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

2021-11-24 11:55谢璐妍李锦唯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政机制领导

谢璐妍 李锦唯

DOI:10.15938/j.cnki.iper.2021.05.01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1)05-0099-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重要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及思政课建设的全过程。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和剖析党的领导和高校思政课建设之间的内在关联,构建符合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机制,能够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效果,为最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保障。

一、新时代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全面领导的逻辑理路

新时代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归根到底是要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其本身具有深厚的理论土壤与历史根基。追溯其历史根源,厘清其发展脉络,不断地深挖其内在理论逻辑,可以为新时代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領导提供有力支撑。

1.理论逻辑: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建学说与灌输理论

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具有深厚的理论土壤。马克思指出:“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这是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内在要求是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在马克思恩格斯众多著作中,对于意识形态教育的讨论随处可见,其中尤以灌输理论最为典型。“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以明确的政治立场教育工人,这关乎革命的胜利。今之亦然,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学且彻底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是使之告别在黑暗中徘徊的精神利器。概而言之,无产阶级政党要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尤其要重视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这样才能保证政治方向不偏离社会主义航道。当前,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正是契合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建学说和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秉承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党建学说,使党的全面领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并赋予灌输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具体而言,新的时代内涵突出表现在对教育对象的拓展与灌输方法的革新两个方面。马克思强调的灌输理论主要是针对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当时取得革命胜利的关键,而当前我党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是因为青年一代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教育对象的改变,灌输方法也应随之革新。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是生硬的“灌输”,要将“漫灌”和“滴灌”结合起来,“要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党掌握国家政权和重视意识形态教育的思想,是新时代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全面领导的理论基础。只有厘清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全面领导的理论逻辑,才能从根本上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

2.历史逻辑: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领导人关于党领导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

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具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渊源。毛泽东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因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题中应有之义。与此同时,毛泽东同志尤为重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他强调“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青年学生“政治观点”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正确的“政治观点”是需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正确认识世界、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指导实践而逐步形成的。

邓小平同志承续了党领导高校思政课的传统,深刻认识到教育方面的不足。他指出:“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要加强高校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为此,他指出:“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各项事业中……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的地位”。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在党领导高校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各级党委和学校的党组织,应该热情地关心和帮助教师思想政治上的进步”。强调从高校教师人手,使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提高进而确保高校教师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发展了党领导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思想,对于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他指出:“我们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近些年来,国内各高校纷纷设置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思政课建设工作亦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与党的领导密不可分。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继续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格局建设、支持保障建设,以充分发挥思政课效能,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思政课建设的方方面面。

二、新时代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全面领导面临的挑战

新时代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虽有其历史渊源与理论根基作为支撑,但在此过程中仍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诸多挑战——主要是由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所带来的挑战、党领导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党的建设与高校思政课建设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等。

1.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所带来的挑战

当前,国内国际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平”和“安全”成为新形势下发展最为关键的两个主题。思想“安全”是其他“安全”的前提,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青年一代的思想安全至关重要。高校作为青年一代学习和多元文化信息交流碰撞的重要场所,自然成为意识形态领域争夺的主阵地。就国际环境而言,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通过多种途径向高校大学生兜售西方资产阶级观念,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国青年一代的思想观念。与此同时,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更使得国外敌对势力广散谣言,诋毁我国的大国形象。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如何更好地坚守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召力,既是当前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更是对党全面领导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的严峻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存在。新时代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要勇于直面“两个大局”所带来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沟通便捷化,网络舆论地位显著提升,这同时也为一些错误思想、不当言论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为了有效防范意识形态风险,培养青年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课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能否占据网络舆论制高点,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成为了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所面临的新问题。

2.党领导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高校思政课教师既是党的先进理论的学习者,同时也是传播者。拥有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是党领导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坚实保障。然而,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_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有待增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师梯队建设的步伐亦随之加快。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虽成效显著,但现阶段的教师数量仍存在较大缺口,低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1:300最低师生比。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数量的不足,一方面增加了现有教师的工作量;另一方面,一些高校以“大课”的方式进行授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现阶段,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呈现年龄结构不均衡、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这一方面致使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具体言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青年教师与老年教师数量较多,中年骨干教师数量相对不足。青年教师缺乏工作经验,老年教师则存在精力不足的问题。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现有高校思政课教师中的一部分是非马克思主义专业的教师,具备马克思主义专业的高学历、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有待扩充。第三,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加强。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侧重于讲授教材中的相关理论,而轻忽将理论与社会热点联系起来。须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因而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将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成果传授给学生,才能真正发挥理论的强大功能,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3.党的建设与高校思政课建设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

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是将党的领导和高校思政课建设作为有机整体,以达到彼此协调发展的目的。党为高校思政课建设举旗帜、定方向,思政课则为党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助力。但现阶段,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全面领导的内在机制尚有待完善。譬如,党的领导与思政课建设成为彼此相对独立的主体,由此较易出现党的政策落实滞缓、党的建设与思政课建设未能彼此协调发展的现象。这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组织机制有待完善。完善的组织机制是政策得以落实、意见得以反馈的重要保证。现阶段,在一些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其组织机制尚有待完善,并且存在党的政策落实滞缓的情况。“大部分高校由上至下呈现出院党委—组织部—系—学生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模型”,该组织管理模型会出现各部门之间权力冗杂的现象。第二,工作格局的构建有待强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健全的工作格局、顺畅的工作程序,是高校思政课建设得以高效运行的有力保障。现阶段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格局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各类学科、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未形成较强的协同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课的建设和发展。第三,支持保障体系有待健全。支持保障政策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岗位吸引力的关键环节。制订完善的支持保障政策,一方面可以使高校思政课教师免除后顾之忧,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可以吸引优秀人才,补齐思政课教师人员不足的短板,从而更好地促进思政课建设和发展。

三、借助“五维一补”领导机制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

新时代,为扎实推进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在充分把握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领导机制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应以强化政治保障、完善组织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监督协调、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核心内容,构建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五维一补”的领导机制。所谓“五维一补”领导机制,具体包括党的政治保障机制、组织强化机制、主体责任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监督考核机制以及容错纠错的“补救机制”。

1.发挥政治保障机制的“政”向作用

加強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其首要任务是强化政治领导。发挥党的政治保障机制,是其他机制得以运行的前提。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政治领导,其实质是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指引“政”向,为高校思政课的发展构建骨架,使高校思政课建设不出线、不超纲。高校思政课的对象在“人”,重点在“思”,方向在“政”。“人、思、政”三要素共同构成思政课整体。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思政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课程。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方向。责任在教师。方向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我国教育事业成败与否的关键,决定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政者,正也。”(《论语·颜渊》)高校思政课“政”向引导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思政课教师坚定政治信仰,明确政治立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才能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培养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才能够将思政课讲深讲透,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借助组织强化机制构建“党的领导—高校党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组织”的三位一体工作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继续加强工作格局建设,因此,完善的工作格局是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加以全面领导能够取得实效的关键。现阶段高校应针对思政课自身特点,建立由学校党委直接领导、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健全思政课教师人才管理机制和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具体而言,即要构建“党的领导-高校党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组织”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该工作格局使党的建设与高校思政课建设彼此协调,减少中间环节可能出现的纰漏,使党直接领导思政课建设,以确保党的领导可以覆盖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过程。同时,还可以实现党中央、教育部党组、高校党委的无缝衔接、精准落实,加强和完善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体系建设,从而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党委书记和校长是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必须推动建立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抓思政课的机制。包括党委书记、校长在内的高校领导干部要深入课堂,深入了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教学需求,同时带头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

3.以主体责任机制为依托构建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高校思政课建设方向在“政”。“政就是众人的事”。针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因发展方案不明确导致其建设迟缓的问题,需要以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全面领导的主体责任机制为依托,构建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具体而言,即高校党委承担主体责任,进行民主决策。同时,完善党代会制度,以公推直选的方式选出党代表,健全对党代表的审查、评议、考核、培训机制,以确保党代会的决策公开、科学、民主。在此基础上,优化党委常委会代表组成结构,广招贤士,使常委会成员不受职业、性别、年龄等的限制。并且,增强对常委会行使权力的监督,防止发生权力滥用现象,杜绝以权谋私的行为,以保证常委会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

4.通过沟通协调机制“打通”沟通反馈通道

有序、高效的工作是以严密的组织结构、顺畅的沟通反馈为前提的。思政课建设作为当前高校课程建设的工作重点,需要打破沟通反馈阻塞。因此,构建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便成为党在全面领导高校思政课组织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它是政策能够上传下达、信息得以及时反馈的重要保证。具体而言,即要加强党政分工合作,校团委、宣传部等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思政课建设与发展。通过搭建各部门工作交流的平台,高校领导班子、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领导、思政课教师代表之间建立工作群,加强沟通,做到层层配合,进而形成上下合力,以提升思政课建设水平。

5.借助监督考核机制确保高校思政课良性发展

毫无疑问,监督与考核是监督考核机制的一体两面。所谓“监督”,是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监督体系,在高校则具体是指党对高校党委的监督、高校党委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组织的监督、院系对思政课教师的监督以及思政课教师对院系党组织的监督、院系党组织对高校党委的监督等。为此,应定期组织专家深入高校思政课堂,对思政课教师的授课内容进行检查和评估,防止出现与教学方向偏离的现象。同时,思政课教师也应对学校党委决策进行监督,积极主动地向学校党委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双向的监督有利于促进思政课教师与高校党委、学院党委的自我监督。所谓“考核”,则是指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成果与思政课教师教学成果所进行的考核。现阶段,高校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出现了“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弊病。“一些学校口头上把思政课捧得很高,但落实不到教育、学术、人才评价机制上,有的跟国外机构设置的评价体系走,一切以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情况排次、定序、论英雄。”针对这一现状,建立起针对思政课专门的考核评价体系至关重要。针对思政课的学科特点,应改革原有考核评价标准,提高考核评价中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占比。对完成思政课建设标准的高校及教师给予一定鼓励,以确保国家政策的落实,推动高校思政课建设良性发展。

6.发挥容错纠错机制的效能

“容错”是以主观未犯错为前提,一般是由自身能力问题等客观因素而导致的错误。但如果属于主观错误则需要进行批评教育,甚至采取组织措施。“纠错”是指在思政课教师出现错误后要对其进行及时纠正。构建容错纠错机制是國家治理能力提升与政治理念成熟的体现。容错是纠错的前提,允许出错才能纠错;纠错是容错的保障,是回归正轨的关键。合理运用容错纠错机制能够使思政课教师不怕犯错,激发其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积极承担思政课教学的重任。同时,也能够使高校在思政课建设工作中及时调整决策方向,保证思政课建设在党的领导下正向发展。

综上所述,“五维一补”领导机制中的各机制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效能,从而形成党全面领导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合力。通过构建“五维一补”的领导机制,强化党的领导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密切联系,发挥党的领导在我国高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以达到丰富和完善党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机制、增强高校思政课建设实效性的目的。当前,“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质”。因此,加强党全面领导高校思政课建设,能够切实加快思政课建设进程,提升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从而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张学玲]

猜你喜欢
思政机制领导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市领导会见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2016重要领导变更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