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认同提升思政课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2021-11-23 17:23许文芳
现代交际 2021年18期
关键词:思政课主体思政

许文芳 董 平

(吉林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8)

思政课是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德育的主阵地之一,对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提升其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如课程内容理论性太强,内容比较乏味枯燥;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师生交流互动不够,难以激发情感共鸣等问题亟待解决。针对存在的问题,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就如何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吸引力提出了众多改革建议和措施,但所有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都离不开接受主体——学生,他们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情感是否认同,直接关系到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目前,情感认同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已开始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当中,并逐步彰显其重要作用。据此,本文拟从情感认同角度来探寻其对提升新时代思政课实效性的路径。

一、“情感认同”及其在思政课中的作用机制

1.情感认同概念解析

在《心理学大辞典》中将“情感”一词解释为“生理主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求的价值判断和情绪体验”[1]。可见情感是客观事物与人的心理需要相互作用下而产生的感受。情感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2],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黏合剂。“认同”最初作为哲学术语,表示事物与自身保持内在一致性,由此便引出了人的主体性。[3]而心理学上的“认同”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西格蒙德提出并使用。他认为,“认同是指个人与他人或模仿人物在心理上和感情上趋同的过程,也就是社会群体成员在感情上和认识上的同化过程。”[4]简单来说就是作为人的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的主观心理活动。情感认同属于关系心理学的范畴,是主体在社会交往交流中对客体在全面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心理相容性在情感上的体验。[5]主体对其满足自身需求的事物做出喜欢、认可、依赖、喜爱、赞同等价值判断,并将心理应激反应固化。可见,情感认同就是个体与社会群体对客体在情感方面产生共鸣的体现。

2.情感认同的作用机制

情感是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一条主线,让学生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达的思想与理念达到情感认同,并且付诸实际行动,这是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体现。基于这样的一种教育目标追求和理性认知,笔者认为情感认同作为一种心理学上的认知机制,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学生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三者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其中,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都成为思政课内容(认知客体)不可或缺的认知主体,主客体之间通过学习课程知识,从而激发情感认同,对思政课教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养成及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育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认知主体之间也必须通过情感认同加以联结,形成情感共同体,才能切实发挥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对大学生正确的“三观”培养所起到的引领示范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必须在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认知能力和接受规律的前提下,通过运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组织趣味性的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切身体会和深刻领悟课程内容对自身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正确导向作用和潜在精神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从内心深处对所学的思政课理论、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情感认同,并将之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投入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使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将情感认同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具备理论上的可行性,而且在实践上也极具可操作性。

二、情感认同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具有甄选作用,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情感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印象,因此,主体的情感体验深受客体的影响,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的时候,主体就会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否定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漠视、躲避甚至抗拒的心理。由此可知,情感与主体自身的需要是密切相关的。那么,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使思政课成为高校学习的主体——大学生自身求知的需要呢?根据情感认同的规律可知,由“被迫学”到“主动学”,关键在于提升兴趣度,即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情感认同。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渐趋成熟时期,具有一定的理解和辨析问题的能力,对外部事物有自己的认知衡量标准。思政课教师想要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就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使其更符合学生的情感认同,在情感认知的驱使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2.具有驱动作用,能够促进教学效果提升

马克思曾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人一旦有了充足的激情,就能产生强大的驱动力,从而激发起为目标献身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热情。可见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情感意志支配下产生的,都是以满足自身需要为最终目的的。因此,“需要”就成为促使人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的内在驱动力,而“情感”就成为激发内驱力的媒介。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也彰显出自身鲜明的时代特点,如主体性强、自主选择多样化等。而思政课本身又与其他课程不同,它具有启迪学生心理、情感、思想和引导规范学生行为的教育功能。根据当代大学生特点和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为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思政课的情感认知,思政课教师要在坚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其既符合思政课教学的总体目标,又符合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要。

3.具有调节作用,能够促进学生人格完整提升

“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者瓦解的效能。”[5]也就是说,情感能够适时调节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积极的情感调整能够稳固主体的心态,提升工作和学习效率,促进主体人格的完整提升。当代大学生认知水平渐趋成熟,情感发展日趋理性和稳定,这都为情感发挥调节功能提供可能,也为大学生完整人格形成提供有利条件。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完整人格的重要平台,而完整人格的培养则以“情感动力”为支柱。这就要求思政课在注重情感认同教育的同时,还要深度挖掘、整合思政课与人格教育的有机契合点,以情感纽带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深化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道路的认知与理解,避免走向极端的、激进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深渊。

三、情感认同提升思政课教育实效性的现实路径

1.完善理论供给,夯实情感认同的理论基础

思政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内容相对比较枯燥。但是学生进入高校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求知,理论知识是他们无法回避的学习内容,更是大学生知识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如何让学生喜欢、接受和认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呢?那就是在教学内容上要选准动情点。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渐趋成熟期,此时的他们情感丰富、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和关心时政,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可能成为他们的动情点。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让枯燥的理论在现实的事例中生动活泼起来,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中达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的效果。目前,我们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的发展,使教学过程中产生了教学内容在某些方面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的矛盾,无法全面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理论困惑和理论质疑。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加强思政课的理论学科建设,不断创新和完善理论体系,为思政课教学内容输入新鲜血液,达到为大学生释疑解惑的目的。同时,要把握大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需求,把理论讲到学生的心里,使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认可和信服思政课。

2.加强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促进情感认同深化

思政课的理论部分是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但是单纯的理论讲解比较枯燥、晦涩难懂,因此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是非常必要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就是检验课堂理论讲解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是课本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相互印证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强调思政课必须“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6]。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深入理解课堂理论、检验教学效果,深化情感认同的有效路径。

3.引导教、学主体的情感表达方式,促进情感认同升华

在思政课教学活动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他们之间情感的表达、交流是否顺畅和谐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曾谈道:“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7]作为授课主体的思政课教师,原有的授课方式缺乏感染力,很难吸引学生的情感共鸣。想要使思政课具有吸引力,获得学生的认可,教师就要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如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道德修养、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触类旁通的其他知识储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方法等。以渊博的理论知识教育学生、以良好的品德和工作的热情感染学生、以生动的教学方式和良好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思想情感上深入感染学生,进而达到情感认同教育目的。而作为求知主体的学生,在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具有新的时代特点,他们的求知欲更强、看问题的视角更广,知识的来源渠道更多。如何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关注度和情感认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保持课上课下良好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结语

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认知、求知的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思政课的教改要尽可能地实现和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情感认同,这是解决当前思政课教学困境的重要和行之有效的手段。

猜你喜欢
思政课主体思政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论碳审计主体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何谓“主体间性”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