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策略探析
——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支教团为例

2021-11-24 23:39曾小进范婷雅
现代交际 2021年20期
关键词:服务育人支教志愿

何 静 曾小进 范婷雅

(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1]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劳动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助人自助,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把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形成辐射效应。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支教团简介

大学生志愿服务支教团在高校的统一领导下,有专门的指导老师,有专项活动经费,有固定的组织架构和骨干队伍,有制度规范和相关文件手册。支教团围绕支教项目开展工作,提前到支教地点考察,确定支教计划;招募和选拔志愿者,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提升团队成员的思想认识、教学水平、身心素质以及纪律性;持续管理志愿者,提高志愿服务水平,达到既定目标。授课是支教活动的主要内容,在常规课程基础上开设理想信念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理卫生教育、科技课堂、普法小课堂等特色课程。家访调研、文艺汇演和授课同时进行,可进一步了解学生情况并丰富学生生活。高校可以与第三方合作,联合社会资源进行图书、文具、衣物等捐赠,还可开展满足微心愿、公益课堂、特长培训等活动,解决支教对象的实际困难。支教结束后不断总结,为进一步做好支教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实现支教活动的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保持对支教对象的持续关注,支教团建立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通过系统持久的志愿服务,一方面使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使支教对象得到持续帮扶。支教是大学生志愿者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志愿服务育人的体现。

二、志愿服务在高校育人中的作用

大学生志愿服务支教团在高校统一领导下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支教活动。支教前的准备、支教中的参与、支教后的宣传和总结,极大地锻炼和提升了骨干队伍的责任感、组织策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领导力,志愿者需共同参与课程准备、试讲、授课、家访调研和文艺汇演,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达到了志愿服务育人的目的。

(一)实现思想价值引领,培养有责任担当的大学生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体现。志愿服务强调“自愿”“无偿”和“利他”,在实现对他人的意义中彰显自身的价值,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践行,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积极引导。通过培育大学生的奉献意识、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雷锋精神,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进一步坚定其理想信念,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昂扬的精神风貌,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积极主动有作为

支教活动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极高的活动,要求大学生志愿者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和教学能力、仁爱之心,同时还需要团队协作、适应环境、吃苦耐劳。支教的过程既是“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志愿者需不断接受教育培训并主动学习各方面知识,进一步增强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也要求大学生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积极主动有作为。

三、影响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实效的主要因素

志愿服务具有实践性、主体性、主动性、多样性、互动性、广泛性等特点,要想提升志愿服务质量,达到高校志愿服务育人的目的,需要从分析影响志愿服务育人实效性的因素入手。

(一)高校的重视程度和制度建设情况

高校重视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才会从组织、制度、经费、条件等方面提供保障,高校重视和投入的程度直接影响志愿服务体制机制建设,影响志愿服务组织和团队的建设和发展。

(二)志愿服务平台和项目的建设情况

志愿服务平台是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志愿服务项目则是具体化的实施,因此平台、项目的数量直接决定志愿服务组织和团队的参与度,平台和项目的质量则对志愿服务组织和团队提出了更有指向性的要求。

(三)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的规范与专业程度

志愿服务组织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保障,组织建设越规范化、系统化,对志愿者的招募选拔、培养提升、使用安排、认证评定就越合理,更利于强化组织力量,实现常态化和长效化。志愿服务队伍专业程度越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就更具有人力保障和质量保障。

(四)社会对志愿服务的态度

社会对志愿服务的态度会影响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与否。往往志愿服务理念和精神普及得越广泛,社会对志愿服务的接受度越高,大学生越容易开展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

四、实现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具体策略

高校致力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志愿服务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高校需进一步加强志愿服务顶层设计,推进体制机制建设,形成志愿服务的校园文化;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搭建平台,打造志愿服务项目;贯彻“学习—服务—创新”理念,建设规范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培育专业团队;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形成社会合力,全面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切实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实现高校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志愿服务体制机制建设

1.做好三大保障

高校高度应高度重视志愿服务育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进一步健全志愿服务体系。[2]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制,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团委落实、多部门联动、学生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3]高校通过争取更广泛政策指导和资源支持,为志愿服务提供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条件保障,实现志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长效化,不断激发志愿服务的育人潜能。

2.构建课程体系

认真学习和落实《志愿服务条例》《志愿服务组织基本规范》《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关于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意见》等规定,构建志愿服务课程体系,课程兼顾对内德育教育和对外社会服务,对团队负责人、骨干队伍和志愿者进行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培训、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岗位职责培训,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思想觉悟和综合能力。

3.推行导师制

推行导师制,吸纳教师加入志愿服务,促进志愿服务与学科、专业相结合。高校教师可在知识服务、科学普及、文化宣传、政策咨询、专业培训等方面,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医疗服务下乡进社区、科技成果惠民生、专业对口支援交流、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调查和政策建议、扶危济困、应急救援、重大活动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4]

4.建立健全管理和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激励考核制度,对志愿者注册、项目发布与实施、总结、评选、宣传等进行数字化管理。对志愿服务进行记录、星级认定和表彰,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实践学分管理和综合测评,加强志愿服务标准化建设。充分运用课堂、第二课堂、网络阵地对志愿服务理念、精神和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在全校营造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校园文化。

(二)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开发特色志愿服务项目

大学生志愿服务应立足实际需求,从校园走向社会,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大学生是高校志愿服务的主要力量,领导干部和教师也可利用工作之余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高校还可以与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等联合协作,满足更多的服务需求,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可以走进社区、企业、特殊学校、医院、农村等地方,开展理论政策宣讲、法制宣传、文明文化宣传、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活动。志愿服务与学校特色相结合,探索志愿服务新模式,开发有需求、有价值、有意义的志愿服务项目,尤其注重开发校本化的特色项目,建立长期交流合作的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站等,搭建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平台,打造具有示范性、传承性的志愿服务项目。

(三)规范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打造专业志愿服务团队

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是开展好志愿服务的组织保障,按照“有制度、有组织、有队伍、有项目、有活动、有记录”的标准建设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是提升志愿服务质量的必然要求。以“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为目标,坚持主体性和发展性原则,加强对负责人、骨干队伍和志愿者的培训,不断强化志愿服务理念和精神,提升志愿服务水平。通过开设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设置志愿服务大讲堂,系统开展志愿服务理念、精神、基本要求、知识技能、志愿者的安全、纪律教育等基础教育,同时还应根据志愿服务活动实际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鼓励志愿者参加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和志愿服务交流会,参与高校间或志愿服务组织间的走访调研,进一步拓展志愿者知识体系,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形成社会合力

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是巨大的,加大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志愿服务的氛围可以帮助更多人解决更多实际困难。充分运用线上线下宣传方式,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宣讲先进事迹,展示活动风采,评选优秀志愿者和组织团队,在全社会形成志愿服务合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积极响应党和人民号召,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成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5]

五、结语

以青春扬激情,以奉献促和谐。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服务社会和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高校把握新时代新使命,切实加强政治方向引领,推动志愿服务展现新作为[6],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服务育人支教志愿
以志愿,致青春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福建师范大学连续7年支教留守儿童
洛阳师院:坚持以人为本 精心打造管理服务育人文化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被志愿”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提升学生公寓“服务育人”水平、打造服务育人“第二课堂”
高校辅导员:“服务育人”做学生日常生活的服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