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内古特《自动钢琴》中的存在主义思想探究

2021-11-23 19:13
现代交际 2021年7期
关键词:保罗异化机器

(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荒诞异化的社会制度、精神凝滞的“家园区”、丧失人性的机器社会,这是《自动钢琴》中人们无可逃避的处境。然而,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人发现自己处在一个有组织的处境中,他是摆脱不掉的:他的选择牵涉到整个人类,而且他没法避免选择。”[1]25为了恢复人的尊严,不同阶级的人们承担起对自己、对人类的责任,做出自由选择,寻找“自为的存在”。

一、保罗寻找自为存在的乌托邦尝试

保罗35岁就成了伊利姆工业区最重要的经理。战争初期,保罗崇拜机器,认为机器的存在是合理的、进步的,然而在和拉舍尔接触的过程中,逐步受到触动,发现了普通人简单质朴的世界观,意识到他们才是真实的人类,并对普通人产生认同感和感情。保罗当时内心已经对现有体系存在质疑,社会的发展是否应该以牺牲人类自由和尊严作为代价。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是“人除了自己认为那样以外,什么也不是,”人命定是自由的,人就命定要选择,人是自由选择的样子,“人只是在企图成为什么时才取得存在”[1]6保罗从质疑现有制度开始做出了自己的自由选择,寻找人类尊严,构建自我身份。

保罗在去匹兹堡升官、生活条件更加优越的诱惑下,坚持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坚持对普通人的同情和爱,为普通民众重获尊严和生活意义而斗争。保罗发出让两岸人民在桥中间相见的呼唤,希望通过打破两岸之间的距离和隔阂消除阶级观念。保罗在认清了社会制度的荒诞之后,为了寻找自己的存在价值和自我身份,梦想离开现有社会体系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乌托邦世界,一个没有机器侵袭控制的人类社会,依靠双手和智慧生活的地方。保罗最开始通过想象自己的乌托邦世界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幻想开一家杂货店,但机器不会同意,个人的独立意志被机器完全剥夺,每一个人必须按照机器的设定循规蹈矩的生活工作。人作为“自为的存在”,其本质就是自由,当机器剥夺了人与生俱来的自由权力时,人就成了“自在的存在”,失去了人存在的属性。

保罗在认清上层阶级的真实面目后,勇敢地离开草地会,来到城镇边缘的原始农场生活,但是没有能力实现自己梦想的乌托邦世界,这表明人类无法摆脱对机器的依赖,已经失去了自力更生的能力,机器的滥用必然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因此,保罗在梦想破灭后加入鬼衫社,试图通过革命来呼唤人类尊严。人类在“实践—惰性”的异化世界中无处逃避,只有积极选择承担责任,才能摧毁束缚人类命运的牢笼,消除异化,恢复人的自由和尊严。

保罗是《自动钢琴》中的反英雄人物和革命者,试图寻找人类尊严和“自为的存在”。外在世界的价值观和内心的感受产生强烈的冲突,安妮塔、克罗纳督促他对机器社会的忠诚,菲纳提和拉舍尔却让他看到社会的黑暗、人类的困境,外在话语二元对立的矛盾阻碍保罗寻找“自为的存在”。萨特认为,“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质”[1]23,因此,保罗对人的存在意义、人类与机器的关系、“尊严”和自我身份的构建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索,从困惑到顿悟再到觉醒,保罗对自己的行动和使命做出了自由选择,给出了个体应该如何构建个体身份,避免异化,从而寻找“自为的存在”的答案。保罗质疑了社会制度和价值观,按照自己认可的价值观选择了参照对象,“人是自己造就的,他通过自己的道德选择造就自己,在参照别人时,人就选择了自己。”[1]27保罗寻找“自为的存在”的过程中,坚定地遵循内心的理念塑造自己、改变社会,担负对世界和人类的责任。

二、菲纳提推翻机器统治的坚定选择

社会上根深蒂固的思想是一个人的外表和其阶级相匹配,然而菲纳提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工厂工作时不注重仪表、个人卫生和穿衣打扮,“菲纳提把钱用来购买心爱的书籍、唱片和上等威士忌,这使他没钱去买与其地位相称的车和衣服。”[2]38菲纳提和社会主流观念相悖的做法,体现了其追求自身价值的反叛性,不被社会的繁文缛节所困。因此,菲纳提退出草地会后,虽生活困顿,但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拥有尊严,这正是他自由选择的生活,远离虚伪的上层阶级和压迫性的政治制度,这说明人在特定处境下拥有自我选择的权力。菲纳提通过自由选择拥有了尊严和“自为的存在”。

菲纳提始终坚定人能够战胜机器的力量,保罗和跳棋机器查理的比赛中,菲纳提“支持与机器竞争的任何人”。而作为机器的代言人克罗纳却认为机器输给保罗是“真正的耻辱”。保罗因此意识到“以机器为生的人也将被机器毁灭”[2]50。在鬼衫社推翻机器统治的过程中,菲纳提从未改变过自己对于人类力量的信任,通过菲纳提对草地会、社会制度和上层阶级的强烈控诉,我们能够看到他具有坚定的自我信念,矢志不渝。

菲纳提认为家园区才是属于自己的地方,打算和家园区普通人一起度过余生。人们处于无处不在的社会监视之中,保罗担心菲纳提因为不去登记而被捕入狱,菲纳提却认为这是“生活的趣味”,并认为“你不应该害怕坐牢而放弃自己的信仰。”[2]134这突出了菲纳提和荒诞社会斗争到底的坚定意志,斗争虽艰难却不移其志。纽约市的社会制度是对每一个人的限制处境,然而个体依然可以在处境中自由选择,菲纳提在任何条件下都坚定对人类力量的信任,在恢复人类尊严的实践中做出贡献。

萨特认为,“人必须始终在自身之外寻求一个解放自己的或者体现某种特殊理想的目标,人才能体现自己真正是人。”[1]31人的一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不断创造自己的本质,是个体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菲纳提坚定地选择成为恢复人类尊严的斗争者,没有屈服于他人的注视下成为“为他的自我”,而是承担起对人类的责任。

三、鬼衫社重塑人类与机器地位的暴力革命

鬼衫社名字的来源是传说印第安人拥有白人子弹无法射穿的幽灵衬衫,这样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能力,体现了鬼衫社将胜利的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传说,希望自己拥有同样的力量取得最终的胜利,也暗示了最终斗争的必然失败。拉舍尔说:“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尝试过,为了能够记录下来我们曾经尝试过。革命并不是我的主要事业,我是一名牧师,是魔鬼的敌人,上帝的代言人。”[2]309“人类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1]32拉舍尔从一开始就知道注定失败的结局,却依然为了寻找人类的尊严,唤醒人类“自为的存在”,而成为自己理想的殉道者。

曾经印第安人的悲惨命运就是现在失去工作的人们,人们成为二等机器。人类失去了自己独特的性质从而被物化,机器使曾经的价值观不再适用。因此鬼衫社致力于用武力结束这种由机器统治的非法状态,“鬼衫社要为恢复旧价值观而战,使世界远离机器,把世界还给人民。”[2]269这是一场反对机械化,恢复人类尊严的革命。萨特认为,“当人信仰上帝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很可怜的东西,他必须抛弃上帝才能从废墟中脱身而出。”[3]5人的信仰就是自由,上帝并不存在,只有通过行动才能冲破一切既定规范,去自由选择、自我造就。

鬼衫社革命开始之前,保罗以叛国罪被捕,他在宣判法庭上义正词严地声称:“机器、组织和追求效率剥夺了美国人的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人性的要义就是要为人类做好事,而不是充当机器、公共机构和制度的附属物。”保罗在警告信中强烈表达了对机器的控诉,并义正词严地表示:“我们幽灵衬衫社的成员致力于结束这种由机器统治的社会状态,把世界还给人民。我建议工人们都回到工厂工作,当机器的控制者。”[2]290这是保罗为人类发出的呼唤,试图唤起人类恢复尊严的决心。这也是冯内古特对人性的呼唤,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科学技术,更要注重文化和人文学术的发展,自觉审视科技的影响,关注人性,提高机器的人性化程度,把提高人类福祉作为科技发展的根本目标,这样才能让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人类。

萨特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异化、反抗和革命的循环往复。”[4]结局鬼衫社成功推翻了机器的暴政是全书的高潮部分,布达作为鬼衫社成员之一,因发明了一个新零部件,修好了被砸碎的橙汁与苏打水机器而得意扬扬,显然布达已经彻底异化为机器的附属。而参加斗争的下层人民却在急着恢复毁坏的机器,为修好机器而兴奋不已,相信不久将恢复到斗争前的生活状态。参与斗争的下层人民变成了上层阶级,新的压迫和斗争又会出现无止境的循环模式,这种“反高潮”模式彻底展现了美国社会的荒诞性、人性的扭曲、异化和麻木不仁,以及难以改变荒诞世界的无力之感。本书结尾处的“举起手来,向前进”[2]291又使人对未来的发展充满期望,给人以绝望中的希望。

四、“家园区”普通人面对社会桎梏的觉醒

“家园区”普通人民受到压迫性意识形态的影响,对机器统治逆来顺受,这也是他们自由选择的结果,承担责任的恐惧让他们拒绝改变现状,等待未来和命运做出选择,然而“如果我不选择,那也仍旧是一种选择”[3]5,他们的想法不过是自欺,是社会制度异化的结果,只有积极抗争才能改变生活和命运的现状。

艾菲在人类成为边缘人的情形下,依靠默片打赌为生,没有进入重建与回收公司或军队;他靠自己的双手维持了自己的自尊与人格。艾菲鼓励自己的侄子乔不要向军队、回收和重建公司投降,要依靠自己继续发展“火柴盒赌局”事业维持生计,艾菲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工作:工作和努力工作。如果你想出人头地,卖出东西,你必须努力工作”[2]315。虽然生活辛苦,但他们真正独立于制度之外,依靠自己的双手生活,是真正拥有自尊和“自为的存在”的人。

小说新手爱德因其反对机器的主题与上层社会宣扬的价值观相悖,作品永远不会被发表,其作家身份也不会被承认。草地会的戏剧由机器编写,连续20年不变,主题则是维护机器的统治,谴责普通人不对经理、工程师的功劳感恩戴德。机器的统治使文化单一廉价,复制品大行其道,人类的创作受到机器的严格把控,这暗示着战后美国文化的衰落,这使得人类的精神更加贫瘠黯淡。“二战”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然而人们精神世界依然是一片荒原。因此,资本主义制度造成了人的异化,人类失去了精神上的力量,失去理性和思考能力,变成“自在的存在”。人类面临着精神危机,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因此必然成为机器的附属物,逆来顺受地接受机器的统治地位,使得社会处于荒诞、异化的氛围之中。

爱德认为“社会上一定有人不正常,来为人类的处境、未来的去向及其原因思索”,其妻子“自豪地认为爱德是这个世界上少数拥有自尊的人”[2]226,她宁愿堕落风尘维持生计也不愿自己的丈夫向这个黑暗的世界投降。萨特认为“人由于命定是自由的,把整个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他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他本身是有责任的”[5]。爱德面临的困境也是全人类的困境,只有人类敢于为自己而战,才能消除异化,获得真正的尊严,重获“自为的存在”,构建自我身份。

五、结语

冯内古特给我们传递的现实主义意义十分深远,他看到了滥用科学技术带来的可怕后果,让我们更加理性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和随之带来的人为灾难,并为我们找寻行之有效解决办法,即通过自由选择构建自我身份,找寻人生存在的真正意义,恢复人性和人的尊严,依靠人类的力量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促进社会不断发展并完善成一个民主、平等的社会。因此,《自动钢琴》传递了作者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存在主义思想。

猜你喜欢
保罗异化机器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富翁保罗的捐款之谜
机器狗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机器狗
纪念杰出的科学家保罗·克鲁岑
未来机器城
亲情的异化:《斯卡伯勒的婚约》中长幼关系的文化诠释
从精神生态学角度看《白噪音》中后现代人的异化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