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三重身份

2021-11-24 23:39刘思文
现代交际 2021年20期
关键词:鲁滨逊漂流记笛福鲁滨逊

刘思文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鲁滨逊漂流记》(The Life and Strange and Surprising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1]为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第一部小说,一经发表,便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2]。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笛福刻画出了一位积极进取的资本家形象,迎合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时代要求。18世纪的英国刚刚结束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即将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资产阶级快速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化规模扩大导致对农产品的需求剧增,而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又为资本家们的圈地运动提供了合法化理由。与此同时,圈地运动带来的大规模农场建设为资本家们的资本积累贡献了大量资金。在进行国内资本积累的同时,英国资产阶级也采取对外殖民扩张的方式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17世纪传入英国的加尔文主义导致了英国著名的清教运动,虽然遭到英国政府及英国国教的压迫,但是仍然存在着一部分人信仰加尔文教,笛福就是其中一员。

在《鲁滨逊漂流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利益为先的商人鲁滨逊、为殖民扩张正名的殖民者鲁滨逊和虔诚禁欲的清教徒鲁滨逊。鲁滨逊这三重重要的身份不仅是笛福心目中理想的资本家形象,更是18世纪广大资产阶级所神往的资本家形象。

一、以利益为先的商人鲁滨逊

光荣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为资产阶级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手握国家政权的资产阶级不再顾忌旧贵族阶级对自身的压制,开始大刀阔斧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笛福所撰写的《不列颠全岛纪游》中,作者极尽笔墨地描述了当时英国商贸的繁荣和热闹无比的市场。笛福在描述自己在剑桥郡的见闻时写道:“就在这个杂乱的堆货棚里,我听说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售出了价值十万英镑的羊毛纺织品,这还不算从伦敦和英国各地来此进行的巨额批发生意;这后一种买卖完全用皮包进行,各地商行生意人来此会面,算出总款项,主要用支票付款,然后接受订货。”[3]从当时剑桥郡商贸繁荣的景象中可以看出,商人群体随着商贸的发展而壮大了起来。18世纪商业的发展深深烙印在《鲁滨逊漂流记》一书中,书中的主人公鲁滨逊,正是一位致力于商业发展的资本家。

笛福,作为鲁滨逊的创造者,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也是一位具有丰富经商经验的商人。虽然自己经商失败,但他笔下的鲁滨逊却是一位成功的商人。由此可以看出,他将自己理想的商人形象寄托在了其笔下的鲁滨逊身上。

作为商人的鲁滨逊,其主要的行为准则就是一切以利益为先。同笛福一样,鲁滨逊出生于中产阶级商人家庭,继承了自己父亲的经商基因。血液中流淌着经商基因的鲁滨逊向往着海上生活,最初他秉持着“想出去见见世面的念头”。在第二次出海后,他获得了“成功”,这一成就感的获得并不是他两次成功地从海上遇险的情况中逃脱出来,而是他“成功”地在第二次航海后获益颇丰。与葡萄牙船长交易后,鲁滨逊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并且他在这次航海过程中不仅成为一个合格的“水手”,也成了一位“商人”。不仅如此,鲁滨逊的第三次航海也是因为有利可图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几内亚探索黑奴贸易。由此可见,鲁滨逊是一位把利益摆在生命之前的商人。值得注意的是,在18世纪的英国,重利也是资产阶级的一大特征。

想要成为一位成功的商人,经商的头脑是必不可少的。鲁滨逊的经商头脑主要体现在他赚取的财富并不是用来挥霍或是享乐,而是用来进行资本积累。在文中,鲁滨逊将第二次航海中获得的财富主要用来置地办种植园。商人不仅要学会如何赚钱,还要通晓如何让钱生钱,只有这样事业才会长久,才能称之为成功的商人。鲁滨逊就是如此,他不仅能赚到金钱,还懂得如何通过投资和经营来获得更多的金钱。

商人在具备经商头脑的同时,积极的进取心也是必不可少的。人们都说“富贵险中求”,这句中国谚语也在西方小说主人公鲁滨逊身上得到印证。与自己的父亲不一样,鲁滨逊并不满足于父亲所处的“中间状态”(“平民生活的高层”),他渴望突破现有状态,打破现有平衡。因此,鲁滨逊渴望出海去寻找自己的“机遇”,即使第一次出海遇到了海上风暴,第二次出海遭遇了海盗抢劫,沦为奴隶之时也从未退缩。

在笛福的笔下,鲁滨逊是一位以利益为先,具有商业头脑又不乏进取心的商人。18世纪的英国也正需要这一类型的商人,来巩固刚建立的资产阶级政权,只有这样的商人,才能引领英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才能使国家富强。和其他欧洲列强一样,英国在注重国内发展的同时,也从没忽视对海外财富的攫取。作为英国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鲁滨逊也在航海过程中发现了荒岛,开始了自己的海外殖民生涯。

二、为殖民扩张正名的殖民者鲁滨逊

18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政权刚刚建立,要巩固这一新生政权,就要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基础。国内工场手工业正在蓬勃发展,圈地运动获得合法地位,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作为发展潜力巨大的海外市场也是资产阶级发展自身的另一重要舞台。然而,在海外市场获取利益最快、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殖民扩张——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攫取殖民地的财产和资源,并将其作为海外市场,从而获取利益。

鲁滨逊作为外来者来到荒岛,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殖民者,是因为他和岛上其他人有一种区分,并且这种区分是带有等级的。鲁滨逊是位欧洲人,他对待自己在荒岛上所救的第一位土著人礼拜五的态度并不是平等的,而是有着主仆等级观念的。他教礼拜五的第一个词是“主人”,这一词带有强烈的等级观念,他要求礼拜五臣服于自己而不是成为朋友或合作伙伴。只有两者之间有了等级差别,才会有殖民者和被殖民者这一对互补词。鲁滨逊的殖民思想体现在自己岛上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将这座岛屿视为自己的所有物,自己是“国王”,其他人都要“臣服”。这些都能验证鲁滨逊是如何从外来者的身份转变为殖民者的身份。

18世纪的欧洲是先进于其他大陆的,因此欧洲文明也比其他文明更为先进。作为欧洲人的鲁滨逊,在踏入荒岛的第一步时就是一位文明的携带者。在他遭遇海难,在荒岛醒来时发现,自己唯一携带的东西就是“一把刀、一个烟斗和一个盛着一些烟叶的盒子”。在这座荒岛上,从不曾有过这些东西,然而,随着鲁滨逊的到来,这些有关于欧洲文明的“刀子”“烟斗”和“烟叶”进入了这座荒岛。鲁滨逊沦落到荒岛上并不代表自己要像土著人一般茹毛饮血,他运用自己受过欧洲文明教化的大脑,加上自己勤奋的劳作,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牧场和农田,开始了畜牧业和种植业。

鲁滨逊把文明携带到荒岛上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文明传播行为,而这一行为要通过人这一重要媒介才会让文明得以在这座荒岛上永存下去。在救下礼拜五之后,鲁滨逊开始传播欧洲文明。在鲁滨逊流落到荒岛之前,土著人之间并没有一种可以称之为语言的交流方式,鲁滨逊就开始传授礼拜五英语这种进化完全的文明语言。在传播语言的过程中,鲁滨逊还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殖民事件,那就是传播宗教信仰。在教授礼拜五英语的过程中,鲁滨逊的教授内容之一就是让礼拜五学习《圣经》,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礼拜五感受到了基督教的魅力,由信仰自己本土的宗教转而信仰基督教,这是鲁滨逊在殖民过程中重要成果之一。

在鲁滨逊的荒岛生活中,一切都是美好的,鲁滨逊解救了处于蛮荒时期的土著人(礼拜五),传播了先进的欧洲文明。在礼拜五看来,鲁滨逊就是救世主,而不是我们现代人眼中不怀好意的殖民者。因此,笛福通过对鲁滨逊荒岛生活的描写,美化了野蛮的殖民扩张行为,也为往后的殖民扩张正名。在资本积累的同时,18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也重视精神世界,这集中体现在个人的宗教行为上。

三、虔诚禁欲的清教徒鲁滨逊

正如伊恩·P.瓦特所说:“经济个人主义可以对克鲁索的性格做出充分的解释;而经济专门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意识形态则有助于说明他对冒险的要求;但是,控制了他的精神生命的还是清教个人主义。”[4]在16世纪,基督教新教的一大分支加尔文教传入英国形成了清教,加入加尔文教的信徒称之为清教徒。笛福的家庭是加入加尔文教的清教徒,从小深受清教思想熏陶的笛福不免在自己笔下的人物或作品中体现出清教思想。

加尔文教是以加尔文神学思想为支撑而形成的基督教新教派之一,“对卡尔文(加尔文)来说,神的这种‘可怕的裁定’并不是像路德那样由体验而得到的,而是思索而来的”[5]82。“思索”一词强调了清教徒获得上帝教诲的方式是通过自我的忏悔、反思而来,而不是像路德强调的“体验”一般,通过参加宗教仪式来获得上帝的旨意,来与上帝沟通。作为清教徒的鲁滨逊也在文中做出了忏悔的行为。在鲁滨逊头三次的航海中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危险,每次鲁滨逊都会把这些危险视作上帝对自己违背父母意志的惩罚,也相应做出了忏悔。鲁滨逊在忏悔中增强了对上帝的信仰,同时,鲁滨逊将自己的精神寄托在上帝身上也缓解了自己流落荒岛时的孤独感。

“后期的清教徒,一如审视自己的行为那样,也审视神的行为,并且在所有的生活细节里看到神的手指。”[5]111鲁滨逊的生活中充满了“神的手指”,生活细节中充满着宗教的气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出他对上帝的虔诚之心。清教徒们都是“圣经至上者”,他们都相信,人人都可通过阅读和理解圣经来达到与上帝沟通的目的,而非依靠牧师、教皇等中介来沟通。笛福笔下的清教徒鲁滨逊也如是,他在遭遇海难,沦落到荒岛时,从船上留下的书籍就是清教徒们所重视的《圣经》。笛福在自己遭遇疾病,痛苦无依时,通过《圣经》来舒缓自身,同时也坚定了自己对上帝的信仰之心。

加尔文教是基督教新教中的著名的禁欲教派之一,而清教的禁欲手段主要是通过劳动。正如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论述,“劳动特别是一切诱惑——清教在‘不净的生活’这个概念下概括称之为诱惑——的特效预防针,其效用绝不可小觑”[5]153。鲁滨逊也是通过劳动这一禁欲手段来获得美好的岛上生活的,乃至于获得了这座岛屿的财富。也正是这一劳动的宗教观念促使鲁滨逊永不停歇地劳动,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这一劳动观也符合当时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观点,“基督新教的入世禁欲举其全力抵制财产的自由享乐,特别是奢侈消费”[5]173。因此,18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是不断奋斗,克己禁欲的。

清教徒鲁滨逊的一生坚持了清教教义,忏悔自身,虔诚地信仰上帝,并在劳动中达到禁欲的目的,同时也能够积累下巨额财富,这正符合18世纪英国理想的资产阶级形象。通过自己笔下的鲁滨逊,笛福勾勒出一位奉行清教思想的清教徒,而这一清教徒形象也契合了当时资产阶级想要获取财富的要求。

四、结语

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记录了鲁滨逊跌宕起伏的人生。在这一不同寻常的人生中,时代的印记在字里行间中显现,其中呈现出了主人公鲁滨逊的三重身份:以利益为先的商人、为殖民扩张正名的殖民者和虔诚禁欲的清教徒。正因为鲁滨逊的这三重形象符合当时人们心目中理想的资本家形象,《鲁滨逊漂流记》一经出版便大受欢迎。

猜你喜欢
鲁滨逊漂流记笛福鲁滨逊
我对鲁滨逊有了新的认识
笛福的虚构观念
鲁滨孙之父在欲海漂流
勇敢坚强,永不放弃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的艺术特色浅析
《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文豪笛福一辈子在躲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