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广西高校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

2021-11-24 16:38玉丁婕
活力 2021年24期
关键词:隐性政治思想

玉丁婕

(桂林旅游学院,桂林 541006)

引 言

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各种新的模式、技术和思想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信息的采集与传递也变得更加高效与全面。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等方面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过程十分复杂。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隐性教育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彰显自身的特点,应积极开展该项工作。本文主要通过了解高校学生的特点,探索对大学生更方便有效的管理方式及思想教育途径,保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好地应对新时代的挑战与发展。促进隐性教育理念的落实,全面分析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科学性与完整性。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阐述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明显的不同。隐性主要指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期间,需要将教育的意向、目的隐藏到周围的环境与形式当中,从而保证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当前,我国研究者逐渐关注高校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在不断充实。前期,研究者主要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模式、内涵界定、内在机制等进行相关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转向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探析、优化和整合,以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开发、运用、拓展等,探索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多可能性。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社会快速发展要求下,新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代表,在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媒介载体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结合新时代的特点,研究新媒体时代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征、新路径。

部分国外高校并没有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并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依照的就是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历史教育等来进一步落实,这与当前国内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吻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国外,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阐述儿童的教育问题时,强调运用活动的形式对儿童进行教育。1968年,美国教育学家菲利普•杰克逊(Philip Jackson)在《班级生活》中进一步提出了“隐性课程”的理念,为隐性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指导。这一理论引起人们对隐性课程的关注,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目前,学者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日趋深入,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逐渐凸显。但是绝大多数研究对象为普通高校大学生,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针对性研究极少。特殊群体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和心理的敏感性,更需要采取相对隐蔽的思想教育方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工作。本文以高校大学生为对象,探讨新时代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高校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当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广西高校中的运用相对广泛与普及,虽然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已经获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但是在时代进步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其中所存在的较多弊端不断凸显。尤其是当下,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难以保证高度匹配,缺少对学生三观的正确指导。因此,高校应当全面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要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落实,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运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促进两者之间的整合发展,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其思想政治觉悟。

(一)促进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部分都是以显性教育为主的。高校应清楚地认识到在形势多变且复杂的今天,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因为过于注重理论的发展,难以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同时学生也难以走进思想政治的课堂学习中。不可否认的是,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的认知体系更加丰富,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维化发展的宽广角度来看待问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方式的创新突破。教师需要全面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创建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并形成正确的三观。除此之外,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消除不必要的负面情绪,使学生形成正直优良的品德。

(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在当前的教育中,教育对象的数量十分庞大,并且教师队伍有限、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等问题的出现导致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降低,学生难以形成健全人格与思想政治觉悟。在高校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占据了核心发展的主要地位,可以说是学生在成长之路上全面发展三观的指路灯,是人才培养发展的根本需求。高校应当全面深化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强化人文关怀的教育发展理念,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功能。理论式说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惯用的教学手段,虽然存在一定的教学优势,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尊严,限制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能力就会被忽视,与当前的教育发展理念有所背离。但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可以引导学生全面探索世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

(三)深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不可否认,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效果十分显著,但是在信息技术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其弊端逐渐凸显,在教学中极大地降低了教学的效果,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全面创新教育模式,在教育中全面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信息技术作为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纽带。教师可以在沟通中掌握学生的身心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相对困难的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影响。总体来说,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整合,教师应当在身体力行中全面接受全新的教育观念,积极实践,挖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长期以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并未受到重视,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形式比较死板,限制了学生自身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提升。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蕴藏的隐性教育资源,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树立与发展隐性教育理念

在教育中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并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对于新时代的“00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个性较强,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彰显活动的实效性与真实性,将重点放在学生自身的发展上,全面考虑学生自身的需求,从根本出发,全面完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并创新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积极创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保证将教育内容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教师应当积极树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的理念,促进两者共同发展,进一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注重思想政治的隐性教育,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效果,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知识,强化自身价值的自我认同感。教师要保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理念的整合,在教学中学会扬长避短,积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发展学生的全面性。

(二)拓展与优化隐性教育资源

1.积极挖掘潜在因素,促进教学资源更加丰富

要想挖掘不同课程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就应当保证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解剖学中的“敬畏生命”的理念,在生物课堂上提炼“保护生态”的意识,等等。应积极地对这些理念进行挖掘,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当前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并且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基础课堂知识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教师应当全面挖掘教材的理论内涵,在掌握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灵活地运用其中的隐性因素与可借鉴的因素,运用不同类型与不同学科,让学生得到更深的感知与感触,将内容转化为力量。

2.丰富校园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高校有着十分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社团、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参观展览等。这些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当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应该有效引导大学生进行吸收与利用。不仅如此,校园文化也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要渠道,如名人肖像、名言警句等。教师应当善于从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中挖掘具有价值的思想政治元素。

(三)运用体验式教育模式强化实践

运用体验式教育模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全面遵循以下流程。

(1)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所接触到的思想品德知识,并且获得感悟,面向知识转化。认识到学生性格和水平之间的差异性,为学生留下自主活动的时间,提升学生的活动参与度。除此之外,还应当结合学生情感创建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并且通过情景剧、小品等灵活的方式来让学生融入其中。

(2)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应当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在产生情绪的同时也可以产生感动等情感。

(3)在体验结束之后,高校应当举办辩论赛、小组探讨等活动来鼓励学生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交流心得体会,在思维碰撞中反思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

(4)高校应当全面总结学生的感受与反思,组织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的困惑。

(5)高校应当为学生安排与实践相关的任务,促进运用体验成果来解决问题,进而加快成果的吸收。

(四)实施健全的隐性思想政治教学评价

在新时代,强化高校思想政治隐性评价机制,对提升教育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在以往的考核评价中,大部分运用的是考试的方式,同时将学生的得分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与途径。这样的评价方式虽然具有良好的操作基础,并且良好的评价结果也可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成绩,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其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基本情况。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全面转变传统的考核方式与评价方式,全面拓展思路,积极探索更加灵活、针对性更强、更为科学的评价机制。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向学生发送考试题目,学生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自主测试。不仅如此,这样的评价方式还可以方便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记录。在考查学生日常教学任务完成态度的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检测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测试之后,教师可以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整理,并且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最终成绩的设定。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全面彰显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实现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评价,不再是单纯地将试卷作为最终成绩,而是通过学生多方面的表现,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合理的成绩,实现隐性教育的实际意义。

结 语

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两个相对矛盾的个体,并且相互之间也在不断地影响与制约,相互转化。应当注意的是,在教育学生的期间避免出现偏向其一的现象,应当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效整合,依照国情与教育对象的特点,寻找有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整合科学的教育方式,积极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社会的人才输送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隐性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