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部分贫穷主义艺术家浅析贫穷艺术

2021-11-24 00:16王南皓
今古文创 2021年44期
关键词:尔茨艺术作品艺术家

【摘要】 纵观整个世界艺术史,从古至今诞生过无数个艺术流派以及艺术风格,人们为了不同的目的,为了表达不同的观点而在当时特定的环境情况下发起的一系列展现观点的活动。比如颠覆古典绘画的印象派的诞生,正是因为人们开始思考肉眼所见的事物,想要通过绘画来表现真实看见的景物、真实的颜色。当印象派绘画持续了一定的时间之后,艺术家们又不满足于仅仅描述眼见为实的色彩,从而为了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开始了后印象主义的绘画潮流,野兽派、立体派、未来主义绘画等各式各样的绘画潮流逐渐诞生并发展。其中有一种艺术流派叫作贫穷艺术,顾名思义就是“贫穷”的艺术,当然并不只是说经济的贫穷,而是材料等的“贫穷”,也就是在没有任何传统的材料和方式的限制下,来进行艺术创作。

【关键词】 贫穷艺术;米开朗基罗·皮斯托雷托;阿里被托·布里;马里奥·梅尔茨;玛丽莎·梅尔茨;乔瓦尼·安塞尔莫;雅尼斯·库奈里斯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4-0089-02

一、何为贫穷艺术

1967年意大利著名艺术批评家Germano·Celant首次提出贫穷艺术这个概念,用来描述当时的一批年轻艺术家艺术的风格以及对艺术的看法,这批艺术家在日常的艺术创作中,主要使用触手可及的材料、已废弃的日常用品等材料来进行创作,如破烂不堪的牛仔裤,别人抛弃的家具设施等。[1]所以这种选择淘汰或者被忽略的材料作为创作的素材的聘请艺术,旨在摆脱掉传统艺术的舒服之后重新对艺术的语言观念进行定义。这种由原始、朴素的材料所组成的艺术作品便被称之为贫穷艺术。

“贫穷艺术”的艺术家起初主要活跃在意大利北部的都灵,当贫穷艺术逐渐成为、并被认可为一种国际化的艺术潮流之后,此时期的作品越来越富有生活的气息,越来越符合“贫穷”的定义。意大利的作者乔治娜·拜多利诺曾经在《艺术流派鉴赏方法》一书中提道:“正如Celant描述的那样,贫穷艺术是一种对抗“富有艺术”的艺术,也是“建在科学想象力和高超先进的技术上”的,更加具有偶然性、非历史性和人类学概念的”。[1]

的确如此,贫穷艺术的作品没有特意的想要代表什么,只是想要展现给观众一些艺术家对这个世界,整个艺术界的看法。即使一些作品看上去很混乱,但是混乱中又不失一些和谐的搭配,他们经常使用很多自然材料,比如泥、冰、土、树等等,或者荧光灯、氖光灯等先进的科技材料,抑或者废旧的衣物等。这就是所谓‘赋予新材料以生命’,而非作品材料的匮乏与简陋,可以使用任何材料来进行艺术的创作,并且艺术的媒介可以是任何事物。

二、贫穷艺术代表艺术家

(一)米开朗基罗·皮斯托雷托(Michelangelo Pistoletto)

当你进入一座美术馆的展厅里,在展馆角落里放着一座背对人们的维纳斯雕塑,她的正面与墙壁的狭小空间里堆满了破布,有红色的、蓝色的、黑色的、带有条纹的等各式各样的破布。这个名为维纳斯和旧衣服的作品正是出自贫穷艺术的代表艺术家之一,米开朗基罗·皮斯托雷托的手。1967年,他把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破旧衣物堆成小山,放在维纳斯雕塑的面前,几乎将维纳斯的面庞淹没,作者解释说把色彩斑斓的废旧衣物当作光芒,而维纳斯好似在进入一个避难所一般。[2]

艺术家将“高雅的”雕塑和“贫穷的”废旧衣物结合,意在让艺术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表达出不会受到商业干扰的纯艺术,朴素、纯粹,更加单纯地表达内心的愿望和观点。

(二)阿里被托·布里(Alberto Burri)

“我永远对微不足道的材料感兴趣。”——阿里被托·

布里。[1]

阿里被托·布里,(1915-1995),意大利艺术家,他的作品是二战后非形象流派(Informale)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显然他的经历也促使他成了贫穷主义的艺术家,最初布里是医学院毕业的,在二战后被抓进战俘营,在战俘营的时间里,他开始思考,决定要通过艺术来表达一些什么,由于不在工作室,并没有任何可以使用的常见材料和工具来进行艺术创作,所以他只能寻找一些身边能找到的材料,比如一些破布、树枝、塑料等。

他最初的作品是表现主义的具象作品,随着他逐渐地发展,找到了适合表达自己的方向和方式。他经常用布、塑料、麻袋等材料来表达战争带来的丝网和破坏,观看他的作品,会激起观众上前触摸一下画面质感的欲望,当然在博物馆或者美术馆里这么做是被禁止的。

布里的所有艺术研究都与材料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他的作品中经常使用塑料袋、黏土、煤油、塑料、木材等不起眼的身边材料,每次都取得了惊人的结果。他大胆的艺术创作方式被人们惊叹,最为著名的系列作品就是口袋系列,他将粗麻布袋裁剪、缝补并拼贴到一起,通常再用红色或者黑色的颜料进行绘制。这些作品现在已经被认为是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但是当时首次面世的时候引来不少的批评,有的批评家说这种由破麻袋組成的作品,根本不会进入艺术史的范畴,甚至一千年之内都没见过如此破烂的作品,只是一些滑稽的行为而已,就像马赛尔·杜尚的泉一样,是对传统的变革。后来通过自己的坚持,以及在美国的个人艺术展,逐渐被人们认知,尤其被纽约的古根海特博物馆的馆长所欣赏,决定支持并为他开办展览。

“绘画是实现自由,不断巩固,以谨慎捍卫力量,以汲取绘画的力量。”正如他所说过的,他的作品材料“低级”“贫穷”,但是背后的力量是无限的,通过“贫穷”的材料表达了“不贫穷”的精神、哲学等观点。所以说“贫穷”艺术并“不贫穷”。

(三)马里奥·梅尔茨(Mario Merz)与玛丽莎·梅尔茨(Marisa Merz)

马里奥·梅尔茨,意大利贫穷主义艺术家,1925出生于米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钻研绘画,由于当时他参加过反法西斯组织的活动被囚禁,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对艺术的思考,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曾创作多个类似《隐藏自我》的主体创作,用金属管、金属网、布与沙子搭建的类似于爱斯基摩人冰屋的圆形小屋,尽管看上去观众会认为是实心搭建的,但其实内部完全是空心的,也存在很大的空间,类似一个紧扣在地面的半球形状,但其实并不是十分规则的几何形状,只是由一些金属片作为支撑的结构,上面覆盖一些沙子、玻璃碎片和泥土而已,这些材料的堆积也使得整件作品看上去好似岩石一般坚硬无比。顶端用氖灯写着“Objet Cache Toi”(隐藏自我)这个作品名称,这也与下面的作品实体产生了十分强烈的时代材料的对比。并且这件作品才用了螺旋形态的数学理论来构建,使得作品更加自然和谐。让人们通过视觉而产生对其质量的错觉。[3]

玛丽莎·梅尔茨,1926年出生于都灵,她的艺术作品主要进行二维空间的探索与研究,关注人类关系本真,她将自己的住所也改成自己的艺术创作环境,就是为了更好地探索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关系,拒绝将艺术和生活分开。她创作艺术作品从不会受到外界社会的干扰,完全地在自己的内部空间进行表达,既主观,又自由。

同为贫穷主义艺术家的她,与她的丈夫马里奥·梅尔茨互相影响,互相进步,为贫穷艺术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四)乔瓦尼·安塞尔莫(Giovanni Anselmo)

乔瓦尼·安塞尔莫,1934年出生于意大利,他也是贫穷主义艺术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的艺术作品主要通过静态的雕塑来表达能量,例如他的作品《扭转》,创造于1968年,使用织物与铁棒、铁钩组成的一个雕塑,在墙面镶嵌一个铁钩和铁圈,将长长的织物旋转,拧紧在铁圈上,最下方横插一个铁棒,通过静态的材料本身将运动的能量展现出来,就好像制作的过程用的能量被展现出来一样,把扭曲的能量封存在织布当中。作者说过他曾经只做过两件作品,一件是通过水泥、皮和木头制作,另一件就是这个织布和铁制作。在作品中添加了许多扭曲而生成的能量,在制作这个作品的时候,作品本身积累了许多的能量,如果将作品放下来,就会将能量释放出来。

(五)雅尼斯·库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

雅尼斯·库奈里斯,意大利贫穷主义艺术家,1935出生于希腊,是概念艺术、贫穷艺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同其他貧穷主义艺术家一样,擅长使用身边可见可寻的普通材料创作,如废旧品等,来创作自然而朴素的艺术作品,并且表达了自己的人性美学的思想。

自1967年起,他开始收集废旧的日常用品,并且以此作为艺术媒介进行艺术创作,比如他将木椅围成一圈,圈内的地面上画出一个人的轮廓,或者使用小提琴进行创作。

当然最著名的还是十二匹马的那次展览,将活生生的十二匹马放在一起,代表着生命被囚禁在一个冰冷的范围内,得不到自由,是对人类生命和生活的反省。当然,观看这样的一个作品,也会引起观者的一定范围内的共鸣,比如人类如此对待其他生物是否过于残忍,发人深省。

三、结语

每一个艺术流派,每一件艺术作品,都蕴含着艺术家背后所付出的汗水,是艺术家一生的学识的结晶,即便只是通过一堆随处可见的破烂材料制作而成的艺术作品,也蕴含了作者对于自己相信并坚持的哲学道理。

从最初的史前美术,人们制作武器为了捕猎、生存,到中世纪为了取悦教皇而创作的古典宗教主题相关的油画、壁画作品,再到意大利本土发起的国际化未来主义、贫穷主义等等,为了更好地表达艺术家的想法,发起人们对于当今生活的反思,或是达达主义的不为艺术而做的艺术,颠覆、推翻传统艺术,让人们反思战争的残酷,抑或者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将日常用品进行艺术化,艺术作品商业化,结合商业和艺术,让人人都有能力拥有艺术品。

无论是哪一个时期的哪一个艺术流派的作品,都充分地展现了艺术家以及艺术流派的中心思想,每一个艺术流派的作品都“不贫穷”,当然贫穷艺术以“贫穷”命名想必是想要用“贫穷”与“不贫穷”这一对反义词来进行对比,让观众更加理解这个流派作品的意义,这也是人们需要思考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乔治娜·拜多利诺.艺术流派鉴赏方法[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6.

[2]马可·梅内古佐,图解西方艺术史20世纪当代艺术[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

[3]H·H·阿尔森,伊丽莎白·C·曼斯菲尔德.现代艺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

王南皓,男,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版画艺术。

猜你喜欢
尔茨艺术作品艺术家
朔尔茨的公文包用了近40年
音乐家的“无理”要求
音乐家的“无理”要求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全能状元富尔茨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