的左、右脚的步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平均步幅的值域为0.7m±0.2m,略低于1.05m 的最低标准值;最大摆宽的值域为-0.1m~0m,体现了左、右脚的良好一致性,且符合最大摆宽的标准值域;最大步高的值域为0.1m±0.05m,体现了左、右脚的良好一致性,但略低于标准值0.2m±0.1m;摆动速度的值域为2.35m/s±0.1m/s,存在左、右脚的差异性,且明显低于2.6m/s 的最低标准值。相关数据表明,高龄自理老人常速行走的摆动姿态虽具有左、右脚的良好一致性,但摆动幅度整体上逐步缩小且左、右脚呈现明显差异。

3.5 微观动作

步态微观动作的核心指标包括着地仰角、着地内翻角、离地仰角、外翻幅度、拍地速度、着地外翻速度和步偏角。通过测试发现,高龄自理老人常速行走着地仰角存在左、右脚的差异性,右脚着地仰角值域为-10°~-8°,左脚着地仰角值域为-4°~-2°,且左、右脚着地仰角整体上处于低标准水平;着地内翻角同样存在左、右脚的差异性,右脚着地内翻角值域为9°~13°,左脚着地内翻角值域为6°~9°,但左、右脚着地内翻角整体上处于标准水平;离地仰角的左、右脚一致性较好,值域为-40°~-36°,但整体上处于低标准水平;外翻幅度的左、右脚一致性较好,值域为-10.5°~-8.5°,且整体上处于标准水平;拍地速度存在左、右脚的明显差异性,右脚拍地速度值域为70°/s±5°/s,左脚拍地速度值域为42°/s±5°/s,且左、右脚的拍地速度整体上处于低标准水平;着地外翻速度的左、右脚差异性较小,右脚着地外翻速度值域为-215°/s±5°/s,左脚着地外翻速度值域为-190°/s±5°/s,且左、右脚着地外翻速度整体上处标准水平;步偏角的值域为29°~37°,左、右脚差异性较小且在整体上处于超标准水平。相关数据表明,高龄自理老人的常速行走普遍存在胫骨前肌无力离心控制不好、小腿三头肌收缩紧张、着地时背屈不足,可能形成高抬腿步、足下垂步态和前中脚掌着地;蹬伸时跖屈不足、小腿三头肌及伸髋肌群无力、过早屈髋,可能导致登伸不充分、屈髋肌群过度代偿和行走效率低;髋外旋肌肉过紧、股骨前倾角过小、股二头肌紧张、小腿三头肌过紧、足弓塌陷,可能导致腹股沟疼痛、腰痛、鹅掌腱疼痛和足底痛等诸多不适症状。

4 讨论

该研究的相关步态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2 个事实:一是步态指标整体性衰退是老年个体生理机能逐趋衰退的表征之一;二是女性不仅在平均寿命指标方面优于男性,而且在生理机能指标方面优于男性。通过实地测试过程中的深度访谈发现,入住C 老人院的高龄老人达到300余名,大部分属于失能老人或半失能老人,14 名被测试对象属于生理机能相对较好的入住老人,他们的老年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同龄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相关测试数据为高龄自理老人步态指标与身体活动之间的变量关系留下了讨论空间,即良好的身体活动习惯对于高龄自理老人保持较好常速行走能力(或维持良好步态指标)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身体活动涵盖以下3个基本范畴。一是日常性家务劳动。14名被测试对象中,有9名女性老龄老人,这与我国广大女性勤于家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是生活化体育健身。14 名老人均是非农村人口,退休前的职业主要集中于政府干部、医生、工人、教师等。稳定的工资收入、相对固定的日常作息为他们养成较好的体育健身习惯提供了条件保障,散步、广场舞、太极拳、羽毛球、乒乓球、篮球是这些高龄老年人曾经习惯性参与的体育健身项目;三是科学化保健养生。由于这些高龄老人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工薪阶层,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保健养生意识较好,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四肢拉伸、腰部扭动、肩部捶按等保健养生活动。

5 结语

在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日渐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重要的现实挑战。没有高水平的老年健康,就没有广大老年人的全面小康。尤其在高龄老人比例呈现逐步增长态势的社会背景下,最大程度保持步态指标的标准水平,对于最大程度保持高龄老人的自理生活能力和提高养老生活质量显得尤为迫切。从高龄自理老人的步态指标测试与分析结果来看,进入老年阶段之前的体育生活方式、进入老年阶段后的体育健身行为和保健养生方法,以及优质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保障构成了高龄老人能否续保持较好步态指标和最大程度延长健康寿命的变量,这可以成为老年步态指标后续研究的关注点。

猜你喜欢
仰角值域步态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特别策划《步态分析研究综述》
求圆锥曲线最值(值域)常见函数“模型”的解法
分式函数值域的求法
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仰角、俯角问题
步态识人
破解函数值域的十招
分段三次Hermite插值计算GNSS系统卫星仰角
一题多解探求函数的值域
脸的基本画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