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经籍志•集部•序》文学思想研究

2021-11-25 10:03曹冬栋
现代交际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风楚辞屈原

曹冬栋

(长春光华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1)

目录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读书治学的途径。《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是我国的第二部史志目录,被后世目录学家视为编制目录、类分群书的圭臬。《隋志》参考以前的有关目录,依据隋唐时国家藏书编成,从汉到唐初600年间新旧古籍全赖其著录。《隋志》编纂体例完备,分经、史、子、集四部,又附道、佛二部,共六部。每部下分若干小类,在各部之末有大序,各类之末有小序,阐明各家学术源流及其演变,《隋志》集部继承了《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为《汉志》)诗赋略的分类思想与学术特点,主要收文学文献,包括集554部,6622卷。《隋志》集部的大序和小序集中反映了从汉到唐初正统的文学思想。

一、《隋志•集部•大序》中的文学思想

《隋志·集部》最后有一篇大序,大序是介绍目录每大类(略、部)的说明性文字。《隋志·集部·大序》论述了从汉至隋的文学文献的文体分类,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特点,评价了历代文学风格的嬗变,表达了文学形式与文学内容并重的美学思想。

(一)文体分类与美学思想

《隋志·集部·大序》首先总论了赋、祭、誓、诔、铭等文体的分类和社会作用,并认为熟识和掌握这些文体是士大夫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文者,所以明言也。古者登高能赋……作器能铭,则可以为大夫。”接着又论述了文体的变迁深受时代政治的影响,“世有浇淳,时移治乱,文体迁变,邪正或殊。”文学与政治的变化息息相关,孔子提出过“兴观群怨”说,所谓的观,就是通过文风的变化来考查政治的兴衰得失。《隋志·集部·大序》标举了文学形式与文学内容并重的美学思想:“言其因物骋辞,情灵无拥者也。”文学作品既要有形式上的辞采美,同时也要有内容上真情实感的抒发。它在下文批判了永嘉以后的文风,“永嘉以后,玄风既扇,辞多平淡,文寡风力。降及江东,不胜其弊”指出永嘉之后,玄言诗盛行,辞采平淡,缺少感情,形式与内容皆有弊病,是文学衰落的一种表现。

(二)文学风格的嬗变

《隋志·集部·大序》文学观念主要体现在对于文风嬗变的探讨。它以纵观审通变,评价了从先秦到隋文风的嬗变及各个时期文风的特点;又以横观较短长,比较了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客观评价了其优点和缺点。

《隋志·集部·大序》将文学风格的嬗变溯源于战国时期,“宋玉、屈原,激清风于南楚”,指出屈原和宋玉的文学创作与南楚文化密切相关,其文学创作风格清雅、高远。到了西汉和东汉,出现了一大批辞赋家,“严、邹、枚、马,陈盛藻于西京,平子艳发于东都,”西汉时期的辞赋家严忌、邹阳、玫乘、司马相如的文风辞采华丽,他们所创作的赋的主要功能也用于歌功颂德,润色鸿业。东汉时期,张衡继承了西汉辞赋创作的特点,文风艳丽。到了汉末与魏时期,出现了以“三曹”和以“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其文学的总体风格为“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隋志·集部·大序》特殊强调了有“七子之冠冕”之称的王粲,“王粲独步于漳滏”。有晋一代,永嘉之前,代表作家是潘岳和陆机,“爰逮晋氏,见称潘、陆,并黼藻相辉,宫商间起……”潘岳文采绚烂,其文风灿若披锦,陆机文风繁缛,排沙简金,往往见宝。永嘉南渡之后,大序将当时的文学风格概括为到“玄风既扇,辞多平淡,文寡风力。降及江东,不胜其弊。”批评了这一时期的文风平淡少辞采,缺乏感动人心的力量。宋、齐到梁初,“灵运高致之奇,延年错综之美,谢玄晖之藻丽,沈休文之富溢,辉焕斌蔚,辞义可观。”以谢灵运、颜延之、谢朓、沈约为代表的文人,其创作风格各具特点,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两种:清丽典雅和雍容华美,尤其是沈约等人“四声八病”的诗歌创作理论的提出,将诗歌辞采美与音乐美的结合又推至高峰。而后到了齐梁时期,“梁简文之在东宫,亦好篇什,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号为宫体。”梁简文帝萧纲为代表的宫体诗的创作,内容狭窄,多写男女艳情,闺闱之事,风格纤巧绮丽,文辞雕琢,缺少真实情感的抒发。这种靡靡之音,一直影响到陈后主,成了亡国之音。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中写到“立身先需谨重,文章且须放荡”。文学到了这一时期,内容狭窄单薄,文风繁缛绮丽,在重视文学审美性的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失去了它的政治教化功能。

二、《隋志•集部•小序》中的文学思想

所谓小类之序,是介绍目录每小类的说明性文字。《隋志·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三小类,每一类后边都有一个小序,小序按照科学、系统、辨辩证的原则进行分类,将文学流派派别和流派的作品、论著进行梳理,分门别类,将其来龙去脉考证得清晰透彻。

《汉志》未设“集”部,将文学文献收入诗赋略,包括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和歌诗五类,由于《汉志》诗赋略各类无小序,所以类例不明。从汉到隋,文学逐渐从广义的文化中脱离出来,有了独立的审美性质,文学作品的数量增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地位提高,魏文帝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学的特点、文体的分类也更为明晰。《隋志》首次将文学文献列入集部,《说文解字》解释“集”意为“群鸟栖止于树上”,后引申为聚、会,集就是把各类文章放在一起,因而集部多是文章、诗赋的汇集。《隋志·集部》继承了《汉志·诗赋略》的分类方法,同时又有所创新,将文学文献分为楚辞、别集、总集三类,分类更加明晰,也体现了从汉到隋文学变化的特点。

(一)楚辞地位提高

楚辞作为《隋志》集部文献的类首,体现了其文学地位的重要。《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将其列为屈原赋之属,汉人论赋,认为屈原是赋家之祖,班固在《汉志·诗赋略》大序中为赋所下的定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由此可见,汉人认为“不歌而诵”是赋的特征,但楚辞中的一些作品,如《九歌》是可以歌唱的,因而楚辞并非赋。《隋志》将楚辞从赋中分离出来,显而易见,它对文体的认识比《汉志》更为明晰。《隋志》楚辞类后面的小序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交代了楚辞的来源及传承。“《楚辞》者,屈原之所作也。……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弟子宋玉,痛惜其师,伤而和之。其后,贾谊、东方朔、刘向、扬雄,嘉其文采,拟之而作。盖以原楚人也,谓之‘楚辞’。”楚辞,最初是由屈原创作的,借以言离别之愁思,抒发爱国之情怀,后被屈原的弟子宋玉所继承,汉代的贾谊、东方朔、刘向等人也对屈原的创作加以拟作,故而形成的一部融合多人作品的文学总集。作为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文学总集,《隋志》却并没将楚辞列到“总集”类别中,而是单列一类,并且放在类首,可见楚辞文学地位的重要,这也来源于屈原高洁的品格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其次,介绍了楚辞的文学创作风格“气质高丽,雅致清远”;最后,介绍了楚辞的注释、研究情况。

(二)别集重视心灵蕴含

别集指汇集某个作者所著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的文献著作,与“总集”相对而言。“别集”一词出现大约有两千年的历史,先秦时无别集,诸子论文结集,与后代文集相类。别集在东汉时期出现。《隋志·集部》别集类小序:“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东汉以后,由魏、晋到齐、梁是中国文学史上各种文学形式逐渐发展、定型的时期,作家和作品的数量也远远超过前代,在创作、阅读实践中,人们对文学概念的认识,也逐步明确起来。随着文学的发展,文学作品不断增多,魏文帝曹丕在“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去世后,曾经搜集他们的作品为他们编著别集。曹丕 《与吴质书》:“昔年疾疫,亲故多罹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在编纂形式上,文人别集取代了秦汉的诸子著作。《隋志·集部》在别集类小序:“自灵均(屈原)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辞人景慕,并自记载,以成书部。年代迁徙,亦颇遗散。其高唱绝俗者,略皆具存。今依其先后,次之于此。”屈原之后,从事文学创作的人越来越多,由于他们的志趣不同,性情不同,作品各具风格,汇而成集,展示了文人的心灵世界。文人的别集创作很多,随着年代的迁徙,很多散佚了,而那些高唱绝俗的作品经过时间的考验,流传了下来。

别集比较系统地收载了某一个作者的著作,其蕴含了作者的心灵,投注了作者的情志,为研究该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提供了较重要的材料,同时它也是编辑总集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

(三)总集注重文学批评

汇集多个作者的单篇诗文为一书,称为总集,它是与别集相对而言的。别集始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别集开始盛行,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到隋末以后就更加繁荣,出版的别集相当之多。面对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别裁芟剪以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由此而产生了选录优秀作品的总集。《隋志·集部》总集类小序:“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摘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又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建安之后,随着文学创作的繁荣,各家别集数量增多。据《隋志》记载,自晋代到陈、隋,共产生总集249部,5224卷。为了减少阅读者遍览别集的疲倦,以挚虞为代表的文人根据当时文学的审美情趣,选录了菁华作品,删减了质量不好的作品,选录后,把作品按流派编排起来,称作《文章流别集》,最后很多文人效仿挚虞编总集,总集的数量越来越多。晋代挚虞的《文章流别集》、李充的《翰林集》是早期总集中的佼佼者,可惜都已亡佚。现在我们能够见到最早的也是影响最大的总集,就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此外,较有影响的总集还有徐陵的《玉台新咏》等。

很多选集是按照一定的选录标准来收录作品的,如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主持编写的《昭明文选》,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唐代以诗赋取士,士子必须精通《文选》,至宋代更有“文章祖宗”之说。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载有宋人谚语:“《文选》烂,秀才半。”梁武帝崇尚儒学,对永明后期兴起的侧艳诗风有所不满。昭明太子萧统实际成了乃父在文学界的主持人。他主张兼重文质。这部总集的选录标准,萧统在序中归纳为“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内容上立意谋篇要精细思考,形式上语言修辞要有文采,内容与形式俱佳,文质并重。在这部书中,辞藻华丽声律和谐的楚辞、汉赋、六朝骈文辞赋都受到高度重视。这是当时的文学风尚,不仅仅是萧统个人的主张。而且,在选编《文选》的时候,编者还有意识地将经、史、子和“文”区别开来,把经、史、子文献排除在文学文献之外,只保留了史书中有文采的史论和史述赞,可以看出,编者已初步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为后世总集的编纂提供了一种范式。

《玉台新咏》是我国文学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最古老的诗歌总集。

由于这本选集是在简文帝萧纲的授意下编写的,所以风格也受萧纲的爱好左右。萧纲曾经旗帜鲜明地提出“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需放荡。”所以 《玉台新咏》所录诗多为宫体诗,萧纲一人之作即收入109首。从《昭明文选》到《玉台新咏》,可见总集中的选集要有一定的选录标准,而这种选录标准又与文学批评是密切相连的。

三、结语

《隋志·集部·序》反映了从汉到隋文学观念的变化,文学从经学的附庸摆脱出来,有了独立的审美意识,文学作品的创作数量增多,文体的界限明晰,文学的观念明确,文学批评兴盛,体现了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特点。

猜你喜欢
文风楚辞屈原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楚辞英译研究》评介
梦见屈原
《楚辞》中“饮食”类动词语义场分布浅析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坚持不懈改文风
刘奇葆:改文风永远在路上
屈原诗·天问
屈原送米
唐五代佛典音义引《楚辞章句》校勘举例
改文风:要从创新“说话”方式开始